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71年,年仅4岁的孝文帝元宏即北魏帝位,尊祖母冯太后为太皇太后。冯太后是一位颇有才能的政治家。在她的主持下,北魏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缓和了阶级矛盾,限制了地方豪强势力,扭转了北魏国力衰微的局面。
太和十四年九月(公元490年)冯太后病逝,24岁的孝文帝亲掌朝政。由于长期受冯氏的熏陶,孝文帝对汉族文化典籍和儒教礼仪异常熟悉和热心。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决心进一步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以及迁都和汉化。其中,尤以迁都和汉化对北魏政权的巩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认为要巩固北魏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先进文化,改革鲜卑族的一些落后风俗。当时北魏的都城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由于地处边塞,既不便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的联系,又不便于进攻南朝,是控制中原和推行改革道路上的障碍,于是,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迁都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他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结婚,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孝文帝把拓跋氏改成元氏;把丘奚氏改成奚氏;步陆孤氏改成陆氏……他还带头娶汉族大姓女子为皇后、妃子。并且,给他的弟弟们娶汉族大姓女为妻室,还把公主们下嫁给汉族大姓。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六月,下诏:文武百官在朝廷不准讲鲜卑语,一律讲汉语,否则罢黜所在官职。同时下令,鲜卑族一律改穿汉人服装,孝文帝亲自在光极堂给群臣颁赐了汉服的“冠服”,让他们穿戴。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都城洛阳一带,北魏当局又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语,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居无一椽之室,食无担石之储,不擅农业,人心恋旧。如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地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巩固。在王肃、李冲、李彪、高闾等汉族士人的支持下,迁洛之后,孝文帝立即着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
十二月二日,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族人一律改穿汉人服装,朝廷百官改着汉族官吏朝服。
北魏的鲜卑服饰男性一般头戴鲜卑帽,内著圆领衣,外罩交领窄袖大袍或左衽衣,领、袖及下摆皆有缘,特别是下摆的缘较宽,似镶皮毛之边,腰束宽带,下着小口裤,脚蹬靴。鲜卑帽,又称突骑帽、帷帽。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圆帽、垂裙。
女性鲜卑服样式主要有三种样式,第一种为内著圆领内衣,外著交领、窄袖左衽衣,衣长至膝下,领、袖、门襟皆有缘,下摆镶宽边,左衽衣基本上呈直筒形,下饰间色裙(裙身雕纵向条纹,类似于今天的百折裙)及地,裙摆较大,向后飞扬。衣服质地厚重。第二种样式为内著圆领内衣,外罩交领对襟大襦长及膝下,领、袖、门襟均有缘,袖子较宽松,袖口紧裹,下著长裙。第三种为上著窄袖大袍,袍长至膝下,袖子紧裹,下着长裙及地。这种服饰无细部雕刻,只刻出大轮廓。
公元494年,他改革鲜卑族夹领小袖紧身服饰为汉人宽袍大袖服装,衣服衫领敞开,袒露胸怀,这是北魏文人雅士的典型服饰。但是,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皇室贵族,他们服饰的共同特点为:袍状的衣服宽松肥大,袖子宽阔、肥长,使人显得飘逸、洒脱。
偃师市文物管理局考古工作队,在配合城市建设中发掘出土了一批北魏俑类。其服饰造型融合了北魏鲜卑服饰的特点,是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的生动再现。如:
文吏俑:一般头戴冠,身着袍衫,腰束带。如偃师南蔡庄联体砖厂4号墓①出土的文官俑,头戴小冠,身穿左衽宽袖短袍。一副清秀超俗,潇洒不群的卿士风流状。偃师北魏元睿墓②中出土的6件文吏俑,均为头戴小冠,上穿左衽宽袖长衫,下着束裤、足蹬靴,腰束带,双手拱于胸前的形象。
武士俑:分扶盾和按剑两式。武士俑一般头戴尖锥形或平顶形盔,身穿圆领窄袖长衣,外罩铠甲。右臂曲举,手握拳,有孔眼。左手有的下垂贴体,有的握拳平举,拳眼向上。这种俑多形体高大,是其它俑的一倍以上,颀长威武、瞠目决眦、鼻梁高耸、嘴角下撇、面目狰狞,头戴护耳头盔,身穿有护颈的明光铠,云肩式搭膊,下着护腿甲裙,右手握拳,左手按狮面、虎头长盾,全身甲胄包裹严密。明光铠是一种在胸背之处装有金属圆护的铠甲。圆护大多用铜铁等金属制成,打磨得十分光亮,犹如镜子。穿着它在太阳下作战,会反射出耀眼的“明光”,故而得名。这种铠甲在南北朝的后期开始普及,直到隋唐时期,仍为军队将官的主要装备。
仪仗和骑马演奏俑群:在北魏俑群中,其服饰特征也较鲜明地表示了他们的族属。特别是那些头戴折沿毡帽(浑脱帽),身穿半实襦,或头戴风帽、脚登长靴的俑,代表了当时游牧民族的典型服装。在骑从俑中,也有戴小冠与笼冠、博衣长袖的文吏,则完全是汉家打扮。如联体砖厂二号墓③出土的彩绘仪仗俑朱唇、黑眉及“八”字形胡,头戴小冠,身披裲裆衫,着宽袖长袍,宽口裤,腰束带,两臂合抱胸前,双手藏袖拄仗。另一件头戴小冠、身着右祍宽袖短袍,腰束带,缚裤,左臂持物自然下垂,右臂曲贴腹部。彩绘乐俑头戴圆顶风帽,身着左祍宽袖短袍,腰束带,缚裤,左手持鼓,右手做击鼓状。彩绘吹箫俑头束红巾扎结于脑后,身着红色宽袖短袍,腰束带,下缚裤。左手执排箫,做吹奏状,右手握置腰侧。
男侍俑:多表现为头戴小冠或圆顶风帽等,穿左衽衫,下着裤,或穿左衽开口长袍,腰束带等。有的作袖手拱立状,有的作手中持物状。联体砖厂二号墓④出土的彩绘披裘俑头顶软巾,束发于脑后。身披红边裘皮长裳,空袖下垂。双手合抱胸前,左手提裳,头部饰朱。彩绘笼冠侍吏俑 头戴黑色笼冠,身着宽袖衣,下束长裙,足穿尖头鞋。左手下垂于胯,右手执物曲于腹前、通体施红彩。彩绘风帽俑头戴圆顶风帽,身穿束腰短袍,下缚裤,左手曲置于胸前,右臂微曲下垂,身体朱绘。彩绘披裘俑头顶红色软巾束发于脑后,前额阴刻三道皱纹,身披红色裘皮衣,宽袖下垂,下缚裤,左手提衣,右手执物,合抱于胸前。表现出一副社会下层贫民的形象。女侍俑多做头梳高髻,内穿长裙,外着宽袖短衣,腰束带,双臂曲置胸前的形象。如联体砖厂二号墓出土的螺髻女侍俑头束螺髻,着宽袖衫,束百褶裙,系帛巾,左手执饼 形物,屈举腹前,右手执饼形物下垂。
纵观偃师市文物管理局考古工作队,收藏的北魏陶俑,服饰是一种受少数民族服式制度影响而新出现的服装样式,与汉族传统的褒衣博带、宽袍大袖相比,自有其优越性,故而被广大百姓迅速接受并流传开来。比如着此装行动更加灵活方便,穿脱随意。沈括《梦溪笔谈》中载:“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排绿,有碟蹼带,胡服也。窄袖利于弛射,短衣长靴皆便于涉草……”。从发掘资料来看,应该说早在北魏时期,就已出现了这种深受胡服影响的服装样式。孝文帝迁都中原以来,极力推行汉化,在服式上提倡穿汉服,禁止鲜卑妇女穿窄衣。尽管如此,拓跋族旧俗的改变却非朝夕之事,其女装的窄袖紧身为汉族妇女所接受,并加以改进,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女子服式。南朝梁·庚肩吾《南苑还看人》诗云:“细腰宜窄衣,长钗巧挟鬓。”咏的就是这种服式。
而汉族子女一般上身穿衫、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大多是上衣简单,下身繁琐,腰身部分紧身合体,而袖筒特别肥大。裙多折,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美学效果。北魏女子一般把长发高高盘起,梳双丫髻,更显瘦削、飘逸。文吏一般头戴冠,身着袍衫腰束带,武士们着交领式长袍,腰间束带,衣褶层层聚拢,很齐整,袖子也很宽,袖宽几乎垂于地面。较之北魏鲜卑服饰,有一种飘若仙人的神圣感,而这种服饰迎合了当时的审美观。更容易被鲜卑贵族所接受。
注:
①偃师商城博物馆:《河南偃师南蔡庄北魏墓》.《考古》1991.9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偃师县杏园村的四座北魏墓》,《考古》1991年第9期。
③④偃师商城博物馆:《河南偃师两座北魏墓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