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地区“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在古代,这里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进入中原的主要通道之一。曾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称雄一时的少数民族,无一不进入大同地区,而历代汉族封建王朝,也无一不把大同地区作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主要战场,无一不把大同作为巩固其北部边防的重要战略据点。从古至今,在大同这块土地上不知演绎了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如今渐渐流逝的痕迹把这个古老的城市装扮的更加丰富多彩。
在明代,大同更具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重要的军事地位,而代王府的设置更成为明代分封藩王,拱卫京师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当我们重拾代王府里的一砖一瓦,重塑代王府的辉煌与壮观,重新体味着代王府里曾经演绎的诡秘,制造的恢宏的时候,也许建筑家的眼睛盯上了宽阔的基石上树立的结构,也许民俗学家的耳朵寻觅到大门内有过的遗闻轶事,也许史学家的双手触摸到了政治风云的变换。
往事并不如烟,历史是一面镜子,建筑也是一面镜子,它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让你继承、发展,更让你惊叹。虽然代王府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但是,今天人们又赋予了它新的使命——旅游、教育、研究和古都文化。代王府会带着他曾经的沧桑,为人们解说着大同曾有的深沉与再有的辉煌。
一、大同立代藩的原因
虽然自从明代王越写了一篇“雁门关外”的诗,大同地区在人们心目中便成了一个荒凉贫瘠的可怕地方,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大同也是素有塞上明珠之美称的地方。还在两千三百年前,大同便有了行政区划建制,西汉名郡、一朝帝都、两代京华、明清重镇,为大同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产和古都文化。
大同又是一个民族融合的摇篮。这里自古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匈奴、鲜卑、契丹、蒙古,尽管民族之间此疆彼界,也曾刀刃相见,但更多的还是和睦相处,友好往来。
因此,大同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军事地位的重要性。他的西部、北部是连绵起伏的阴山和逶迤雄伟的长城,再加上九曲黄河,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沿长城一线,雄关险塞林立,烽火台星罗棋布。南部则内三关凭临险要,雁门十八隘独当要冲。东部是延绵五百余里的恒山和外三关。历史上,发生在这里的大小战役达1000次以上。特殊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历代“武备”的特殊政策。明代,大同驻军占全国总兵力的十二分之一,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称。在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同时,沿长城一线,30里一小堡,60里一大堡,这些堡寨拱卫着大同,使这座“金城汤地”益显其雄宏坚固。
大同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在这块土地上发生过无数的战役,而且不少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人们笼统地把这个发生过众多战役的地方概括为兵家必争之地。殊不知,在大同发生的各次战役各有不同,无论是战争的性质、内容、形式以及结果都是各不相同的。此中有民族战争、灭国战争、叛乱战争;还有农民起义之战、征伐入侵之战、争夺权力之战;又有车战、马战、炮战、围困战、攻守战等等。可以说大同是从战争的硝烟沧桑中走出来的。而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朱明王朝,大同的历史从此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有明一代,大同始终是九边重镇之一,是明王朝北疆国防前线冲要,战略地位极其重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大同府“据天下之脊,自昔用武地也”。又说:“女真之亡辽,蒙古之亡金,皆先下大同,燕京不能复固矣。故明都燕,以郡为肩背之地,镇守攸重。正统末,恃已摧狡寇之锋。天顺中石亨镇此,尝言大同士马甲天下。若专制大同,北塞紫荆,东据临清(山海关故址),决高邮之堤(运河大堤),以绝饷道,京师可不战而困。”因此,明王朝对大同府高度重视,这可以从史实中看出来: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蒙古鞑靼部阿鲁台进犯大同,明成祖亲统大军,出塞追击,阿鲁台远遁,明成祖撤军还至榆木川,不幸病逝。可见成祖对大同的重视。正统十四年(1449年),统领蒙古鞑靼瓦剌两大部的太师也先,兵分四路进攻明朝,也先亲率主力进袭大同。边报紧急,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可惜用人不当,返京途中于土木堡被俘,可这也可看出明王朝对大同的重视。明代宗更直截了当地说:“大同,吾藩篱也”。这是他从土木堡战役和京师保卫战中观察分析敌我情势得出的认识。实际上,蒙古各部进犯明朝北疆,大都从蓟州、宣府和大同入侵。所以《三云筹俎考》说:“我朝设大同府,建代藩,永乐七年置镇守总兵官,于是大同称镇。是镇也,北捍胡虏以控带幽燕,南总三关以招徕晋魏,翼卫陵寝,屏蔽神京,屹然甲九塞焉……”。因此,所谓九边,大同乃是九边之首。而在大同又设总兵官,以及代行山西都指挥使司在大同的职权的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大同都司),足见大同军事地位的重要。
正因为大同特殊的地理位置,重要的军事地位,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改封豫王朱桂为代王,坐镇大同,以加强对大同一线的防卫力量,同时监督大同镇、府的军、政、财务。代王实际上成了大同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和指挥者,他上马管军,下马管臣,代皇帝行使职权。
二、代王府建筑
朱元璋封朱桂为代王后,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王府修建。
⒈府建规制
《明史》记载:按祖训云,凡诸王宫室,并依已定格式起盖,不许犯分。凡诸王宫室,并不许有离宫别殿及台榭游翫去处。故王府营建规制悉如国初所定。后以宗庶日蕃,始议给价自造,不领于有司。
洪武四年定亲王府制:
王城,高二丈九尺、下阔六丈、上阔二丈。女墙,高五尺五寸。城河,阔十五丈、深三丈。正殿基,高六尺九寸。站台,高五尺九寸。正门台,高四尺九寸五分。廊房地,高二尺五寸。
王宫门地,高三尺二寸五分。后宫地,高三尺二寸五分。正门、前后殿、四门、城楼,饰以青绿点金,廊房饰以青黑。四门、正门,以红漆金涂铜钉。宫殿窠拱攒顶,中画蟠螭,饰以金,边画八吉祥花。前后殿座,用红漆金蟠螭。帐,用红销金蟠螭。座后壁,则画蟠螭彩云(后改蟠螭为龙)。
社稷山川坛于王城内之西南,宗庙于王城内之东南。
亲王所居,前殿,名承运;中曰圆殿;后曰存心。四城门,南曰端礼,北曰广智,东曰体仁,西曰遵义。
亲王宫殿门庑及城门楼,皆覆以青色琉璃瓦。
亲王宫城,周围三里三百九步五寸,东西一百五十丈二寸五分,南北一百九十七丈二寸五分。
王府制,前门五间,门房十间,廊房一十八间。端礼门五间,门房六间。承运门五间。前殿七间,周围廊房八十二间,穿堂五间。后殿七间。家庙一所,正房五间,厢房六间,门三间。书堂一所,正房五间,厢房六间,门三间,左右盝顶房六间。宫门三间,厢房一十间。前寝宫五门,穿堂七间。后寝宫五间,周围廊房六十间。宫后门三间,盝顶房一间。东西各三所,每所,正房三间,后房五间,厢房六间,多人房六连,共四十二间。浆糨房六间。净房六间。库十间。山川坛一所,正房三间,厢房六间。社稷坛一所,正房三间,厢房六间。宰牲亭一座,宰牲房五间。仪仗库,正房三间,厢房六间。□殿,门三间,正房五间,后房五间,厢房十二间。茶房二间。净房一间。世子府一所,正房三间,后房五间,厢房十六间。典膳所,正房五间,穿堂三间,后房五间,厢房二十四间,库房三连一十五间。马房三十二间,盝顶房三间,后房五间,厢房六间,养马房一十八间。承奉司,正房三间,厢房六间。承奉歇房二所,每所,正房三间,厨房三间,厢房六间。六局,共房一百二间。每局,正房三间,后房五间,厢房六间,厨房三间。内使歇房二处,每处,正房三间,厨房六间,歇房二十四间。禄米仓三连,共二十九间。收粮厅,正房三间,厢房六间。东西北三门,每门二间,门房六间。大小门楼四十六座。墙门七十八处。井一十六口。寝宫等处,周围砖径墙,通长一千八十九丈。里外蜈蚣木筑土墙,共长一千三百一十五丈。
凡王府违制,奏准勘实,于典制有违,俱行拆毁。
⒉代王府建筑
明代王府的营造是有严格规定和制度保障的,代王府亦是遵循明代规定的王府制度建造。
据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同府志》载,代王府“在大同府城内东,洪武二十五年(1392)以辽、金西京国子监改建”。代王府位于大同城东北隅,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为150000平方米至200000平方米左右,辟有四门:东曰东华门,西曰西华门,北曰后宰门,南曰端礼门。端礼门为王府的正门。现今皇城街、东华门、西华门、后宰门四条街皆缘此而得名。
明正德《大同府志》卷首第三图就列“代王府图”,从图中看,代王府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四周有高大的围墙,四面各辟一门。整个建筑沿三条轴线铺开。中轴线上,前有九龙壁隔和阳街,进裕门依次为端礼门(正门)、承运门、承运殿、崇信门、存心殿、长春宫,广智门(后门);东边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广赡仓、长春宫、望亲楼、清暑殿、宗庙、燕居之殿、后殿等;西边轴线进入戟门,左有社稷坛,又有风云雷雨山川坛,接着进入大成之殿(左右均有配殿),过穿廓为谨德殿及后殿等。府内还设有审理所、典膳所、奉祠所、典宝锁、纪善所、良医所、典仪所、工正所、仪卫司等,另有掌理府事的长史司设在帅府之西。府中还建有许多牌坊,其中门东面有“钦承上命世守代邦坊”;门西面有“天潢宗帝室亲潘坊”,牌坊高大雄伟,显示了王府的威严。整个建筑金碧辉煌,豪华壮丽,廓庑联结,屋宇错落,前堂后寝,两厢配房,殿宇深邃,回廓曲折,是一组完整的王城府邸。代王府的占地,相当于今天的皇城街、窨子巷、东华门、正殿街、钱局巷、广盛巷、后宰门,包括过去的西华门、聚宝巷、聚财巷等街巷。占地面积达175950平方米。后来的东华门、西华门、皇城口(人市)、后宰门,正是当时王城(代王府)四门的遗址。
⒊世袭情况
代王朱桂,明太祖第十三子。生母为惠妃郭氏,是郭子兴之女。朱桂洪武七年七月十八日生,洪武十一年正月初一封为豫王,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改封代王,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就籓大同。正统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薨。在位六十九年,享年七十二。葬采掠山。谥简。王妃为徐氏,中山武宁王徐达次女,明成祖仁孝皇后之妹,洪武二十三年十一月初四日册封,宣德二年五月十七日薨,合葬采掠山。
代王长世子逊煓,未立而薨,谥悼戾。孙隐王仕壥嗣。天顺七年薨。子惠王成炼嗣,弘治二年薨。子聪沫先封武邑王,以肆酒革爵。已,居惠王丧,益淫酗,废为庶人,迁太原。久之,惠王妃为疏理,复封武邑王,卒。追封为思王。子懿王俊杖袭封代王。嘉靖六年薨。子昭王充耀嗣。二十六年,充耀薨。子恭王廷埼嗣。万历元年,廷埼薨。子定王鼐铉嗣,二十二年薨。无子,弟新宁王鼐钧嗣,薨。子康王鼎渭嗣,崇祯二年薨。再传至孙传(火齐)。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入大同,阖门遇害。
代王世系表
称号
|
国君姓名
|
关系
|
在位年数
|
注记
|
代简王
|
朱桂
|
朱元璋庶十三子
|
1378年─1446年
|
初封豫。洪武二十五年改封代。是年就藩大同府。正统十一年薨。
|
代戾王
|
朱逊煓
|
朱桂嫡一子
|
追封
|
永乐二年封世子。十六年薨。谥悼戾。后子仕壥袭封,追封王,谥曰戾。
|
代隐王
|
朱仕壥
|
朱逊煓庶一子
|
1448年─1463年
|
正统十三年袭封。天顺七年薨。
|
代惠王
|
朱成炼
|
朱仕壥嫡一子
|
1466年─1489年
|
成化二年袭封。弘治二年薨。
|
代思王
|
朱聪沬
|
朱成炼庶一子
|
追封
|
成化十五年封武邑王,寻废为庶人,后复冠带。弘治十一年薨。以子俊杖袭代封,追封王,谥曰思。
|
代懿王
|
朱俊杖
|
朱聪沬庶一子
|
1499年─1527年
|
弘治十二年袭封。嘉靖六年薨。
|
代昭王
|
朱充耀
|
朱俊杖庶一子
|
1530年─1547年
|
正德五年封泰顺王。嘉靖九年袭封。二十六年薨。
|
代恭王
|
朱廷埼
|
朱充耀庶一子
|
1549年─1573年
|
嘉靖十五年封泰兴王。二十八年袭封。万历元年薨。
|
代定王
|
朱鼐铉
|
朱廷埼庶一子
|
1581年─1594年
|
嘉靖三十六年封太平王。万历九年袭封。二十二年薨。无子。
|
代王
|
朱鼐钧
|
朱廷埼庶三子
|
|
嘉靖三十八年封新宁王。万历二十四年进封。
|
代康王
|
朱鼎渭
|
朱鼐钧嫡一子
|
|
崇祯二年薨。
|
代王
|
朱彝□
|
朱鼎渭嫡一子
|
|
崇祯间袭封,薨。
|
代王
|
朱传(火齐)
|
朱彝□嫡一子
|
|
崇祯间袭封。十七年三月,农民起义军攻陷大同,王遇害。
|
三、代王府主人的特权待遇
⒈礼仪待遇
代王按照明朝规制享有特定待遇。
“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其生也请名,其长也请婚,禄之终身,丧葬予费,亲亲之谊笃矣。
亲王仪仗,洪武六年定:宫门外设方色旗二,青色白泽旗二,执人服随旗色,并戎服。殿下,绛引幡二,戟氅二,戈氅二,仪锽氅二,皆校尉执。殿前,班剑二,吾杖二,立瓜二,卧瓜二,仪刀二,镫杖二,骨朵二,斧二,响节八,皆校尉执。殿门,交椅一,脚踏一,水罐一,水盆一,团扇四,盖二,皆校尉执。殿上,拂子二,香炉一,香合一,唾壶一,唾盂一。十六年诏,亲王仪仗内交椅、盆、罐用银者,悉改用金。建文四年,礼部言,亲王仪仗合增红油绢销金雨伞一,红纱灯笼、红油纸灯笼各四,敔灯二,大小铜角四。从之。永乐三年命工部,亲王仪仗内红销金伞,仍用宝珠龙文。凡世子仪仗同。”
洪武二十五年代王就藩大同,朱元璋按照明制给予代王朱桂上述礼仪。此时朱桂虽年轻气盛,但还是严格遵照父皇确定的藩王制度,遵循明制,履行九边重镇藩王的职能。
⒉代王府的官署及护卫情况
明初诸王享有政治、军事和经济特权,明太祖时每王府有左右王相(正二品)各一人,左右王傅(从二品)各一人,参军一人,录事(正五品)二人,纪善(正七品)一人。此外各王府还有护卫指挥使司,下辖三个护卫和两个围子手千户所,满员兵额约一万九千人。后经建文、永乐等朝相继削藩,亲王府的文官系统有所改变。
《明史》记载王府的文官系统为:
“王府长史司。左、右长史各一人。正五品。其属,典簿一人,正九品。所辖,审理所,审理正一人,正六品,副一人,正七品;典膳所,典膳正一人,正八品,副一人,从八品;奉祠所,奉祠正一人,正八品,副一人,从八品,典乐一人,正九品;典宝所,典宝正一人,正八品,副一人,从八品;纪善所,纪善二人,正八品;良医所,良医正一人,正八品,副一人,从八品;典仪所,典仪正一人,正九品,副一人,从九品;工正所,工正一人,正八品,副一人,从八品。以上各所副官,嘉靖四十四年并革。伴读四人,从九品,后止设一人。教授无定员,从九品;引礼舍二人,后革二人。仓大使、副使各一人,库大使、副使各一人。仓、库副使后俱革。郡王府,教授一人,从九品;典膳一人,正八品;镇国将军教授一人,从九品。
长史长史,掌王府之政讼,辅相规讽以匡王失,率府僚各供乃事,而总其庶务焉。凡请名、请封、请婚、请恩泽,及陈谢、进献表启、书疏,长史为王奏上。若王有过,则诘长史。曾经过犯之人,毋得选用是职。审理,掌推按刑狱,禁诘横暴,无干国纪。典膳,掌祭祀、宾客,王若妃之膳羞。奉祠,掌祭祀乐舞。典宝,掌王宝符牌。纪善,掌讽导礼法,开谕古谊,及国家恩义大节,以诏王善。良医,掌医。典仪,掌陈仪式。工正,掌缮造修葺宫邸、廨舍。伴读,掌侍从起居,陈设经史。教授,掌以德义迪王,校勘经籍。凡宗室年十岁以上,入宗学,教授与纪善为之师。引礼,掌接对宾客,赞相威仪。”
武官系统有护卫亲军指挥使司。“仪卫正一人,正五品仪卫副二人,从五品典仗六人。正六品仪卫,掌侍卫仪仗。护卫,掌防御非常,护卫王邸。有征调,则听命于朝。明初,诸王府置护军府。洪武三年,置仪卫司,司设正、副各一人,秩比正、副千户;司仗六人,秩比百户。四年,改司仗为典仗。五年,置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每王府设三护卫,卫设左、右、前、后、中五所,所千户二人,百户十人。又设围子手二所,每所千户一人。九年,罢护军府。建文中,改仪卫司为仪仗司,增置吏目一人。成祖初复旧制。”
代王官署和护卫亦是按明制享有亲王待遇。其长史司设在帅府西,审理所、典膳所、奉祠所、典宝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仪所、工正所、仪卫所皆设代府内。
⒊经济来源
代王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享有巨额俸禄。
根据《明会典》、《弇山堂别集》等所载,代王府的开支为:
代王岁支禄米六千石,米钞俱中半兼支。郡王初封,岁支禄米二千石,袭封一千石,俱米钞中半兼支。镇国将军岁支禄米一千石,辅国将军岁支禄米八百石,奉国将军岁支禄米六百石,俱米钞中半兼支。
据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记载,隆庆、万历之机,代王府有亲王一位,郡王一十八位,镇、辅、奉国义将军一千二百七十九位,中尉一千三百四十位,郡县主君一千三百三十位,庶人一百五十名。王府人口在全国各王府人口中排名第三位,如此众多的宗室成员,每年要耗费国家多少禄米?从代王府宗室成员的人数及与之爵位相对应的岁支禄米的数额来推断,代王府岁支禄米的庞大数额可见一斑。
此外明朝祖制,皇帝嫡长子例封皇太子,继承皇位;其余诸子封王,又称亲王。诸王享有禄米岁万石(初为五万石)。又给与护卫和牧马草场,使其布列各地,尤其是北方及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屏藩皇室。明初,没有藩王之国拨赐田土的记载,但他们可以役使人民开垦朝廷赐给的牧马草场及废壤河滩。开垦之地,即形成庄田,征收籽粒。
四、代王府的毁灭以及王府的开发与研究
朱桂家族,终明一朝,在大同建立王藩长达二百五十多年。虽然几经波澜,但始终地位显赫,经久不衰。在同期间作威作福,侵吞城内许多房产,城郊大片土地,其子孙凡封王者都要建立王府,在大同先后建立二十三个王府,后外徙到蒲州、绛州、霍州、泽州、忻州的有十,大同仍有十三个王府,府邸都建在府城内。
据清顺治《云中郡志·逆变》载:“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春,闯难陡发,伪兵西来,二月二十九日,镇城主将(姜瓖)迎降。在城留住六日,杀明宗室殆尽。三月初六日,兵过阳和,留住一宿。东行。镇城所留伪总兵张天琳号过天星者,杀戮凶暴,居民重足两阅月而国威东震,阳和军民约与镇城军民内应,于是杀天琳及伪中军张黑脸恢复大同,时五月初十日也”。这段文字清楚地记载了大同总兵姜瓖在大顺农民起义军兵临城下时,开门迎闯王入城,代王府被攻下后,代王全家被杀。大顺军驻代王府休整六日后,继续向北京挺进,大同地区留下以张天琳为首的农民军一万余人。在农民军控制大同地区的两个月里“杀戮凶暴”,即对代王为首的明宗室和大地主实行了严厉的打击。既将代王府“阖家与闯难,骈首就毙”,又将代王府宗族二百余口全部杀死,“杀明宗室殆尽”。同时将他们的土地财产没收。大同代王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王府失火,付之一炬”。民间传说,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火光照红了整个大同古城,使一座规模雄伟、富丽堂皇的代王府,变成一片瓦砾。
然而,代王府被毁后,代王府前的五彩琉璃九龙照壁因隔阳和街而立,所以幸运地保存下来。
这座驰名中外的大同九龙壁,是我国现存最享盛名的三座九龙壁中,建筑年代最早,建筑规模最为宏大,最富艺术魅力的一座。另两座均在北京:一座在北海公园,一座在故宫皇极门前,均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比大同九龙壁要晚三百五十年至四百年。
九龙壁原是代王朱桂府邸的建筑物,即代王府端礼门前的照壁。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大同九龙壁为坐南朝北的单面五彩琉璃照壁,长45.5米,高8米,厚2.09米。高出一般民房,愈显其巍峨壮观,比北海九龙壁要高大得多,其面积是北海九龙壁的三倍,而故宫九龙壁与其相比就更显得矮小了。
龙壁上的九条龙各自以生动的神情,多变的身姿,优美的形态,绚丽的色彩,使整个龙壁的构图严谨而又多变,形制不一而和谐,神姿各异,神韵逼真,五彩斑斓,蔚蔚壮观。精湛的艺术造诣,是那些无名艺术家们,继承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注重刻画神韵和气质的传统手法,并采用了写实与白描相结合的高超技艺,把我国唐宋以来具有民族风格的雕塑工艺充分发挥出来,而留下的千古杰作。
壁前建有一长34.9米,宽4.38米,深0.8米的倒影池,由石柱围绕,这在国内亦不多见。当微风吹过池中碧水,层层涟漪荡漾,此时倒映于水中的九条巨龙恰似跃然于池中舞波戏水,宛若翻腾于沧海碧空之间,此际凭栏观赏,大有身临其境,令人心旷神怡之感。真可谓匠心独运,巧夺天工
代王朱桂建造了九龙壁,且其审美和考古的意义经久不衰。代王朱桂建造九龙壁的初衷今人无从考证,但今人面对的确实是一座至精至美的九龙壁,并成为其文化的传递者。
代王在大同二百五十多年,王府经历了有辉煌而衰落的过程,从今天的大同城市格局可以看到,代王府的影响深远。九龙壁更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其中积淀了非常厚重的文化内涵。可惜的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对这一历史文物的保护并不尽如人意,对代王府的历史文化内涵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近来政府部门出台了一些列保护和重建大同古城的措施,其中包括恢复代王府原貌。这一举措必会重现代王府的辉煌,更会大大促进学者们对带王府的研究,为大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再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使这一文化历史资源发挥出其独有的魅力。
(节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