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约前341~前296)名雍,是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军事改革家和社会变革家。他倡导的胡服骑射,推动了整个中原地区骑射的革新和发展,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在我国古代军事发展史和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公元前325年,赵武灵王即位。当时列国之间兼并剧烈,实力强大的齐、秦、魏对赵国的东、西、南三边构成威胁,不断交相侵赵;林胡、楼烦、东胡三部落在北面、西北面、东北面经常趁火打劫。国力较弱的赵国处于四面夹击的态势,形势极为严峻。赵国多次与列国交战,都是以失败告终。公元前317年,赵与韩、魏三国联手共同攻打秦国,被秦打得大败,斩首士兵八万多。随后秦不断对赵攻城略地,赵国则节节败退,赵武灵王终日寝食难安,公元前309年,筑造野台,以此瞭望齐国和中山境内的动静,应对不测。

险恶的形势迫使赵武灵王痛下决心进行改革。他冷静思考,洞察游牧民族军事文化的强大优势,看到了自己军队存在的缺陷。林胡和楼烦集中了北方游牧民族长期从事畜牧、狩猎、战争的经验和智慧,擅长既可用于生产又可用于作战的骑射,穿着适用于骑射的短衣长裤。而赵国军队官兵身着长袍,甲胄笨重,行动不便,加上步兵和兵车混合编制的队伍,根本无法抵抗胡人机动灵活的骑兵队伍侵扰。于是,大胆地提出改革措施——胡服骑射。

然而,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赵武灵王的改革同样也受到人们的质疑。为了保证胡服骑射的贯彻实施,赵武灵王对大臣们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

公元前307年正月,赵武灵王在宫内举行盛大朝会。召见大臣肥义与他纵谈天下形势,大谈五天。之后赵武灵王到边疆视察,向北经中山一带,北出塞外,向西又到黄河边,登临黄华山顶。召来大臣楼缓商量,客观地分析了当前赵国所处的困境,指出面对强敌而无强兵应敌,必然会走向亡国之路,要避免这种结局,重振赵国之威,就必须移风易俗,胡服骑射。楼缓是位有眼光的大臣,对赵武灵王的想法当即表示赞同。可是赵武灵王的设想遭到许多贵族臣子的强烈反对。他马上去寻求朝廷重臣肥义的支持,他对肥义说,穿胡人服装是为了削弱敌人,用力少收效大,可以不耗尽百姓的劳力而继续先世的勋业。大凡要建立高出世人的功勋,必然要违背常规而招致世俗人的谴责;有独到见解的深谋远虑之士,必然要承受隐逸傲慢之民的怨恨。现在我准备教导百姓穿胡服,练习骑马射箭,但人们必然会反对,该怎办?肥义回答说,对事情犹豫就不会成功,行为犹豫就不会成名。君既然决定承担世俗的谴责,就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了。听了肥义的话,赵武灵王坚定了信心,严肃地表态:世中人有顺从我的,胡服的功效就未可限量。即使举世都讥笑我,胡地和中山国我一定要夺取它们!于是准备动员全国上下改穿胡服。

服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也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改穿胡服,无疑是改变了中原人的身份特征,赵国的百姓都不愿意穿胡服。针对这种困难局面,赵武灵王对胡服骑射的改革分成两个步骤:第一,统一统治集团认识,自上而下改穿胡服;第二,组建一只行动灵便,作战迅捷的轻骑部队。首先,赵武灵王以身示范带头穿上胡服。可是赵国朝廷的守旧势力有一种傲慢心理,看不起异邦风俗,死守着祖宗之法的传统观念,坚决抵制胡服。即使这样,赵武灵王仍然不放弃改革的决心,争取站在对立面的贵族和群臣能服从大局。

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极力反对胡服,借口有病,不肯上朝。赵武灵王派人去请他,希望他能识大义带头着胡服。但公子成坚持自己的偏见,反而批评胡服骑射是离经叛道的事,是“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了说服公子成,赵武灵王亲自到他家和他辩论,晓之利害,列举几位先王说他们拼力一生得来的土地,后人却不能好好守住,说明改变服饰学习骑射是为了防守与燕国、三胡和秦国、韩国相邻的边界,保卫社稷。又中肯地劝导叔父,说他只为了顺应传统风俗,却违逆先王意愿,厌恶胡服而忘了国耻,这是先王和我都不愿看到的。公子成听了这些话,急忙谢罪,听从了命令。第二天上朝公子成穿上了赵武灵王赐给的胡服。接下来,赵武灵王又继续做其他大臣的工作,使得他们感到没有理由再反对,只得同意胡服令。朝野上下达成共识后,举国动员参与改革。由于穿着胡服做事方便,很快得到百姓拥护,胡服令得以顺利实施。这场社会改革规模空前,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交融史上的一个光辉典范。

有了胡服令的顺利实施,赵武灵王着手在军事上进行改革。采取“招骑射”、“致胡兵”、养胡马、建“骑邑”等多种措施。轻骑部队完全借鉴胡人装备轻便、机动性强的优势,冲击力和杀伤力远远超过华夏传统车兵队伍。为了迅速提高轻骑部队的战斗力,赵武灵王还亲自训练士兵,教他们骑马射箭。从胡服骑射令发布后的第二年,赵军“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上马匹。回国后,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派人与秦、韩、楚、魏、齐示好。到第三年,赵国攻打中山国,夺得大片土地。到第六年,铁骑横扫林胡、楼烦,“辟地千里”,迫使其退至边鄙的大西北或漠北地区,将楼烦和林胡所居之地分别置为雁门、云中二郡,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封建化进程。随后,在雁门、云中、代三郡北疆修筑长城,防范三胡卷土重来。

赵武灵王27年(前299),赵武灵王让位于次子赵何,即赵惠文王。此时,赵国已是战国“七雄”中的强国之一了。

赵武灵王“自号为主父”,任肥义为国相辅佐新君。自己身着胡服,亲率将士全力投入兼并诸侯,统一天下的宏伟大业。赵武灵王为赵国设定战略目标,第一步灭中山,破三胡,拓展北边疆域,摆脱赵国长期四面受敌的被动局面;第二步借助军事实力的增强,进攻中原,兼并诸侯,统一天下。当时,西方的秦国在“七雄”中实力最强,于是赵武灵王化装成使者前往秦国侦察,观测沿路地形,以此制定对秦作战计划的依据。

赵惠文王二年(前297)赵武灵王巡视新扩张的土地,出代郡,向西楼烦征调军队,做好消灭中山国的战前准备。中山国为白狄族鲜虞部所建,其疆域大致包括今河北定县为中心的石家庄、保定一带,夹在赵国版图之间。长期以来,中山借着齐国的支持,与赵国为敌,经常侵扰,成为赵国的心腹大患。公元前296年,赵国灭了心腹之患的中山,“方五百里”的中山国土终为赵国所有,打通了从赵都邯郸北越滹沱河,经中山都城灵寿(今河北灵寿)至北岳恒山,再经代地直达阴山一线的道路。

凯旋归来,论功行赏,赵武灵王封长子赵章为代郡安阳君,命田不礼为辅臣。赵章一向对弟弟继承王位不服气,等待时机,阴谋作乱。不久,赵武灵王与赵惠文王、赵章及相国肥义等朝臣出游沙丘宫(今河北平乡县东北)。赵章和田不礼乘机发动内乱,企图杀死赵惠文王。闻讯从邯郸赶来的公子成和李兑率兵杀死赵章和田不礼,内乱被平定。由于赵章被杀之前,曾逃入赵武灵王寝宫避祸,公子成和李兑惧怕被赵武灵王处死,便将宫人全部赶出,封锁宫门。赵武灵王三月余不得出,饿死沙丘宫。可叹一代雄主,壮志未酬,含恨丧身。

赵武灵王死后,代郡官民为纪念他,在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建立了一座衣冠冢,秦汉以来就以此墓的存在把这个地方命名为灵丘,沿用至今,即我们大同的灵丘县。

 

 
 
     
 
版权所有 © 2009 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
地址:大同市新建南路5号
网址:http://www.dtgcb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