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都平城的商业贸易
 


(赵心瑞)

    北魏平城时代前期,道武帝拓跋珪崛起,他率领拓跋鲜卑部族东征西战,打下了一片天地。公元398年,迁都平城,从此开启了平城与周边地域贸易的新篇章。
一、贡赐贸易
    平城时代最初与周边地域的商品往来活动仅仅局限于贡赐贸易,贡使到平城献方物的同时,也带来了胡商做一些短暂的贸易活动,而北魏朝廷的纳贡便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占了很大比重。从天兴402年---太和493年间,中西亚国家和周边邻邦来北魏的贡赐贸易相当频繁。有历史记载的就有180多次,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百十个,贡献地方物产五花八门,大宗商品有马匹、骆驼、牦牛;有玉珠、象牙等各种奇珍异宝;武器有楛矢石砮;其他珍贵物品有白黑貂裘、盐枕等等。有的特殊地方物品还被史书详细记录下来,如:太武帝太延二年(433年),南宋遣使至北魏,贡献驯象一头;太武帝延和三年(434年)二月,初四日,柔然国王吴提遣其兄秃鹿傀率百余人至北魏,献马二千匹。魏文成帝和平六年(465年)四月,破洛那国遣使至北魏,贡献汗血宝马;普岚国遣使至北魏,贡献宝剑;和平年间,高昌国派使臣进献地方物产宝珠、象牙、白黑貂裘、名马、盐枕;太和二年(478年)七月,龟兹国派使臣至北魏,贡献优良骆驼七十匹,九月,再次复遣使至北魏,贡献优良马匹、骆驼及各种珍宝;太和三年(475年)四月,吐谷浑国贡献给北魏牦牛五十头。太和初,勿吉国贡马五百匹。基于朝贡而言,大体分为这么几种情况:其一,对于那些处于弱势的国家和地区,朝贡是他们迫不得已做出的选择。正如《魏书·百济传》中写道:“九夷之国,世居海外,道畅则奉藩,惠戢则保境,故羁縻著于前典,楛贡旷于岁时。”面对日益迅猛强大的北魏,为了自我保护和获得更多的利益,向南北两大政权均遣使称臣,甚至接受封号。“羁縻前典”“惠戢保境”,是弱小势力自我保护的本目的,因而岁时朝贡也就成了重要的外交手段。高句丽国(辽宁、吉林、朝鲜一带)是史料记载中献贡物最多的国家。在太武帝时,高句丽王不仅派遣使者至北魏进献地方物产,同时还向南宋贡物。高句丽每年定期向北魏献黄金二百斤,白银四百斤。除此之外,还要进贡地方物产,一年当中不只一次地要向北魏朝廷进贡。至高祖时,高句丽王“贡献倍前,其报赐亦稍加焉。”其二,相对那些实力大的国家和地区,则是要通过贡使贸易寻求政治利益上的平衡。如当时的南宋,与北魏力量相当,有历史记载的就有20次。像柔然、北燕、北凉等国家都是迫于北魏的强大攻势,遣使朝贡。436年底,北凉王沮渠牧健遣使向北魏朝贡,次年,不仅遣使向北魏朝贡,还向刘宋贡方物。北凉通过与北魏的经济交往,还促成了政治联姻。433年,沮渠牧健迎娶太武帝的妹妹武威公主,之后遣宋繇到平城献马五百匹,黄金五百斤。当时的北凉已经统治了河西走廊,频繁向北魏献殷勤,其政治意图很明了,就是避免与大国发生战争,为割据自保而创造条件。其三,随着北魏政治威望越来越高,都城平城经济日渐繁荣,边远地区的许多国家仰慕北魏的声望,纷纷前来朝圣魏都平城。东北部的契丹国,从太平真君年间起,“求朝献,岁贡名马。显祖时,使莫弗纥何辰奉献,得班飨于诸国之末。”北魏国家富强,魏都平城繁华,都给契丹使臣留下了深刻印象。归国后,契丹使臣大肆炫耀他在魏都平城的经历,引得众臣歆慕。这番话在东北各部落之间传播开来,酋长们都把魏都平城看作是天府,莫不思服,各以其名马和兽皮纷纷入献,遂求为常。
    然而在道武帝拓跋珪初期,尽管朝廷中一些有远见的大臣多次上书建议“依汉氏故事,请通西域,可以振威德与荒外,又可致奇货于天府。”却被道武帝借“经营中原,未遐及于四表”为由给否决了,将传递和平的贡使挡在了魏都平城之外。实际上无暇顾及是托词,不屑交往才是实情,从侧面反映了道武帝的对外政策,既而“西戎之贡不至”。这项建议被搁置后,历太世宗、太武帝初,一直不被采纳,北魏与周边邻邦仍处于征战厮杀的胶着状态,那些本想示好的西域各国转身投入南宋的怀抱。据史载,泰常七年(公元422年),正当太武帝拓跋焘受封为泰平王,拜相国,加大将军,十一月,“亲统六军出镇塞上”之时,西域就有三十六国向南宋称臣,并遣使贡献地方物产。此后近十年间,在史书中很少见到魏都平城与外邦商贸往来的记录,这期间拓跋焘指挥鲜卑军队叱诧北疆,着手实施开疆拓土的战略计划。被征服的邻国使臣纷沓平城,中断的贡使贸易再次开启。首先打破僵局的是位于阴山一带的吐谷浑国。北魏当时急于统一北方,还没有制定向阴山一带进攻的计划,吐谷浑贡使者的到来,对于避免两国之间出现信任危机做出了暗示,这对硝烟还没散去的魏都平城百姓来讲无疑是个福音。
    始光元年(424年),明元帝拓跋嗣去世后,来自北方实力强大的柔然一直觊觎北魏,借机大举攻入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杀边民,攻陷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儿西北),魏都平城上下震动。拓跋焘率军北伐,耗时近十年才解除了柔然的威胁,怖威北逃,再不敢南下。延和三年(公元434年)二月,柔然王派其兄至北魏献马匹二千。十月,再次派使臣来北魏进献物产。第二年,二月,继续朝贡。试图以朝贡的形式表示臣服和和解。
    太武帝拓跋焘实施开疆拓土的战略方针,历经几年初见成效。对周边地区征战的气势锐不可当,各国纷纷遣使献物产,以求生存。从太延元年(435年)起至太延五年(439年),先后有近20个诸国来到魏都平城,各自贡献地方物产。贡使的到来,让拓跋焘清楚地看到与西域通商的重要性。公元439年,准备攻打北凉。出兵前夕,特下诏令:“知朝廷志在怀远,故违圣略,切税商胡,以断行旅,罪四也。”太武帝把河西地区商旅通畅视为“志在怀远”,借以加强北魏与西域的联系。北魏平定凉州后,北方宣告统一,河西地区纳入北魏版图,打通了北魏与西域、中西亚国家贸易往来的几条重要通道,即被史学界称之为的“丝绸之路”。
    这时期,最大规模的朝贡活动被史书详细记载下来,太延三年(437年)三月,十八日,有九诸国贡使齐聚平城,接受北魏朝廷的礼遇。他们是:龟兹、悦般、焉耆、车师、疏勒、乌孙、粟特、渴槃陀、鄯善诸国。值得一提的是粟特(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锡尔河下游、咸海沿岸一带)贡使来自中亚,这个民族擅长经商,粟特商胡很早就与河西地区有商贸往来活动,公元439年,太武帝出兵北凉,姑臧城破,大量粟特商胡被俘就是例证。这次粟特人随其他使臣来到魏都平城,又为他们的商贸活动找到了一个巨大市场。
    西域九国前来朝拜,起初太武帝并不打算报使答之,认为招之无用。逐步统一后的北方需要一个巩固安定的大环境,与其他地区的贸易交往问题凸显出来,被朝廷中的有识之士再度提出来。据史载:“有司奏九国不惮遐险,远贡方物,当与其进,安可豫抑后来,乃从之。”于是拓跋焘下令:“开拓四海,以五方之民各有其性,故修其教不改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纳其方贡以充仓廪,收其货物以实库藏。”(《魏书.食货志》)从此打开了北魏遣使通西域的新局面。
    随着北魏对外政策的改变,单一的贡使贸易特征被打破,逐步由单纯的纳贡转向平等地回赠。太武帝神鹿四年(431年)吐谷浑王慕璝将所俘夏国君主赫连定送交北魏,北魏封慕璝为西秦王,次年西秦王提出扩张领土增加财物的要求,被朝议给否决,太武帝最终决定“西秦款至,绵绢随使疏数增益之,非一匹而已”。显祖时期,值百济国(今朝鲜半岛西南部)贡使返程,显祖因其僻远,冒险朝献,礼遇优厚。遣北魏使者邵安与其使一同回去。并下诏旨说,“所献锦布海物虽不悉达,明卿至心。今赐杂物如别。”并诏达高句丽国派人沿路护送这些使臣。太和十七年(493年)一月,十四日,孝文帝下诏:如今边远地区的国家都来朝廷进献,他们的使臣不久要回去,可优厚地赐给他们车旗衣马。武兴、宕昌两国,各赐锦缯纩一千匹;吐谷浑赐八百,邓至国赐三百匹。这个诏书明确地记载了北魏回赠各国物品的数量,说明两国之间存在着物物交换的贸易关系。
    北魏统一北方后,道路通畅,胡商大量涌入魏都平城,朝贡贸易的特征被取代,进而趋向多元贸易,呈现出新的特征。
二、官商贸易
    从拓跋圭迁都平城起,历经几代帝王,通过战争大量往平城迁徙人口,到太和年间平城人口陡增至70—100万。四方外籍人口的集居,各种手工业者的集中,汇聚了大量不同的生产信息,各种产品的产出,经商意识的复苏,都为平城的商贸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力。
    继西域九国遣使来献后,北魏朝廷派遣官员王思生、许纲等西使,过河西出流沙后,却被柔然劫持,竟不达。北魏接受前次教训,派出军队护卫,由遣散骑郎董琬、高明等带着“多锦帛,出鄯善,招抚九国,厚赐之”,洎其返程时,“乌孙、破洛那之属遣使与琬俱来贡献者,十有六国。自后相继而来,不间于岁,国使亦数十辈”。
    北魏在太和改制之前,官吏是没有俸禄的,将士尚可通过战事得到班赏,可朝廷中多数官员的生活却得不到保障。尽管朝廷也时不时地发一些钱,周济他们的生活,但对于一个官员家庭也只是杯水车薪。所以官员们自谋出路,自上而下涉足商界,从事经商便成为普遍现象。据史载,太武帝末年,太子晃经营私田,饲养鸡犬,贩卖于集市,以取其利。他在辅国期间,曾下令发展畜牧、农耕,令说:《周书》上言:鼓励农民从事农耕,以供献粮食;鼓励圃丁多种树,以贡献草木;鼓励工匠从事制作,以贡献器物;鼓励商人,从事集市贸易,以贡献钱财;鼓励牧民从事畜牧业,以贡献鸟兽;鼓励妇女从事纺织,以贡献布帛。按其制有司令境内之民,使有牛之家,以人力、牛力相交换,按不同情况分配土地,务使竭力农耕。在他看来,以畜牧农耕带动各行各业,促进国家经济大发展。有了商品的积蓄,才能有繁荣的商业。北魏政府还对商业贸易给予一定优惠政策,“不设科禁,买卖任情”。国家政权对中西贸易的鼓励和扶持,为魏都平城的商贸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同时又为各族商人在平城进行物流通商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那么,官商盛行下的平城,民商的境遇会如何?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二月,初二日,北魏孝文帝下诏广开言路。诏书说:朕如今颁布俸禄制,删改刑法,担心此中有不周到公允的地方。命百司卿士和工商吏民,各自上书,尽其所言,不要有所隐瞒。太和十一年(487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孝文帝下诏,将宫中所藏衣服、金银、珠玉、绫罗、锦绣等物的一多半拿出来,分给百官、京城百姓、工商仆隶、戍边战士。从这两则记载中可见出官方认可商人的存在,说明他们在下层社会中亦有一定地位。此外,民商隶属于官府,通过商业买卖活动以供官员之用。官商和胡商贩客直接进行商品买卖交易,是有着先于民商的便利条件。民商不仅受官府盘剥,还受官商挤兑,尽管这样,在商贸大潮的刺激下,民商逐什一之利,在夹缝中顽强地生存着,推动着魏都平城民间商贾贸易的向前发展。
    这时期前来平城的商人已不限于西域地区,随着“丝绸之路”东延,来自中西亚国家的使臣和商人纷沓平城。有远逾葱岭西的波斯帝国(今伊朗),印度河流域的西天竺、罽宾国和中亚的粟特等众多国家。繁荣的中西贸易在魏都平城红红火火上演。每天都能见到服饰各异,语言各音,皮肤各色的商胡贩客,活跃在平城的各个集市市场。远道而来的各种奇珍商货,源源不断地东来,流入平城寻常百姓家。在市博物馆的展厅中,我们看到公元386---534年间,就有来自中西亚的物品。有碗、小瓶、壶、半球形泡饰等玻璃器;有不同时期带头像的波斯银币;还有狩猎纹鎏金银盘、葡萄童子纹高足鎏金金铜杯等,甚至还展有扁桃胡壳。这些物品被当做随葬品,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中外商贸交往是何等的发达。太和八年(484年),北魏实行官员俸禄制。六月,二十六日,孝文帝下诏,百官实行俸禄制。诏书说:自周代以来,朝廷就设官颁禄,一直到魏晋仍是如此。只是近年来中原战乱,这个制度遂被破坏,现在要效法旧时典章,实行官员俸禄制。要罢掉商人这个环节,每户增收帛三匹,谷二石九斗,作为官司俸禄之用,另外再征二匹帛兼商用。许多官员因有了固定收入,也就逐渐退出商界。
    随着魏都平城商贸的发展,大批的中外商贾汇聚此地,政府通过征收商税,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可是在商贸交易中缺少货币流通环节,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魏都平城时代的商贸活动一直以物物交换的形态存在,百姓以谷帛为市。比如,当时任徐州刺史的薛虎子上书朝廷:北魏镇守边镇的士兵以绢为资,并带在身上自用。薛虎子建议用这些绢买耕牛,进行军事屯田,这样既可戍边,又可解决士兵衣食。孝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这说明当时北魏的货币职能多以绢布承担。相反,由于以布帛为币,就免不了把布帛撕裂造成巨大浪费。当时一位贵族大臣还发牢骚说:裂匹为尺,以济有无。至今徒成杼轴之劳,不免饥寒之苦。货币经济的现实问题摆在了北魏政府面前。直到公元495年,北魏迁都洛阳后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不管在平城时代商贸经济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商业贸易作为联系中外的纽带,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魏都平城社会经济的大发展,魏都平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成为公元五世纪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国际大都市。

 

(节选)       

 

 

 
 
     
 
版权所有 © 2009 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
地址:大同市新建南路5号
网址:http://www.dtgcb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