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今昔观
 


(靳生禾)

 

    大同市地处山西省北境,内外长城之间,东西北三面环山,御河纵贯南北,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一般在千米以上。由于地当黄土高原,东南有恒山、五台山、太行山阻隔,海洋上吹来的湿润气流不能长驱直入,西北方西伯利亚冷空气则可顺风口南下,以致气候干寒,多风沙,温差大。年平均气温6.4°C,夏季最高气温37.7°C,冬季最低气温–29.9°C,降雨量约400毫米。大同以煤炭富甲天下,独占海内鳌头,被称誉为煤海、煤都;以尝为北魏都城和辽、金陪都,犹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为代表的名胜古迹群,成为著名于世的历史文化名城;以自古以来向居华夏族与戎狄游牧族——旱地农业文化与草原部落文化接合地带,成为边塞文化的聚焦与渊薮。

一、陵谷沧桑,史前文化

    在漫长的地质时代,大同地区由于海水的侵入,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到了大约3亿年前的石炭纪,地壳升而海水退,这里则成为辽阔的滨海平原,气候炎热多雨,草木幽深葳蕤。后来地壳再度沉降,海水高涨,淹没森林,而大量泥沙沉积海底,又覆盖了被湮的森林。以后地壳几度升降,植物、泥沙则交替沉积海盆。年长日久,被埋没的植物层就变成了煤层。到了距今1亿多年前的今生代侏罗纪,特别是经过中生代喜马拉雅运动,这里逐渐形成一个地史上称作“大同湖”的大盆地,盆地里湖荡星布,漫滩森林铺天盖地,各种动物交横栖息。以后,地壳又迭次升降,次次经历造煤过程。今日大同地下20多层煤层就是这样形成的;而上述地壳运动史——有趣的陵谷沧桑,也正是由此得天独厚的煤层记录下来。
    我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大同在祖国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
    据考古发现,史前时期大同周围形成一个丰富的古人类文化群。市区东北阳高县有“许家窑人”的化石以及大量的旧石器,西南朔州(朔城区)有“峙峪人”及其丰富的细石器,西郊的高山镇、东南大同县的佛堂寺、浑源县的李峪、西面左云县的贾家窑、猴儿台、南面怀仁县的鹅毛口等地,都有石器遗址发现地。这些石器遗址是早在旧石器、细石器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在大同一代生活、劳动和繁衍的历史记录。
    大同自古是汉、蒙两个兄弟民族分布地区的过度地带,东南居住着以农业为主的汉族,千里沃野,五谷竟秀;西北是以畜牧业为主的蒙古族的辽阔草原,牛羊徜徉。大同很早就成为两个兄弟民族进行贸易交换、互通有无的自然聚落。

二、从军事重镇到一代都城

    战国之世,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置云中、雁门、代三郡。这里属雁门郡。
    秦统一后,这里成为雁门郡新设的平城县县治。平城以地居大同盆地中央,地势平阔得名。这可以说大同最早的雏形。
    平城地理形势,从广义角度看,北有阴山和长城,东有北岳恒山,西有黄河,南有雁门关山。从狭义角度看,西有弥陀山、雷公山、七峰山错峙,东有紇真(采梁)、白登(马铺)等群山环抱,中间如浑水(御河)及其支流淤泥河、镇川河、武洲川(十里河)逶迤南北,侵蚀成巨大的谷道和山隘。这种罕见的地理形势,使它一方面成为战守相益的军事重镇;一方面成为中原和蒙古高原间的南北交通孔道,兄弟民族间斗争、融合的摇篮。
    早在西汉初年,这里就为汉高祖刘邦和匈奴单于冒顿大角逐著名的“白登之战”古战场。直至明代,大同是“九边重镇”之一,被誉为“北方锁钥”、“大同士马甲天下”。由秦汉至明清的两千余年间发生于大同的,主要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族间的兵争频仍,秦汉时期与匈奴、隋唐与突厥和回纥、五代宋与辽金、明代与鞑靼和瓦剌的攻防战达到60余次,成为古代史上山西乃至全国发生战争最多之地。勿庸讳言,大同在历史上蒙受的兵燹、付出的牺牲无疑是最为深重的。然而,唯物主义者反对战争但非战争的悲观论者。君不见,古今中外多少辄遭兵燹的国家和地区,如今岂非偏偏是最现代化、最繁荣的国家和地区!从此视角看,祝愿大同好自为之。
    北魏天兴元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自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迁都平城,使古代大同进入了黄金时代。从此,直至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再迁都洛阳的近一个世纪内,随着北魏渐次取得我国北方的局部统一和发展,这里远不只是塞北军事重镇,而是整个北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自从拓跋珪宣布定都平城之时起,就仿照历代汉族皇帝在中原营建都城的模式,在原平城基础上,有计划地大兴土木,拓展城地,营造宫苑,迭次迁各地吏民贤达、百工伎巧充实京师。京城内,百业俱兴,市肆殷繁。京城外,广起离宫和鹿苑,北苑、东苑、西苑规模也很大。北郊的皇家鹿苑,北至长城下,东包白登山,西抵武州山麓,广数十里,凿渠导引如浑水、武周川水于鹿苑,潆洄于平城内外,还开凿了人工湖鸿雁池、东鱼池、西鱼池……。宫苑间,殿阁鳞次,亭榭错落,真谓巧夺天工,把个塞上城市装点得不独富丽堂皇,而且湖光山色,一派江南风光。那时候,大同地区属半森林草原地带,平城内外小气候更加宜人。
    继拓跋珪后,历世经营平城都有建树,京城日臻华贵。北郊的永固陵,西郊的天坛,东郊的大道坛庙,西南郊的寺观群,无不山环水绕,奇木异石,雕梁画栋,金壁生辉,极尽中古人工巧思,又别具一格,如同融合了北方各兄弟民族的拓跋鲜卑政权本身一样,首都平城的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则是融合了西北与东南齐鲁文化,又带有浓郁的燕代地方色彩和鲜卑民族风尚,甚至还受随着佛教东渐而来的印度及中亚文化的影响。
    历史至宋辽金对峙时期,辽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年)置西京大同府,成为辽五京之一。城周20里,契丹族崇拜太阳,以日出之东方为至尊,尚坐西朝东,宫殿、官署设于城的西部鳞次栉比,富丽堂皇;东部为市肆、居民区,再以十字街隔为若干坊,布局严整,街市繁华。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年)灭辽,承辽制,大同仍为西京,惟无可称道建树。直至元太宗窝阔台六年(1234年)灭金,大同为辽金陪都西京近两个世纪。
    诚然,作为军事重镇的平城—大同,往往被战火所毁。诸如北魏孝昌年间六镇起事,明清间多尔衮打败抗清武装姜瓖后的屠城,都使它辄相夷为废墟。时至今日,魏京平城、辽金西京大同府的规模和疆域仍难确知,惟据近年考古发现和现存史料,我们尚可略窥其大体轮廓:当年平城的中心在御河以西、位于今北关外堑以北,仅坐落在南半部的外城城周就有32里。显然北魏平城比今日大同市区还要大。至若当年平城北郊的鹿苑,则更西起武周山麓,北抵长城,东逾马铺山。
    前文已述其详,北魏时期的平城地区,属半森林草原地带,一派江南风光;平城内外,更湖光山色,宫苑星布,草木荫翳,烟波浩瀚。既然古来大同曾经能够做到如此,如今复原乃至弘扬应是可能的。唐·李白《把酒问月》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其实,君不见,今日大同毗邻的右玉县,经建国以来逾半个世纪的不懈坚持努力,森林植被覆盖率不是已达50%左右嘛!不独如此,大同煤田煤矿巨擘的左云县,近年来通过产业调整,上下努力,森林植被覆盖率不是也已逾40%嘛!左云更有建成骄人的十里河生态区,长20公里,宽5公里,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生态区内白杨、云杉、落叶松参天,狗獾、野兔驰奔,野驴、黄羊出没;天蓝云白,河水如镜,有风无尘,穹苍如洗,不是早已为远近游人叹为“塞上一景”!今左云已经做到的明日整个大同也完全有望做到。

三、名胜荟萃

    大同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市内外古迹名胜至夥,主要者如:
    云冈石窟:先有“五胡十六国”,后有南北朝,是一个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十分复杂十分激烈的历史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出于统治需要的大力提倡,由于兵荒马乱、生死无常,社会上信奉佛教者日益增多,又成为一个佛教空前发展的时期。那时,魏京平城更成为一个典型的佛教化了的城市。云冈石窟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凿的。石窟位于市西16公里武州山南麓,北魏和平初年开凿,完成于正光年间(460—524年),历时60余年。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洞窟53个,大小窟龛1200多个,造像5.1万多个,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石窟群。第20窟主佛像高13.7米,两肩宽厚,面貌丰润,衣饰庄严,为云冈石雕艺术的代表作。云冈石窟的衣冠服饰、建筑形制、音乐舞蹈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丰富实物资料。其雕塑技艺,继承了我国古代雕塑的优良传统,又吸取了外来艺术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瑰宝。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与印度陀罗佛教艺术、阿富汗巴米杨佛教艺术并称“东方佛教艺术三大瑰宝”。
    华严寺:位于市区西大街,辽代建筑,主体建筑由大雄宝殿和薄伽教藏殿组成。大殿宝殿面宽9间,进深5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为国内现存两座最大佛殿之一。殿内有木刻和泥塑的主像五尊,均为我国古代艺术佳作。薄伽教藏殿面宽5间,进深4间,建筑结构严谨,形制稳健。殿内塑像形貌丰满,体态各异,衣饰优美,为辽代泥塑艺术珍品。殿内四壁是重楼式雕木藏经阁,殿后壁当心间悬一天宫楼阁,精巧玲珑,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特别是辽代建筑颇具科学价值。
    九龙壁:位于城内东大街,建于明洪武年间,相传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照壁。东西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壁身由特制的五彩琉璃镶嵌而成,壁面为9条巨龙,栩栩如生,有腾云驾雾之势。其艺术题材及其规制为海内所仅见。
    善化寺:位于城内西南隅,始建于唐开元年间,金天会至皇统年间重建。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布置在中轴线上,前有山门,中间为三圣殿,后为大雄宝殿。正殿前左为文殊阁,前右为普贤阁。殿阁高大,布局严丽,极为壮观。大雄宝殿为辽代建筑,三圣殿和山门建于金代,是国内保存较为完整的极为难得的辽金建筑群,对研究辽金建筑艺术极具科学价值。

四、边塞文化

    大同市的地理位置,当东经112°53′至113°31′,北纬39°54′至40°25′。前文提及大同是我国边塞文化的聚焦和渊薮。君不见:这里居黄土高原、华北大平原与蒙古高原的接合地带;自古以来向为旱地农业文化的华夏族分布于东南,草原部落文化的戎狄游牧族分布于西北。以外长城为限,胡骑要南犯,必突破长城巨防大同;中原王朝要防范胡骑南下,亦必守住长城巨防大同。惟其如此,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上,首当其冲,大同向为胡汉民族斗争融合、生生不息的中心和前沿。
    诚然,或有以为以大同为会归的边塞文化,其所蕴涵的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礼仪文化没有中原腹地的发达;又所蕴涵的游牧文化为代表的尚武文化没有西北草原的典型。其实,这恰恰说明大同是典型的地道的边塞文化。不独如此,大同既有西北草原所阙如的礼仪文化,又兼有中原腹地所不足的尚武文化——这应该说是大同文化底蕴中所独有的、不可取代亦不可仿效的一大亮点。
    西方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的矛盾斗争的结局,往往是分裂分立;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民族间的矛盾斗争,其归宿则总是正如《尚书·周书·君陈篇》所概括的“有容德乃大”,而通过含忍兼容,达到融合与统一。从此视角看,以大同为会归的边塞文化的研究与弘扬,不独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五、古城今昔

    大同其名,五代后唐于秦汉—北朝平城、隋唐云州基础上置大同军,辽置大同府、大同县。《辽史·地理志》称大同县“本大同川地”。其实,大同一代并无大同川。辽以前的大同川在中受降城西,即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黄河北岸——这里在唐代本是沙陀人的故乡,朱邪赤心(李国昌)授大同防御使就在此地。唐末沙陀内徙,其原居地大同便侨置于现治,称军称府称县,盖出诸此。《辽志》说大同“本大同川地”本不错的,只是没说侨置,后人辄误以今大同有径流大同川得名,是以不可能征实。诚然,“大同川”命名由始,则出于《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理想,反映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特别是乌拉特、大同一带边塞地区兄弟民族斗争融合中形成的民族凝聚力亲和力。
    大同一向为雁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晋、冀、内蒙交通咽喉。大同矿藏富饶,特别是大同煤田广袤达1700多平方公里,煤层厚10—17米,煤质优良,发展工业极具优势。然而,大同的地理优势,在旧中国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当时城市人口不到10万,市政建设陈旧,属于现代工业的只有6家破旧的小厂矿,城内商业萧条,城郊农业凋零。文化教育寥落。建国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项事业得到迅速的全面发展。
    今日大同,市区人口已逾百万,早已由一个落后的消费城市发展成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兴工业城市和闻名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大同煤矿、大同电厂、威奇达制药公司、北方车辆集团、大齿(轮)集团、碳素集团等宏大的现代化厂矿,构成大同工业的支柱。郊区农业则日益机械化田园化,以适应工业发展和城市生活的需要。晚近以来,随着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第三产业亦迅猛崛起,急起直追。日前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陆续建成的高等院校整合而成的综合大学,大同大学规模宏大,学科相对完善,成为大同最高学府。各类中、高级专业、技术院校也有了相应发展。大同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城市规划展览馆等,亦初具规模。大同已成为晋北的文化教育中心。
    大同的市政建设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内街道拓宽了,柏油马路四通八达,初步建成了以公共汽车为主体的市内交通网。城外新的工矿区向四方延伸,现代化厂房林立,高层住宅拔地而起。高大的大同火车站、御河大桥、人民大会堂式的展览馆、富丽壮观的大同宾馆等现代高楼大厦,与古朴辉煌的鼓楼、华严寺、九龙壁等竟相辉映,使城市富有美学的立体感。
    大同的对外交通,是京包、同蒲、大秦三铁路和京大、得大、大运、环城四高速公路交汇点,犹有大同经杀虎口至内蒙以远至大西北的高速公路在建。大同可谓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八方辐辏。不独如此,穿过大同的京包线以远通过包兰线可将客货运送到整个大西北地区;通过集二线成为北京—莫斯科国际列车的枢纽站;大秦电器化铁路成为我国首条煤运专线,大同的优质动力燃料——煤可由此迅即运往南北各地和海外。大同的煤化工业也取得进展,除大量煤炭化为电力输往邻区外,直通首都等地的煤气管道工程也在规划中。大同是黄土高原的内陆城市,却不甘封闭,不仅不苟于有着极其发达的交通网,还早已与沿海的青岛、秦皇岛等联姻共谋发展,更与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许多海外城市构建起双边关系和友好往来。
    大同,正向着一座既是全新的现代工业基地,又是独具特色的典型历史文化名城的二重目标奋发前进。

 

 

 

 

 
 
     
 
版权所有 © 2009 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
地址:大同市新建南路5号
网址:http://www.dtgcb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