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类步入21世纪,举世公认的两件大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作为一个泱泱文明古国,城市化面临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加速城市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矛盾是那样地尖锐和不可回避。
城市是人类的伟大创造,被誉为“人类在地球表面上最伟大的个体工程”,城市的建筑像树的年轮,记载着城市的历史,也像是一部巨著,积淀着城市的文化。它仿佛一条满载着文化遗存的长河,从远古流到现在,还将流向未来。如果割断了历史文化的血脉,历史文化名城将失去时间的厚度,也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生态环境被破坏,还能弥补,历史环境和文化遗存一旦被破坏,就不能复得,其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步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进行。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着严竣的考验,我们古城的保护已经到了十分关键、十分危急的时候了。2008年4月温家宝总理签署了第524号国务院令,公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理》明确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条例更好地保护古城特做如下决定:
一、古城保护的重大意义
放眼世界,保护历史性城市已经成了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同确实有过辉煌的历史。早在两千三百年前,这里便有了行政区划建置,两汉名城,北魏帝都,辽金西京,明清重镇,凝重的历史积淀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是一笔不可再生,不能替代,不可估量的财富。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政治上,它是大同身份的象征,代表着大同历史的形象和伟大成就,它向世界庄严宣告:大同人民曾经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卓越的贡献。精神上,它是大同人民的血脉,体现着千百年来大同人民世代相因的精神创造和文化传承。正是这种文化传承,为我们保留下中国乃至世界最后的绝无仅有的地面遗存。这份极其宝贵、极为稀缺的文化遗产,又为我们做大做强遗产经济这篇大文章留下了丰厚的资源和无限的想象空间,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没有文化自觉,就没有文化自尊,没有文化自尊,就没有民族自尊,没有民族自尊,就没有国家自强。国家如此,对一个城市而言也是这样。一般地说,没有文化积淀的城市没有底气,没有特色魅力的城市没有人气,失去保留至今的文化遗产,便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记忆,城市也便迷失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生命之根、文脉之本、风貌之基、无价之宝、不朽之魂。因此,我们应把大同的古城保护、城市发展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和全球化广阔背景中去认知、去定位,去发现它的遗产经济价值。这笔文化的遗产既是昨天的辉煌,也是今天的财富,更是明天的希望。
二、古城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保障措施
1、指导思想
历史已经证明,在同一个空间既要保护古城又要建设古城,结果只能是对古城建设性的破坏。为此市委提出“一轴两区”的构想。即以10公里的御河生态园为轴,将大同规划为御东新城区和御西老城区。老城要原汁原味地整旧如旧,逐渐复原古城原貌。新城则要高瞻远瞩,科学规划,充分体现现代化,体现大同的现代文明。这样不但新老互补,相得益彰,而且会做到双嬴。新城区尽可展开理想的翅膀,老城区也会找回昔日的辉煌。到那时,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我们就不但打造了一个大同模式,也必将打造一张中国品牌,世界名片。
这一指导思想的实质,就是检验我们如何认识我们的文化资源,如何打造我们名城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建设一个有特色、有魅力的城市,如何做大做强我们的遗产经济这样四个重大的认识问题。
大同的文化遗产既是不可再生的精神资本和文化资本,又是不可再生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是绝无仅有的稀缺中的稀缺。而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稀缺。经济学的要义就在于研究稀缺的资源如何配置,以实现效益最大化。我们大同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独有的,它有唯一性、排他性、权威性,正因为如此,它才有自己的特色,这种大同特色正是这个城市的魅力所在。这笔巨大的不可估量的遗产资源就是大同明天的希望。
要想把希望变成现实,我们从现在开始便需科学地、超前地规划自己的城市。
美国学者芒福德有句名言:“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这种宏观的区域观念应是我们构思“一轴两区”的理论根据和指导思想。
就一个城市而言,规划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命题,也是成败的关键。一个好的规划来源于领导者的文化素养和视野,来源于国内外一流专家的研究参与,来源于扎根泥土的调整思考。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规划、讲规则、立规范、守原则。如果说文化是大同市的灵魂,那么规划是一笔巨大的隐形财富。我们在构建“一轴双城”的时候只要规划先行,拿出一流的规划,就一定能在未来几年内保护好古城,建设好新城。
2、基本原则
大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要依赖背景环境而生存的。有背景环境的烘托,文化遗产才能全面彰显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才能真正成为大同文明的载体。仅仅保护单体文物古迹,恣意改变乃至破坏其周围环境,便丧失了原有的历史氛围,影响了对历史信息的正确理解,失却了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古城是一个鲜活的、有生命的整体,它的生命力就体现在“真实性”和“完整性”两个特征。真实性就是保留历史的原貌,尽可能保留其所拥有的全部历史信息。完整性是把赖以存在的周边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唯此她才能有血有肉,生机勃勃,舍此她就会逐渐衰老,直到死亡。我们要拯救古城,就要保持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整体保护修旧如旧使之复原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我们积极保护古城的一个根本原则。
3、目标和任务
当我们徜徉于大同昨天的辉煌,浏览着从两汉、北魏、唐、辽、金、元、明、清二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遗存的时候,真为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所动容。我们且不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冈石窟,也不谈被列入国务院一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等,仅就明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所筑的大同城,足以领略这份遗存的特色。这些特色遗存,魅力景观就是我们保护的目标。
明代大同城,周13里,高4丈2尺,城设四门,上建敌楼。城上角楼4、望楼54、窝铺96、垛口580。角楼外各建4个控军台与角楼以吊桥相通。城东、南、北又筑广5里的小城,与关门月城成倚角之势。整座城池,楼堞环列,城高壕深,铜墙铁壁,森严壁垒,有“金城汤池”之誉,被公认为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杰出范例,无愧军事重镇,“北方锁钥”。其建筑特色,如控军台等是其它古城所没有的。而今,城砖虽已剥落,但墙体仍大部完好,这为我们修复带来极大的便利。城内建筑更为壮观,寺庙林立,牌坊相望,代王府第,富丽堂皇;总署府衙,威武端庄;文庙典雅,武庙雄壮;商肆栉比,里坊成趣。这种拥雍大雅的城市格局,从明清到民国年间,直到解放前仍原汁原味地保存着。除个别古建(如代王府、署衙、北门城楼)毁于兵火,大多为后来拆除。所幸,地方文献详实地记录了这座古城的详情,保留了老照片遗存。不但使我们领略到古城当年的风采,也为我们找回古城往日的容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实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内1500余处四合院,古朴典雅地分存在城内的里坊间,东南隅一带尤为典型。这种里坊格局是北魏规度平城时所创,开后世城市里坊格局之先河。唐建长安,元兴大都,乃至明清修建北京,其里坊布局都缘此而来。可以说这种里坊格局是城市建筑的活化石。这是我们大同的骄傲,也是古城特色之一。
土耳其诗人希格梅有句名言:“人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历史城区是个完整的生命体系,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才能读懂她的文化内涵。最真实、最宝贵、最淳朴的文化就存在于古城的街区内,存在于印满你童年脚印的小巷里,存在于令你魂牵梦绕的那个小四合院中。这种环境、这种情结既是传统文化的“根”,又是民族情感的“魂”。保护好这些老城区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家乡意识,也可以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好3.28平方公里的古城是我们的首要目标。因为她是特色遗存、古城之魂。
保护有积极保护和消积保护两种态度。平心而论,我们过去在古城保护问题上,认识是模糊的,态度是消积的,工作是被动的。我们只在几个文物保护点上“苦撑”着,力求保护它免遭破坏,却忽视了对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对文化内涵如此丰富的整个古城缺乏足够认识,致使很多宝贵的遗存被逐渐蚕食。消积保护的最终结果是古城的最后消亡。
历史城区是城市之根、文脉之本。城市的文化只有主动积极地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有了影响力城市发展才有持续能量。文化创造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我市确定的恢复古城的十大工程,就是对古城最有力的保护,最积极的传承和弘扬。
古城的整体空间格局、道路网架和街巷布局等传统空间形态,是我们保护目标应注意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城市的传统轴线、天际轮廓线、景观走廓线是古城的重要组成元素。在古城建设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体量、高度、色彩、空间的整体协调。
其一,要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古城内所有新建筑不得超过3层。
其二,要严格控制建筑色彩,由规划建筑部门统一协调。
其三,严格控制历史文化街区道路的改建拓宽和传统民居特别是四合院的拆迁。对传统民居,有文物价值的予以保留,部分完好的予以修缮,已破坏的予以更新。
其四,严格审批手续,城建、规划、文物部门,应严格把关,慎重审批,决不准有碍古城风貌的建筑再现。
其五,要划定道路红线、建筑红线、绿地控制线和文物保护线。
明代古城、里坊街区、传统四合院等特色遗存外,魅力景观是我们又一个保护目标。
目前我市有文物保护单位345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03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类型多样,各具特色,都保留了浓重的历史信息,有着诱人的魅力。这些景点景观,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冈景区是我们保护的重中之重,国保、省保单位也不容忽视。这里特别要强调那些市保单位,决不能疏于职守,使文物遭到破坏。我们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些文化遗存。这是我们的光荣任务,也是神圣的历史史命。
4、保障措施
一、扩大宣传,树立观念。要广泛深入地开展保护古城重要意义的宣传教育,使全市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确立古城保护意识,增强保护古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进行爱古城、爱大同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全市“保护古城,人人有责”的光荣感和使命感,要大力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全市人民牢固树立依法保护古城的观念。
二、制定规化,依法行政。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同古城的现状出发,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保护历史名城的有关规定,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把大同古城的城墙、街巷、寺庙、民宅、名居、店铺等各种古建筑纳入古城保护范围,制定《大同古城保护规划》、《大同古城保护管理条例》,使古城保护和修复步入法制化轨道,在规划未出台前对古城内目前尚未批准实施的工程项目停止施工。
三、创新机制,加大投入。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以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保护古城。要加大保护经费的投入,并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要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引导并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古城保护。
四、加强领导,追究责任。保护古城,关键在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名城保护力度,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综合、协调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名城保护工作,履行名城保护、修缮、改造、管理和建设的职能。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街区违章建筑查处、沿街店面招牌广告规范化制作等作出明确规定,对城区高层建筑进行严格控制,对破坏古城和古城传统风貌的各种违法行为,追究当事人及有关部门的责任。
三、古城保护的最终目的
十几年前,基于大同煤炭资源日见枯竭,我们曾展开过一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讨论。如果说前工业时代煤炭产业是大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那么,后工业时代,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文化遗产资源就成了我们手中的又一张王牌。资源型城市一旦资源枯竭,就面临着经济转型的大课题。同是煤炭基地的阜新、抚顺在这方面有着沉痛的教训。大同要不做第二个阜新,就必须未雨惆缪,在文化遗产经济上大做文章。凭借我们丰富的特色文化,凭借历史文化名城这个金字招牌,我们完全可以大力发展自己的旅游产业。可以断言:只要我们把名城恢复到她的本来面目,数十年后,旅游产业一定会成为大同的支柱产业,一座旅游名城也会鹊然而起。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国内有丽江、平遥,国外有巴黎、威尼斯。
我们有一个很乐观的感觉,我们的古城复原之日,就是大同的经济再次腾飞之时。我们在重塑辉煌、打造旅游名城的时候,必须使她具备以下功能。
1、旅游功能:若论大同的旅游资源,可谓丰富多彩。巍巍石佛、庄严巨刹、灿烂龙壁,造就了佛国龙城的大同特色;逶迤长城、绝塞名山、边陲重镇勾画出塞上风味的北国风光。如果说山东以“一山一水一圣人”而骄傲,我们则以“一山一窟一名城”而自豪。这些集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于一身的珍贵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诚能合理开发,定会身价百倍。那时候,置身这里的人就会体会到:不识大同真面目,只缘身在古城中。
2、展示功能:大同的文化遗产中值得展示、让人一饱眼福的珍品,实在不少。这里有被郑振铎视为“海内孤品”的天宫楼阁,有被誉为“东方维那斯”的露齿菩萨,有凿刻在石壁上的王朝,有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的里坊、民居。有神动欲语的绢人,有巧夺天工的木雕,有工艺剪纸,有特色煤雕,有精美铜器,有传统布什……即以前店后厂的传统作坊而论,一经展示,魅力无穷。与其说这是展示产品,不如说是要开发的旅游商品。展示的终极目标是宣传自我,提高自我,取得人们的认可,这个把文化资本转变到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过程,正是我们深入发掘遗产经济,展示其特色文化的过程。其经济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3、娱乐功能: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多民族的聚散融合,使大同形成了其特有的民风民俗,造就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大同的又一笔文化宝藏,尚待挖掘整理。除了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边塞文化、军旅文化、宗教文化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是最有特色的文化现象。
据戏曲研究的专家们告诉我们,在大同这么小的地理单元内,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戏曲形式,这在国内其它地区是罕见的。大同的地方剧种,除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之外,尚有耍孩儿、罗罗腔、道情、秧歌、二人台、喜乐、扇鼓近十几种。其中,耍孩儿和罗罗腔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令人困惑不解甚至不平的是,远在滇西北的那个丽江古乐早已声闻天下,而我们的耍孩儿甚至走不出雁门关外,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工作的差距。
在大同的传统节日中,庙会、迎神赛会可以说是隔三差五。如果我们把这些地方剧种和岁时节日、传统庙会结合起来,就会大大彰显其娱乐功能。在这个平台上,民俗文化可大放异彩,地方小吃也可一展其独特风味,刺绣、布什、泥人、根雕等民间工艺品也可占一席之地。当人们流连于古城历史风貌的时候,同时陶醉在娱乐氛围中。这也是我们开发大旅游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以上关于大同古城保护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保护目标,保障措施,最终目的诸方面的决定,一个目的就是进一步了解古城,热爱古城,保护古城,发展古城。大同古城要保护,更要发展。我们要传承、弘扬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是最有效的保护,发展是最深刻的弘扬。路是人走出来的,事是人干出来的。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与三百万大同人民形成共识,我们就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重塑大同昨天的辉煌,利用大同今天的财富,播洒大同明天的希望。
(节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