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澶渊之盟”(也称“澶渊之战”)1004年发生,至2010年已有1006年的历史,“澶渊之盟”的发生,缘于后晋皇帝石敬瑭,是他割让幽云十六州(也称“燕云十六州”,幽指今北京,当时也称燕京),为辽国和金国后来对宋朝长江以北地区的威胁打开了门户。致使1004年,辽国与宋国在澶渊(今河南濮阳)交战,宋朝皇帝亲临督战,在宋朝将士胜利后,签定“澶渊之盟”。盟约签定后,宋辽和好百年。“澶渊之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后晋皇帝石敬瑭都于山西大同,“澶渊之盟”事发河南濮阳,而濮阳又是宋都东京(开封)的重要门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山西大同与河南濮阳在历史上又存在着一些因果关系。
石敬瑭想做皇帝割让幽云十六州
后晋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从后晋高祖石敬瑭936年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为止,延续12年。
后晋的开国皇帝沙陀人石敬瑭是后唐的开国功臣,他曾经多次在危难中救护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xu)和明宗皇帝李嗣源。李存勖和李嗣源都十分器重他,李嗣源甚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后唐建立后,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今山西),石敬瑭成为当地军民最高指挥官。石敬瑭在河东政绩很高,而且生活清廉,很受当地人的欢迎。但李嗣源死后后唐内部互相侵压,石敬瑭受李从珂的猜忌,(李从珂系李嗣源养子,杀弟自立)。当时李从珂与大臣石敬塘间之嫌隙颇深,但仍保持貌合神离的状态。因此渐渐产生了反唐的计划。当李从珂决定将石敬瑭调离河东时,石敬瑭决定反唐。
石敬瑭在河东的兵力不足以抵挡后唐的进攻,因此石敬瑭决定求救于契丹作为条件,他同意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他还向小自己十几岁的耶律德光尊称为父皇帝,自称儿臣,于是,耶律德光决定帮助石敬瑭。
936年,石敬瑭在契丹的帮助下,打败后唐。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则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并向契丹称儿皇帝。幽云十六州所辖的土地东西约600公里,南北约200公里,全部面积差不多为12万平方公里。它们是:幽州,即今日之北京,当时称为燕京,又是辽帝国的南京;蓟州,即今日之天津的蓟县;灜州,即今日河北的河间;莫州,即今日河北任丘;涿州,今日河北涿县;檀州,今日北京密云;顺州,今日北京顺义;新州,今日河北涿鹿;妫州,今日河北怀来;儒州,今日北京延庆;武州,今日河北宣化;云州,今日山西大同;应州,今日山西应县;寰州,今日山西寰清;朔州,今日山西朔县;蔚州,今日河北蔚县。包括了今天北京、天津、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大同周围的大部分土地。
后晋大致与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后蜀等政权并存。天福元年闰十一月二十六(937年1月11日),石敬瑭攻入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死。二年,石敬瑭迁都汴州(河南开封),三年升为东京开封府。
后晋建国后一直处于动乱状态,石敬瑭割地称儿的做法受到许多人的反对,包括他过去的亲信。石敬瑭本人到死没有改变他对契丹依附的政策。但国家内部许多地方发生叛乱,石敬瑭的两个儿子在这些叛乱中被杀,这些事情都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打击。另外,尽管石敬瑭卑屈地侍奉契丹,仍常遭到契丹的责备。天福七年(942年)石敬瑭忧郁而死。
石敬瑭死时,立他的侄子石重贵为继承人,史称少帝或出帝。因为在战场上立战功,获得石敬瑭的赏识。但石重贵是一个一勇之夫,根本无法在已经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对付这些政治问题。石重贵决定渐渐脱离对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称对耶律德光称孙,但不称臣。对此,契丹当然不能坐而不视。契丹主于是驱兵南下,晋军士兵英勇作战,开运元年(944年)契丹伐晋,双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南)交战,晋军士兵英勇作战,互有胜负。945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贵亲征,再次战败契丹。三年十月,石重贵任其姑父杜威(即杜重威)为元帅,率军抵御契丹,杜威效法石敬瑭,暗中进行勾结,契丹主答应立杜威为中原皇帝。杜威信以为真,决意投降,遂引契丹军南下,十二月十七日(947年1月11日)入开封,虏石重贵北迁,后晋灭亡。
次年正月,契丹主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改国号为辽。德光纵兵抢劫,称为“打草谷”,东西两都数百里成为白地。辽帝肆虐遭到了中原人民反抗,三月,被迫引众北撤。
后晋虽然灭亡了,但遗留下的问题,使中原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牺牲。
中原王朝发动战争收复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东面大海,南望华北平原,西部和北部群山环抱,有居庸关、松亭关、榆关、紫荆关、古北口五关拱卫。这种特殊的地形意味着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数民族谁若控制了此地,谁就可能占据主动地位问鼎整个中国。
辽天显十一年(936年),后晋皇帝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辽太宗立刻在会同元年(938年)升幽州(今北京)为南京,成为辽朝的陪都之一。辽太宗的这一举动本身就证明对南京的重视程度。中原王朝分别发动了几次北伐战争欲收回此地,也是基于对幽州之地的重视。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即辽应历九年),后周世宗皇帝不顾身患重病,依然下诏发兵北伐。四月,后周军队接连攻占了益津(今河北霸县)、瓦桥(今河北雄县)、淤口(今霸县信安镇)三关以南之地,五月初,又攻克瀛州、莫州。此时辽朝的统治者正是有名的昏君“睡王”辽穆宗,此帝嗜酒常醉,酣睡长久,醒后爱杀人,对于朝政疏于管理。面对后周的进攻,辽朝极有可能丧失幽燕之地。但不幸的是后周世宗皇帝在即将攻打幽州之前突然病逝,使得后周军队群龙无首,被迫班师回朝,第一次北伐失败。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辽景宗乾亨元年),宋太宗在收复北汉(太原刘崇称帝建立并汉)以后,挥师东进欲一举攻下幽燕。六月,宋太宗亲率大军从镇州出发北上攻入辽境。在幽州的高梁河畔展开激战,宋军经过数月战争已经将士疲乏,人心涣散,使得交战之时士气低落;又加战线过长,兵力消耗过大,宋军在战争过程中顾此失彼。相反,辽军则兵强马壮,士气高涨,作战勇敢。面对宋军进攻,权知南京留守韩德让指挥辽军固守住南京城坚固的城池,顽强抵抗,辽景宗派遣南府宰相耶律沙、北院大王耶律休哥率部救援。双方在南京郊外高梁河(今北京动物园、紫竹院一带)发生激战,宋军三面受敌,溃不成军,宋太宗身中数箭,后化装乘驴车南逃。第二次北伐失败。
北宋朝廷面对高梁河战争的失败,并未丧失信心。辽乾亨四年秋(982年),辽景宗病逝,十二岁幼子耶律隆绪即位,即辽圣宗,由其母萧太后摄政。北宋朝廷欲趁辽朝大局未稳之时,一举收复幽燕地区,岳州刺史贺怀浦,军器库使刘文裕,崇仪副使侯莫、陈利用等人相继上言:“且契丹主年幼,国事决于其母,其大将韩德让宠幸用事,国人疾(痛恨)之,请乘其衅(争端)以取幽蓟。”但是宋朝低估了圣宗母子的能力,萧太后绝非平凡之辈,她虽为一介女流,却是一位运筹帷幄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在景宗统治期间已经长期辅政,具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她意识到圣宗即位之初的首要问题,是对于中原宋朝的防范,两次北伐战争显示出南京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她倚靠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契丹贵族,同时注重提拔汉族地主韩德让等人,平衡辽朝内部统治阶级力量,逐渐稳定了局面。此外,又派耶律休哥总理南面军务,为即将到来的辽宋再战做好了先期准备。
宋雍熙三年(986年,即辽圣宗统和四年),三月,北宋大军兵分三路进攻,东路由曹彬、米信率领,从雄州(今河北雄县)挺进;中路由田重进统率出飞狐口(今河北蔚县黑山岭),西路以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带领宋军出雁门关,攻打云州(今山西大同市)、朔州(今山西朔州市)。除此之外,宋太宗还命宋军沿海道北上趋平州(今河北卢龙北)、营州(今河北昌黎),截断辽军水路,最后三路大军汇合于南京(今北京)城下。面对来势凶猛的宋军,萧太后亲携圣宗挥师南下,精心部署积极应战,沿途督战并鼓舞士气。圣宗派身经百战的大将耶律休哥任主将,在东路拦截曹、米大军;命耶律斜轸等人迎击潘、杨军队;命勤德从平州截断宋军水路。东路大将曹彬率军曾经两次占领南部重要城镇涿州,但是又两次主动放弃,这使得军心不稳,同时造成将士疲乏不堪,这恰好给了辽军喘息的机会。大批辽军集结在燕京城下,萧太后亲临战场欲一举反攻。五月,辽兵追击宋军至歧沟关,双方激战,宋军人畜死伤大半,曹彬夜渡拒马河而逃。另股东路宋军与辽军相遇于孤山,宋军再次战败。在西路,由于宋军内部不和造成主将杨业在朔州狼牙村中埋伏,被耶律斜轸的军队生擒,杨业被俘后,坚贞不屈,绝食三日而死。宋军其他将领不战而逃,西路大军溃败。至此,北伐的两路主力大军遭到重创,也就意味着宋军的第三次北伐全面失败。
第三次北伐失败以后,北宋朝廷也意识到契丹长期占据南京地区,将成为宋朝北部边防的一大隐患,“端拱二年(989年),户部郎中张洎(ji)奏议曰:自飞狐以东,重关复岭,塞垣巨险,皆为契丹所有,幽蓟以南平壤千里,无名山大川之阻,鬲(相传为夏方国。西汉在其地设鬲县)汉共之。此所以失地利而困中国也。”宋朝再也不敢贸然发兵,实行溏泊政策,即在易水一带利用水网交织的地理特点,开水田、种榆柳,以此来阻碍契丹的骑兵。而契丹方面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中原王朝的数次北伐也使得辽朝国力耗损,时时处在面临战争的危险中,因此若想冲破困境,必须争取主动通过战争迫使宋朝屈服。
此时的辽宋双方攻守之势发生变化,辽朝转守为攻,宋朝则穷于防守和媾和。可见正是出于战争的需要,从辽统和五年(987年)开始,辽圣宗母子频繁地游幸南京,为南下攻宋积极备战,使得南京地区成为当时辽朝的实际统治中心地区。
收复幽云十六州著名战争——澶渊之战
辽国为契丹族所建,世居辽河流域,在十世纪初期正当唐未五代分裂的局面时,得到发展的机会.以后契丹族不断南下,侵扰北宋边境。其疆域东临日本海,南至冀中、晋北,西逾阿尔泰山,北抵外兴安岭(今俄罗斯境内)。它雄踞长城内外,屡犯中原大地.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至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的26年间,辽在两次击破宋之进攻后(宋曾有两次大举进攻,意在收复幽(今北京)、蓟(今划入天津)失地,继即进行反攻。)寇准请求真宗,练兵选将,分居河北要害之地,加以防备。计辽大举南侵宋朝共有9次,最著名的一次即澶渊之战。
1004年,契丹主战首领萧挞凛(一作览)当政,主张大举南侵,得到耶律隆绪和他母亲萧太后的支持。是年闰九月辽兵号称二十万,大举南侵.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的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凭守坚城。这时北宋的军事局面骤然紧张起来。
此时的辽军在河北攻城掠地,打了一些胜仗,但在赢州(今河北河涧县)却受到宋朝军民的顽强抵抗,战斗异常激烈。辽军在这里碰壁之后,乃转而南下,兵锋直犯贝州(今河北清河县)、魏州(今河北大名县),深入宋的河北腹地,辽军一路万马奔腾,不过20日直抵黄河北岸,河北大部分地盘陷落敌手,而仅隔一河的国都汴京也暴露于辽军武力威胁之下,因此宋廷内外一片震惊。一些大臣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主张采取迁都的办法,以躲避敌人的入侵,参知政事王钦若是监江县(江西清江)人,请求真宗到金陵(今江苏南京)去避难,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是阆州(四川阆州)人,他恳请真宗到成都去避难,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不安。宋真宗也表现出恐慌和动摇,就召来了在契丹入侵前出任宰相、从事抗辽斗争的寇准。从某种意义上进.也只有寇准能够在受命于危难之时,担当起这一历史重任。寇准明知南迁是王陈二人所谋,却佯装不知,对真宗说:“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并陈述理由说:“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逃走。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疲其师,劳逸之势,我得胜算矣,为什么抛弃宗庙社稷去那么远的地方呢?如果那样做,人心崩溃,贼趁势深入,大宋江山还能保得住吗?”这样才坚定了真宗的抗辽信心,遏制了妥协派逃跑避敌的气焰。对于寇准的建议,许多大臣表示害怕,不愿多言,只想退朝而去,经过寇准多方劝阻,总算把亲征之事定下来。寇准遂请真宗亲征澶州。为了排除宋廷中那些怯敌官僚们的干扰,寇准请真宗派王钦若到北京(今河北大名)去任职,真宗答应了,这样才使宋廷的抗辽部署得以顺利进行.
宋真宗以雍王赵元份(宋太宗第四子,宋真宗弟)为东京留守,在强敌压境以及以寇准为首的多数官兵坚决要求抗辽的强大压力下,率军御驾亲征。当时以萧挞览为先锋的辽军劲旅更是一路斩将夺城,但辽军在大名城下,数攻不能取胜,便采取避实击虚策略,转而攻打德清军(今河南濮阳市清丰县西南),直逼黄河北岸。真宗还未到黄河南岸,北岸前线又传来辽军已攻陷德清军,大有一鼓渡河之势的消息.真宗驻韦城(河南滑县东南)不敢前进,这时,群臣有以迁都金陵之谋重提者,有言宜且避其锋者。真宗迟疑不能决定,召寇准问之。寇准将进见皇帝,听到室内有人别有用心地蛊惑真宗说:“群臣欲将官家(指皇家)保之?何不速还京师。”怯懦的真宗不免又滋疑虑。寇准至,真宗问“南巡何如?寇准日:群臣懦怯无知,不异于乡老妇人言,今敌骑逼近,四方危心,河北诸军日夜盼銮舆至,并力对敌。陛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进则士气百倍,敌闻风丧胆,必能稳操胜券;若回銮数步,则万众瓦解,敌乘其后,汴京失驭,金陵亦不可得而至矣!”真宗意犹未决,寇准出殿,遇见殿前都指挥(相当于禁卫军总司令)高琼,寇准问高琼:“太尉深受国恩,拿什么报效国家?”琼回答说:“琼是武人,愿以死报!”寇准如此这般对高琼说出了自己的主意,高琼点头称是。于是寇准返回殿内,高琼立于殿外.寇准对愁眉不展的真宗说:“陛下如果不相信臣的话,是否再听听武官们的意见,请把高琼召进来。”高琼进殿,慷慨激昂,大发议论:“寇宰相的主张是卫国保民的良策,陛下要是往南,随驾将士父母妻室都在京都,他们必然不会丢下老小南行,恐怕到半路人都会跑光。愿陛下即幸澶州,臣愿效死,辽军不难打败!”寇准趁真宗点头之机,果断地说:“机不可失,宜起驾”,高琼即指挥卫士护辇(皇帝坐的车)北行,在寇准的督促下,宋真宗终于壮着胆子亲征了,这时朝廷内部,仍有多数对抗辽没有信心,甚至当时的宰相毕士安也以自己卧病、对大臣不利为理由,不愿随真宗北上。

真宗从汴京出发,11月24日晨发韦城,夕至卫南县(今河南滑县东30公里),寇准请真宗派遣翰林侍读学士(学位低于翰林学士,负责给皇帝讲学,解答古书中的疑难问题)潘慎修先赴澶州,命令澶州北城将帅、知州及百姓坚守阵地,不得离开屯所,不要迎驾,避免辽兵乘虚而入。26日真宗至澶州南城。北宋时,黄河还未改道,流经澶州,河道将澶州城一分为二南岸为澶州南城,北岸为澶州北城,黄河上有浮桥一座谓之“夹寨”,是南北往来的主要通道.此时,辽军主力已抵澶州北城外,从东北西三面包围了宋军.真宗一看这阵势甚觉慌惧,正思“止舍”不欲过河,左右大臣也多请驻南城,且静观敌势再决进止。寇准独请渡河,御北门城楼以慑强敌。并分析形势说:“陛下不过河,则宋军人心越发有危机感,辽军也感不到镇慑的威力,这不是取威决胜的办法.再说,过河也没有危险,大将杨延昭(杨业之子)、王超、杨嗣都扼守着要害关卡,李继隆、石宝吉等分率大军扼其左右肘.四方出征的将领也屡屡赶来援助,为什么迟疑不前呢。高琼也固请真宗御驾北城。佥书枢密院事冯拯在一旁呵斥高琼。琼怒曰:“君以文章著名,今顽敌骑兵横行于此,你还说我无礼,你何不赋诗一首,以退敌兵?”寇准也狠狠地瞪了冯拯一眼,命令卫士继续护辇前进,通过黄河浮桥,真宗终于御驾澶州北城门楼.
真宗亲御北城门楼,守城多日的宋军望到御盖黄龙旗,踊跃欢呼,“万岁”之声传出数十里,气势百倍悦。辽军听到喊声,相视惊愕,队不在列。真宗视察营盘,如见诸将,赐酒、肉、钱、粮,诸军将士士气大增。在这一关键时刻,真宗将军事指挥权交于寇准,寇准号令严明,从容镇定,将士大悦。时,辽军数千骑乘势迫近城下,真宗皇帝登上城楼督战,寇准命士卒迎击。顿时,锣鼓齐鸣,杀声震天,倾刻之间,辽军阵势大乱,被杀死、俘虏大半,剩下的狼狈逃窜。开门得胜,帝还行宫,留寇准居城上,寇准在城楼每夕与知制诰杨忆痛饮达旦,还下棋或唱曲子,意在稳帝心坚军志,真宗使人察看知之,非常高兴地说:“准如此,吾复何忧!”对寇准这样从容镇定的指挥风度,时人比之晋朝大将军谢安。寇准如此表现,显然是有竹,宋真宗总算放了心,不再恐慌。
就在这个时候,留守东京的雍王赵元份突然病而亡,宋真宗于是借此机会回驾京师,将前线抗辽的军事大权全部给寇准。
辽军至定州,两军出现相峙局面,王继忠乘间劝萧太后与宋朝讲和。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初为真宗所拒。十一月,辽军在朔州为宋军大败,岢岚军的辽军因粮草不继撤军。辽军主力集中于瀛州(今河北河间)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战十多天未下。萧挞凛、萧观音奴二人率军攻克祁州,萧太后等人率军与之会合,合力进攻冀州、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则“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戌卒会天雄军”。辽军攻克德清(今河南清丰),三面包围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将李继隆死守澶州城门。辽朝统军萧挞凛恃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宋军大将张环(一说周文质)在澶州前线以掌床子弩(一种带有木架装置的强驽,宋初经过改进后,能射千步(三里),有很大威力,弩撼机发)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头部中箭坠马,辽军救还至军帐而死。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等人闻挞凛死,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辽史》载:“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萧挞览通天文,屡建战功,首创南侵之谋,既死,契丹失掉了主帅,三军夺气,军心动摇。此时宋真宗一行抵澶州。寇准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辽因此益欲议和。此时,北宋大军已先后开赴澶州附近,兵力雄厚。而辽军南下所避宋朝之坚城,如定州及河北列城皆守备森严,辽军顿感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又遭挞览死,遂密奉书请盟。寇准不从,意欲乘胜追击,夺回幽州,使辽称臣于宋.寇准方略是待军事获胜而后和。而此时辽军前在大名、澶州受阻,不能渡河,后有王超大军在定州及河北列城威胁其后,辽军腹背受敌。寇准欲利用此战略优势,先予辽军以沉重打击,只有这样,方可保百年无事,不然,数十年后,敌且生心矣。可宋真宗却惧辽怯战,只要辽国退兵就许议和,且此事已早通过降辽旧部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系。原留守汴京的宰相毕士安(位在寇准前)此时也来到澶州,并力主真宗“厚贿契丹”,以求达成和议.
在这样的情况下,宋廷臣僚中更有人不择手段向真宗进谗言、造舆论,说寇准是企图借机掌军权,拥兵自重。这是宋朝皇帝最忌讳的一个问题,带兵者遭此猜疑,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寇准不得已,许之。就这样,宋真宗以“屈己安民”为借口,派遣阁门祗侯曹利用出使辽营商谈和议之具体事宜,并授意曹利用,必不得已,岁币虽“百万亦可”。寇准闻知,急召曹利用至军帐说:“虽有敕旨,汝往,所许不得超过三十万,”否则,“吾斩汝矣!”
曹利用至辽营谈判,萧太后召见说:“后晋割给我的关南之地,又被周世宗夺走。今天议和,应先答应归还我关南之地”曹利用说:“晋周之事,我朝不知。就是以金、帛犒赏三军,还不知皇帝意下如何,要是请求割地,我万不敢答应。”“我引众兵前来,目的就是要收复故地,今若只得金、帛而归,怎么能见我的国民?”“我国宰相寇准根本不同意议和.本来是我们打了胜仗,又是你们要求议和,还让我们割地,岂有此理!我皇帝恩德如山,不但不让你国进贡,反而给你国金、帛,要是不答应,我只好回明圣上!”萧太后一听寇准不同意议和,倒害怕起来了,不敢再提割地之事,挽留曹利用继续商议.经过几番讨价还价,终于12月间(1005年1月)与辽签定和约,因澶州又称澶渊郡,故历史上称这次盟约为“澶渊之盟”。其要点:(一)宋辽双方境界如旧(以白沟河为界)。(二)宋岁赠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三)辽主称宋帝为兄,宋帝称之为弟,宋帝尊辽太后为叔母。(四)双方罢战撤兵,在辽退兵时,沿路放行,不得阻击有。
自此辽宋化干戈为玉帛,相安也达百年。据《宋辽交聘考.宋辽之邦交》云“迨(到)徽宗宣和四年,辽天祚皇帝保大二年(1122年),宋人败(破坏)盟,两朝邦交十三复破裂。”宋金结盟夹攻辽国。《宋史丛考》载:越二年而辽亡,惟又二年,宋亦因女真之逼,几陨社稷焉”.
当和议成,两军班师,真宗不胜欣喜,即赋诗一首,以志征辽订立盟约之事。诗文镌石于澶州北城内,立于御井街路西,即濮阳县城现存之“契丹出境碑”,人们俗称之为“迥銮碑”。此碑通高2.6米,宽1.3米,厚0.36米.碑阳为宋真宗书写的《契丹出镜》诗草书,苍劲秀丽,潇洒流畅.此为宋辽之战与“澶渊之盟”的唯一历史见证。也是寇准敢言直谏,力挽狂澜,坚决主张抗辽的智慧体现。
澶渊郡在今河南省濮阳县,本是一个普通的地方,但由于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在这里北宋与辽契丹订立了在我具有深远影响的和约“澶渊之盟”而响誉中外。1958年毛泽东视察河南,路过新乡,曾询问宋真宗所登北门楼是否还在。今濮阳县城有“契丹出境碑”,也称“回銮碑。
澶渊之盟,当时除了极少数主战派,满朝上下都劝真宗要迁都避战,最后依靠寇准无可匹敌的勇气终于达成澶渊之盟,30万的岁贡和迁都比起来,代价简直不值一提.(当时宋年收入1万万以上,而宋当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3000万以上)而历史走向证明一切。此战之后,北宋迈向颠峰--仁宗朝就算称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颠峰,都不为过。辽国关南之地得而复失,但年三十万岁贡再加上日后富弼允诺的二十万,这些钱帛对于经济拮据的契丹来讲,无疑是天上掉的大馅饼。不过契丹上下因此而与宋交好达百年之久,契丹铁骑不再南下。
中原何时收复了幽云十六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了宋朝,历史上称为“北宋”。宋太祖赵匡胤不忘收复幽云十六州,曾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打算用金钱赎回失地。后来,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当了皇帝,他念念不忘收复幽云十六州。宋朝还在河北南部兴建“北京”大名府和辽国对峙。公元979年,赵匡义亲领大军北伐,一路上没费劲儿就打到了北京城下,但当时的辽国守将耶律学古很顽强,宋兵攻了很长时间也攻不进城去,就在这时,辽国宰相耶律沙带兵增援。赵匡义命令宋军在高梁河布阵防守,双方就在河滩上经过一番血战,辽兵伤亡惨重,急忙撤退,赵匡义命令宋军追击。这时的宋军由于几个月来一直打仗,早已疲劳不堪,正追到半路上,突然有两支辽兵从边上杀出,逃跑着的耶律沙也掉头杀回来,宋军一下被冲乱了,结果被打得大败。宋军兵将纷纷被杀,赵匡义那顶皇帝专用的黄罗伞盖成了辽军的攻击目标,要不是举黄罗伞盖的士兵中箭落马,赵匡义可能早就死在辽军刀下了。赵匡义带着残兵败将一路逃跑,鞋也掉了,帽子也飞了,战马也陷进泥里,这时宋朝老将杨继业赶到,杀退了辽兵,才救了赵匡义的命。
以后,赵匡义又有几次想出兵收回幽幽云十六州,可每次都以失败结束,所以宋朝时北京一带几乎一直被辽国占领着。景德元年(1004年)北宋真宗抵澶州北城,后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史称“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辽与北宋长年战争这段时间里,居住在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逐渐兴盛起来。辽道宗时,女真族一个叫完颜的部落以武力征服了其他部落,公元1115年,女真人首领阿骨打在和辽国作战不断胜利的基础上,建立了金朝。
辽国的国力开始衰落,北宋的宋徽宗认为再次收复幽云十六州机会成熟了,就和金国订了个盟约,约定两国从南北两面夹击辽国,条件是胜利以后金国占领辽国北面领土,就是东北和蒙古地区;宋朝占领南面领土,也就是幽云十六州。另外,过去宋朝每年要给辽国进贡,送给辽国钱财和布匹,现在约定,收复幽云十六州以后,宋朝每年把钱财和布匹送给金国。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订立“海上之盟”,约定联合灭辽后,金归还宋幽云十六州。于是北宋预置了幽山府路和云中府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把辽天祚帝赶到燕山以西之后,于1123年二月把太行山(后明在此建内长城)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顺州、景州、蓟州如约归还。但阿骨打死后,金以张觉事变为由伐宋。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又占领燕京地区。第二年金国大举南下,俘虏了徽钦二帝,占据了中原地区,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1153年完颜亮再扩建燕京为金中都,定为首都。宋旧皇室衣冠南渡,迁都临安(杭州),建立南宋偏安政权。
元时,1213年,幽云十六州被蒙古帝国占领。成吉思汗大军南下,横扫河北,二年后,中都为蒙古占领,金朝灭亡。后来南宋政权亦为蒙古所消灭,1272年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市)。
明时,1368年,幽云十六州在非汉族的统治者统治了四百年之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遣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幽云十六州得以重新并入中原势力范围。
2010年9月于濮阳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