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冈文化的内涵及结构形式
云冈文化是指以大同市及周边县区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形态。云冈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大同的典型代表,是当时的皇家工程,从历史的辉煌走向今天的现实,既见证历史又面对现实,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世界品牌的云冈石窟更能突显大同的历史地位和声誉。所以,大同本土文化应该有一个恰当的称号即“云冈文化”,对大同本土文化的研究应不断构建“大云冈”与“小云冈”的理念。“小云冈”代表狭义,专指云冈石窟;“大云冈”代表广义,即大同地方特色优秀文化。前者是点,后者是面,点面结合,共同构成“云冈文化”,进行“突出云冈文化 彰显地方特色”的追求。
在中国历史上,大同作为北魏都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给我们留下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民族文化特色的诸多历史遗存。千百年前,拥有堪与煤炭资源相媲美的文化资源——众多的名胜古迹:北魏云冈石窟、北岳恒山和悬空寺、国内鲜见的存世辽代木构建筑上下华严寺、始建于唐的善化寺、明建九龙壁、从战国开始逐渐修筑的长城等;精巧多样的民间工艺:剪纸、铜火锅等;丰富的地方艺术: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号称的 “耍孩儿”、“罗罗腔”、晋北鼓吹、恒山道乐等。同时,这里又是民族融合的沃土,各民族人民同生共处,相互交流、相互贸易、相互联姻、共同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形成了大同灿烂的古代文明。整个云冈文化或在自然的本土中孕育,或在历史的传承中光大,或在人口迁徙和民族交融中升华,或在战争与和平的历练和思考中淬火……它们似乎各自独立,但在长期的发展中又彼此渗透,形成了一个交织的网状结构。这一切饱经岁月风霜的淘洗沉淀,已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的甚至成了中华多元文化的重要符号。
二、云冈文化的精神追求
从历史到今天,云冈文化的基本价值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有所作为的人生观、共存共处的和谐观、怡情养性的审美观、团结奋进的追求观、接纳包容的开放观。
大同在战国初年已发展成为军事重镇,分别隶属于代郡和雁门郡,战国中叶赵武灵王变法图强,开拓疆域,平城建邑而入赵国版图。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北部长城连为一体,平城、高栁、武周、灵丘,或郡或县,皆为北部的边防重镇。代魏初创,拓跋猗卢“城盛乐以为北都,修故平城以为南都”,乃于更南百里黄瓜堆筑新平城统领南部,平城周遭已是拓跋鲜卑的创业基地。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大魏中兴,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作为北魏政权的都城达96年之久。后唐代将其置为前哨阵地,辽金相继把此定为西京,继续营建与扩建。明朝建立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为防止北元势力南下,开始大规模修筑北部长城,并置大同镇于此。综观这历史的变迁,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社会环境,表面上体现为政治权力的强势,深层内蕴却是云冈文化开始就培育出一种有所作为、自强自立、开拓创新的人生追求。
《易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北魏王朝的建立是这种精神的最好诠释。我不知道拓跋鲜卑崇尚的“其形似马,其声类牛”的神兽,是否与所谓“狼图腾”有关,但这个民族具有游牧精神和性格,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具有强悍智慧和协作凝聚的精神征服力量,却是肯定的。所以在中国历史行进到西周以后,开创了第一个由草原民族建立的有作为的朝代,征服岩石进行开凿创造文明也就成为自然。余秋雨在《西天梵音》中赞叹:“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的智者已经习惯于抬头谛听,发现那儿有一些完全不同于身旁各种响亮声浪的声音,真正牵连着大家的生命内层。正是这种谛听,渐渐引出了心境平和、气韵高华的大唐文明。”这是北魏文化的传承,是帝都文化的精神影响。
今天综观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只有调整人与自然对立的文明,转换思维,开创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同文明,这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文明之路。马克思说过:“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礼记》提出了“和政、和气、和天地、和四时”的概念。云冈文化透视出了中外这一朴素的文化内涵。作为“三代京华”和“北方锁钥”的大同,面对宫廷的皇室之争,在历经血腥的战争中,深切地体现到了共存共荣的重要;同时大同自古气候比较恶劣,面对荒土飞沙、严冬寒雪的自然环境,于是形成了云冈文化与社会与自然与人和谐共融的生存观,表现出了情理相依、心物同一、主客相融的和谐美。一方面养成了大同人粗犷开朗豪爽热情刚健苍劲的性格,同时也必然唤起了他们对和谐美的向往和追求,表现了云冈文化热情的美、纯朴的美、本土的美。
表现在宗教方面就是相互的借鉴、渗透和共融。北岳恒山是北方道教的中心,悬空寺有三教殿,集儒家、释家、道家鼻祖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于一殿,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思想,这是北魏政权希望社会大同理念的具体体现。
云冈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西文化融会的典范,更是一种美的艺术创造,表现为布局设计艺术、造像艺术、服装艺术、书法艺术、音乐艺术、装饰艺术、建筑艺术等,从造型美、结构美,色彩美“三美一体”,显示了力与柔、动与静、真与虚、传统与时代融合的美学风范。2005年春节晚会上具有震撼力的舞蹈《千手观音》,编导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云冈石窟,也来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同歌舞团曾经上演过的《云冈九阕》,创作理念是每人向他人伸出一支手,就可得到一千支手的关爱,给人们呈现出了安然幸福祥和的美好心境,创设了一个人与人和谐关怀的美好境界。尤其是作为聋哑残疾人的演出,更可以透视出云冈石窟对人生命价值实现的力量。
广灵剪纸,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少有的以阴刻为主的点彩剪纸之一,体现了北国粗犷豪放纯朴的风格。独特地创造出意象性精神的脸谱艺术,色彩逼真细致分明柔和,更有几十根或上百根细如蛛丝胡须,排列均匀,上下一致,根根飘然又一丝不断,不仅能体现出广灵剪纸艺人极高的刀刻水平和传神的表现力,更体现了极高的审美价值,即表现了人们对生命长久的渴望,对人人平等的追求,对生活飘然洒脱的情趣。近年来突破了传统的平面剪纸图层,将剪出的多层画面套压组成完整的剪纸,增强了三维立体效果,拓展了剪纸的表现空间。该艺术手法强调文化内涵及人文情结,使作品达到唯美艺术和浪漫情调相结合的最佳境界。
大同铜工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造型优美。且不说浑源县李峪战国铜器的出土,怎样地震惊海内海外,北魏朝廷采石冶炼,铸金人、造铜佛本身所显现的神奇色彩,现在人所共知的大同铜器就是铜火锅了。铜火锅滥觞于春秋的鬲甗,完善于元代初期,铜火锅将锅与火融为一体,是抗寒取暖的极好工具。而且外部有多种图案的雕塑花样,让人们在热腾腾的用食中,得到美的享受。据《中国实业志》载,“大同铜器从明清以来就已出名,以铜锅著称,蜚声代北,已非一日。”1973年8月,蓬皮杜来访大同,陪同来访的周恩来总理以“九龙奋月”的特制铜火锅为国礼。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庆祝建馆30周年大庆时,就以大同仿古铜镜赠送中外贵宾。
晋北鼓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民间鼓吹乐,多用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场合。它起源于古代民间器乐曲,又兼有民歌、戏曲曲牌、寺庙佛教音乐的特色,保留着汉宫黄钟曲律、曲调古朴典雅的曲风。文武组合,或跌宕起伏、或行云流水,粗犷雄放,大气磅礴,独具一格。
现代民间工艺“煤矸石雕”是充分利用煤炭的副产品而进行的创造。煤雕是大同原创的工艺美术品,原料采自地下300米矿井,1.4亿年前侏罗纪煤矸石,是煤矿开采出来而不能用于燃烧的夹石。大同民间艺人废物利用继承了北魏鲜卑人雕刻云冈大佛的精粹,赋予其千姿百态的形象,一种超自然的艺术生命力卓然显现。既保持了大自然的清新,又开拓丰富了煤文化。这是云冈文化精神的现代传承。
云冈文化中体现着浓郁的龙文化。大同有“龙壁之城”的美誉,琉璃九龙壁,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座龙壁,还有五龙壁、三龙壁、一龙壁,个个造型生动逼真。独特的文化孕育了木雕工艺的“龙”的传人,系列龙壁木雕在本土工艺师们的手中诞生,堪称大同民间艺术之一绝。龙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一个图章、一个徽记,体现为团结凝聚的力量、造福人类的精神、腾飞振起的象征,表现为一种弘扬纵横江天浩然宇内的民族大气。纵观大同的历史,游历各种名胜,观赏龙壁,正是龙文化的精神体现和传承。
另外,多民族融合的古代大同,由于历史上民族战争、商业贸易、移民迁徙等原因,形成了民族杂居、语言融合、民俗丰富,神奇多样而源远流长的文化景观,使本地区蕴藏了极为丰富的方言原始资料,它是晋语方言研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成果将与其它晋语方言区域研究成果共同构成完整的晋语方言体系。
从古到今,云冈文化的主调是开放包容的,表现为对自身文化的弘扬,也表现为对外来文化的接纳。但是,“和为贵,和而不同”。云冈石窟形成了独特的“云冈风格”:即由北魏各族工匠借鉴印度雕刻艺术,又有机地融合了中国多民族的传统艺术风格的新的创造:运用技法的创新、开凿过程的创新、造像形式的创新、题材内容的创新……从“昙曜五窟”浑厚、淳朴的西域情调,到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太和格调,再到洒脱俊逸、秀骨清像的新风格,共同构成了云冈石窟绚丽多彩的艺术特色。“云冈风格”在求新创造中走向成熟:由粗犷进到细腻,由纯朴转向华美,由胡风趋向汉化,由西方化走向中国化,推进了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的进程,充分体现了“艺术求和,和而不同”的境界,奠定了云冈石窟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重要的地位。孝文帝拓拔宏在建都近96年时决定迁都,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云冈文化走向中原文化进行传播交融的体现。“胡人”汉化的过程,也正是汉人胡化的过程。两者构成了一个“双向同体涡旋互生”的交融。(余秋雨语)这种理念在今天关于文化品牌的树立上尤其如此。
三、云冈文化品牌的树立
开放的理念既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也体现在以教化的手段弘扬自身的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资源,其所具有的教化、激励和导向功能,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既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也是其动力的源泉所在。民族文化品牌承载着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产生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从而增进了社会财富。
1.开放的意识,国际的视野
以一种开放的意识,把文化品牌拿到国际大背景下去比照、去审视,用国际视野推进文化品牌的发展,这是云冈文化发展的更高追求。大同人以“大云冈”为理念,多次以“古都·石窟·名城 大同·世界·大同”的主题举行“中国大同云冈·恒山旅游节”,宣传口号是 “绿色文明、走进古城、感受大同”,推出以云冈石窟、北岳恒山为名牌产品的旅游项目,同时开启大同旅游新节目:大同煤矿采风游、民俗风情游、边墙长城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了独特的石窟文化、长城文化、龙壁文化、工艺文化、戏曲文化、寺庙文化等,让中外观光者感受到了大同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塞外风情,感受到了当年中原和游牧文化碰撞融合的边塞气息。
2007年8月22日,广灵县举办了“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展”和“国际剪纸艺术高级论坛”,展示了国内外不同时代和不同流派的剪纸作品,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剪纸爱好者和研究剪纸的专家,出版了《中国民间剪纸研究》等三部作品,涉及到民间剪纸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文艺学、戏曲学、教育学、哲学、美学、造型学、环保学等多种学科,站在中华民族大文化的角度去思考民间剪纸艺术的诸多问题,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方法。2008年10月16日,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 “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是全国少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文化产业园区。
2007年10月11日,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在大同隆重开幕,这是由国家民委文宣司、文化部社图司、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和大同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旨在进一步鼓励少数民族题材剧目创作,促进少数民族戏剧事业全面发展。在戏曲交流中,大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剧种“耍孩儿”登台演出,展示了本土剧种的特色,弘扬了大同的戏曲文化。
2009年4月10日,由大同市委、市政府精心打造的原创大型音乐剧《天下云冈》正式上演。该剧以和谐相处、世界大同为主题,以现代全新的舞美、音响、服饰为形式,讲述北魏从民族初创、定都大同到极盛时期历程,是一部民族成长的英雄史诗:“生动演绎了鲜卑族经历蛮荒与蒙昧,经过无数次的征战与迁徙,寻找美丽家园和美好爱情的艰辛历程,表现了鲜卑族在征战中浴火重生,心灵顿悟,解开禁锢心灵与思想的重重锁链,以一往无前的勇气与魄力开凿出彪炳天下的云冈石窟造像,最终走向和谐美好的新境界,走向民族融合的大同世界。”(山西新闻网2009年4月11日) 该剧最终要走向中国大剧院,向国人向世界展示北魏的文明。该剧的定位,正是帝都文化的现代传承:“这就是北魏的气魄。吞吐万汇,兼纳远近,几乎集中了世界上几大重要文化的精粹,熔铸一体,互相化育,烈烈扬扬。”(余秋雨语)
2.本土的意识,弘扬的理念
“如果老百姓作为历史文化艺术的创造者,都不知道自己的先辈创造的文化艺术,那我们的文化传承就会断裂,就会失落,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悲哀。”(冯骥才语)以开放的意识把大同推向世界的同时,让当地人了解大同,树立本土文化意识,认识文化品牌,这也是云冈文化品牌树立的明智举措。2007年1月26日,由大同市委宣传部、大同日报社、大同新闻网等主办进行大同市“十大城市名片”的全民评选活动,先后用了近半年的时间。首先经专家评委会投票选出16个候选名片,之后刊登在《大同日报》和大同新闻网,由大同市民投票选举。最终选出了“云冈石窟、北岳恒山及悬空寺、大同煤、冯太后、耍孩儿、魏都平城、华严寺及九龙壁、大同数来宝、御河生态园、云冈·恒山旅游节”为“城市十大名片”。这一活动实质上是一次大同城市魅力的盘点,把大同惟一的又最能代表大同特点,最具生命力,体现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大同品牌和亮点突显了出来,集大同历史、文化、人物、生态、物产、地标等方面,充分展示了云冈文化的精神品格。这十大名片对外传播必将提高大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在“加快转型发展 实现绿色崛起”思路的引导下,2008年2月,大同市委、市政府本着以对人民、对历史、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作出整体保护大同古城的重大历史性决策,重点修复各历史时期具有标志性、特殊性、代表性的构筑物和建筑物,如北魏的云冈石窟、辽金的华严寺、善化寺、元明清的历史街区、古城墙、代王府等;古城保护,重点是对北魏文化、辽金文化、明清文化的研究以及对传统工艺、传统戏曲、传统饮食、传统作坊、民风民俗的挖掘整理,最大限度地弘扬我市历史上形成的古都文化、边塞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多民族融合所蕴含的和谐文化。2009年一些工程陆续完工,古城修复与保护的理念逐步得到体现。如街道的更名,代表性的兴云街,来源于始建于北魏的兴云桥,兴,兴旺、振兴、繁荣,云,即古代大同,云中。这是一条由城区到御东新区贯穿东西又居于中轴线位置的通衢大道,跨越御河东路、永和路、文兴路、永安路南北主干道,与太和路交汇。穿越其中,我们似乎跨越时空隧道,重温古代帝王的恢宏建筑,穿越古代帝王的历史年号;又能实实领略当今的文明,现代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历历在目,古代文明与现代时尚交相辉映,“兴办学校,振兴教育”的理念在古代和谐文化的传承中得到了具体的实现和现代的升华。随着古城修复与保护的展开,相关网站及时开通,以“开掘人文底蕴,再现历史辉煌;交融今古风采,彰显魅力大同”为理念,搭建学术平台,弘扬大同优秀特色的文化;以“传承历史文脉 打造皇城气象”为理念在《大同日报》等媒介开辟专栏发表系列专题文章,成为一个全民参与、了解、支持、关注云冈文化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大同市民对本土文化的热情,激发了爱心,体现了一种“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至诚追求。
3.特色的定位,高端的传承
在丰厚的云冈文化中,现代大同人有着清醒的文化定位,抓住城市文化艺术的特征,大同市启动新云冈计划,精心打造“中国雕塑之都”的品牌形象。从出版《中国大同雕塑全集》,到每年举办大同国际雕塑艺术节;从城市雕塑公园的建立,到大同大学创办雕塑学院等等,努力追求“惟一性与多元性的统一、独特性与丰富性的统一、地域性与国际性的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耿彦波2009年6月21日在中国雕塑之都大同新云冈计划启动仪式上的祝辞)的现代理念。尤其是与高校联合,培养精品传人。“中国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正在重组创新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先进学科,正在更广阔人类文化背景中整合发掘民族文化的新资源,以推动经济全球化格局下的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媒体化的时代,年轻一代被各种新潮时尚的、外来的文化所吸引。某种程度上,本民族的文化却成为一种落后弱势的文化。大学的意义在于向后人传达历经悠久历史而创造和保留下来的文化信息,让我们的后代从中得到教育和启迪,得到美的享受,并据此去创造新的更美的艺术文化。雕塑学院的成立,可以培养一批批具有高素质多知识的雕塑艺术专门人才,这是中国优秀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同时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丰富的政治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以及民俗风情、宗教神话等等,可以培养学生民族特有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民族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总之,研究云冈文化,无论是历史的遗存还是现代的开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艰难中敢于创造有所作为的精神,对于培养人的乐观主义、创新思维的主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有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开放包容就是一种对外来文明成果的接纳与融会,这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这与现代社会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建设的理念是相通的;对美的追求与创造,是一种陶冶情性、净化心灵的精神鼓舞,是身心和谐追求,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体现;团结奋进为人造福的龙的精神,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秉承的原则,更是现代文化建设的博大境界。
参考文献
[1] 章新胜.高等教育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事业中的使命和作用[C].交流与协作: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文集.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P5.
[2]欧阳友权,柏定国.年度中国文化品牌报告[M].
[3]大同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大同历史文化丛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2005年、2006年版.
[4]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刘成纪等.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建设[N].光明日报·理念周刊,2008-2-5.
(节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