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家并重的北魏太祖拓跋珪
 


(王革勋  陈文道)

 

    历来有所作为的封建帝王及许多统治者,往往善于治国而疏于理家,导致宫庭内乱,兄弟为仇,父子相残,一塌糊涂。从齐桓公、赵武灵王到秦始皇、汉刘邦,概莫能外。南北朝时期,北强南弱,而北魏的开国君主道武帝,则既能治国又能理家,以铁的手腕整顿家族,巩固执政大局,化东晋16国为一统,是中国历史上很难得的明智之尊。

 

    作为北魏王朝创建者拓跋珪,治国勇于开拓,扩大疆土,迅速统一,称雄于中国北方。北魏原属东胡鲜卑族系,祖先居于大兴安岭鲜卑山。鲜卑控制区域,东西14000余里,南北7000里,内分慕容氏、拓跋氏、前燕、后燕、南燕、西燕、西秦、南凉、乞伏氏,秃发氏等十余部落。拓跋氏乃鲜卑族中比较强悍的一支,始祖拓跋力微,为魏晋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曾兼并没鹿回部,有武装20余万,261年遣子沙漠王至曹魏洛阳,北魏建立后追尊为始祖,赠称神元皇帝。曾祖拓跋猗卢,被西晋封为代公,晋升代王。祖父拓跋什翼建,正式建立代国,公元376年被前秦攻灭。拓跋珪系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寔之子,幼年流徙于甘肃、宁夏,待东晋淝水之战打败了前秦,即召集旧部东山再起,386年在内蒙和林格尔西北的盛乐城,即代王位,宣誓重建代国,同年称魏王,并改国名为魏,年号登国,史称北魏、拓跋魏。396年建天子旌旗,改元皇始,立志要做皇帝。随即南下中原,破燕晋阳;北击高车(蒙古国北部至俄国贝加尔湖一带);东攻库莫奚(辽宁、内蒙结合部),先扫除后顾之忧。北伐东征之后,397在内蒙丰镇、凉城间,大败后燕慕容宝部,又亲率大军40万攻占后燕都城中山(定州),逼后燕范阳王德南迁河南滑县、延津一带,称南燕。将领土扩展到北至蒙古国南部,南至甘肃武都、河南汝南一线,东达锦州、济南,西领焉耆、善鄯。完全控制了黄河南北的广大地区。
    继之,398年定都山西大同,国号为魏,正式即帝位,分全国为36曹。遂于大同营建宫廷,构筑宗庙,策立社稷,竖起宫殿楼堂28所,筑城20平方里,增开12座城门,引渠水入宫城,雕凿云冈石窟成为冠世奇观。将大同建成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以大同为基地问鼎中原,向淮河以南发展。京师大同作都6帝96年,直到魏孝文帝南迁洛阳。而后又成辽金两朝的陪都。甚至到了元代,马可波罗还称大同“是一个宏伟而美丽的城市”。
    拓跋珪大量移民,实施民族融合政策。每逢战争过后,都将汉族、鲜卑族、匈奴、高车、柔然、高丽、羯族、氐族、羌族等民族,向内地迁移,形成民族杂居,自然融合。一次俘获甘肃黄河以西僧人、官吏、民众3万户,东迁大同。占领邺城后,再将太行山以东的6州官民、鲜卑段氏、高丽族人30万,能工巧匠10万,移民大同。进而将河北幽州、定州,甘肃凉州,江苏徐州,山东兗州,陕西长安的工匠民众,都迁往北魏管辖的核心地区,大大促进了民族的进步和兴旺。
    道武帝大力振兴经济,提高北魏的社会品位。本来拓跋部落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进入不成熟的奴隶制社会形态,属于北方游牧民族。北魏建立之后,随着民族融合,平城(大同)的铁木、纺织、制酒行业纷纷兴起,铸铜、制铜、首饰业也很快发展,相应的矿山、银矿开采、商业、对外贸易争相兴隆,更进一步带动土地耕种、发展农桑。这样就从经济上的跨越,而向封建社会前进,得以和南方的宋朝相抗衡。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北魏太祖广泛吸收汉族文化,来治理国家。他在中央政权设五经博士,兴修太学。中央大学招生3000人,太祖问博士李先:“什么东西可以增加人的智慧?”先答:“非图书莫属”。又问“天下图书如何搜集?”再答:“如果皇上喜欢,不必担心搜集不到。”太祖立即下令各郡县大量搜集图书,全部送到大同。他制定官制,设“龙官”、“岛官”等职,鼓励官员竞争升迁。对汉族文化人重用提拔,汉族官吏、豪杰则委以要职。设立八部,仿行汉族政权。到他儿子拓跋嗣继位,尚亲自往全国各地寻访人才,进一步笼络汉族贤士,有文才武略者都量才录用,或为人师或居官。采用汉官建议,将云中、代郡灾民,分往定州、冀州、相州就食。这对北魏政权稳定起了很大作用。

    史书所载:拓跋珪“残忍好杀”颇不公允。应当肯定,他严谨理家,当仁不让,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拓跋魏王朝的发展史表明,道武帝绝对不可忽视治家。岂不看:始祖拓跋力微,为部落大酋长,从内蒙西部东迁盛乐,为北魏的奠基者,却忧愤死于家庭内乱。先祖拓跋猗卢,系拓跋西部酋长,居盛乐,封代王,修平城,竟然被其子拓跋六脩所杀。十六国拓跋部落首领拓跋耶律,西并乌孙(新疆西部及哈萨克斯坦东部),东吞勿吉(俄国库页岛及日本海以西),战功卓著,居然被其嫂惟氏(拓跋猗卢之妻)发动政变而谋害。祖父拓跋什翼建,十六国时期的代国君主,初居邺城为人质,后回国任代王,遭前秦荷坚进攻俘至长安,放回后诸子内讧,亦被长子拓跋寔所杀。这个拓跋寔就是就魏道武帝的父亲。正因为有历代家族争斗、自相残杀的这个大背景,所以拓跋珪掌权后,为避免重蹈先人覆辙,他必须严行治家:一、严格管教儿女。其子拓跋绍,身为清河王,不走正道,流氓成性,太祖将其倒悬井中,将死而后放出。侄拓跋仪,多战功,围中山,战邺城,封卫王,后居功自傲,阴谋作乱,遂即赐死。二、对儿论功赏位,不私受官。其子拓跋曜,五岁射雀于王前,年长诸军讲武,武艺绝人,封任河南王。另一子拓跋熙,督掌十二军征西有功,封为阳平王。三、严厉整顿后宫,力戒内乱。道武帝之妻贺氏,不听规劝,犯有过失,照样定为死罪。贺氏夜晚被囚中,买通左右,密告生子拓跋绍,绍竟率兵冲入大帐,亲杀其父拓跋珪。这就更证明北魏太祖的决断英明。由于自卫防范不足,导致悲惨身亡。可惜一代英杰,执政12年,才38岁,即遭妻儿暗杀。历史一再证明:理家严,则治国正,反之乱家而必祸国,不可不慎。

 

 

 

 

 
 
     
 
版权所有 © 2009 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
地址:大同市新建南路5号
网址:http://www.dtgcb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