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同古都的历史演变及其在我国古都群中的地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尹钧科)

 

????    众所周知,山西大同是我国的重要古都之一。它古称平城,曾是北魏前期国都,又是后来的辽、金二王朝的西京,即陪都。大同前后为都为京的历史合计为三百余年。那么,大同为什么会成为北魏的都城?大同为都有着怎样的演变过程?它在我国古都群中应占有什么地位?这些问题很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大同古都能有更全面切实的认识。本文拟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陈述管见。谬误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鲜卑拓跋的南迁与平城始为穆帝南都

????    鲜卑拓跋氏系黄帝后裔。《魏书·序纪》云:“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习,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①鲜卑托(拓)跋氏积七十二世,至拓跋推寅时,“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荒冥沮洳。”②按这里所谓的“大译”和“荒沮洳”之地,当指今辽河上游地区。又经历八代,至拓跋诘汾时又南迁,“始居匈奴之故地,”③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北地区。④此后又过了几十年,到始祖神元皇帝拓跋力微三十九年(三国魏甘露三年即公元258年)鲜卑拓跋氏再“迁于定襄之盛乐”。⑤盛乐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因为拓跋力微认识到:“我历观前世匈奴、蹋顿之徙,苟贪财利,抄掠边民,虽有所得,而其死伤不足相补,更招寇仇,百姓涂炭,非长计也,”⑥故采取与中原魏晋和好的国策,故“百姓义安,财畜富贵,控弦骑士四十余万,”⑦鲜卑拓跋部日益强盛起来。至昭皇帝拓跋禄官(始祖之子)在位时,国分三部,帝自统一部居上谷郡之北、濡源(今滦河上源)之西;其兄文帝(拓跋沙漠汗,原为太子,后被其兄弟们馋害)长子拓跋猗统一部,居代郡之参合陂北,拓跋猗之弟拓跋猗卢统一部,居定襄之盛乐故城。⑧昭皇帝拓跋禄官在位十三年,于公元299年驾崩后,拓跋猗卢继位,谥为穆皇帝,统率三部,气盛势强。又与西晋并州刺史刘琨相勾结,遂得晋北马邑、阴馆、搂烦、繁峙、崞等数县,新扩“燕接代郡,西连西河、朔方,方数百里”的新土地,并“徙十万家以充之。”⑨穆帝六年(公元313年),“城盛乐以为北都,修故平城以为南都。”⑩这是今大同的前身平城为都之始。这里的“故平城”是指汉平城县故城,其城址在明清大同府城东五里。这个平城之所以被称为“故平城”,是因为拓跋猗卢(穆帝)“登平城西山,观望地势乃更南百里于漯水之阳黄瓜堆筑新平城,晋人谓之小平城。”这个新(小平城)在大同府西南百里,准地望,当在今山阴县东北、怀仁县西南。这京是说,在拓跋猗卢在位时,晋北大地上已有两个平城。

二、由拓跋猗卢南都到代王都

????    在拓跋猗卢“修故平城以为南都”时,鲜卑拓跋部尚未有正式国号,其头领猗卢以“代公”称。所为,故平城这个南都是由代公猗卢统率的整个鲜卑拓跋部的南都,或都说是代公之南都。这过两年,即公穆帝八年(公元315年),“晋愍帝进帝(指代公)为代王,置官属,食代,常山二郡”《晋书·愍帝纪》亦载:“建兴三年(315年)二月,进封代公猗卢为代王”。拓跋氏建国曰代始于此。代王国仍都平城。《元和郡县图志》云:“晋乱,刘琨表封猗卢为代王,都平城。”《大明一统志》亦云:“平城外部,在府城东五里,本秦汉平城县。晋时,刘琨表猗卢为代王,都平城,即此。”所以,故平城又称代都,即拓跋猗卢进爵代王后的代国之都。这与猗卢为代公时所设立的南都是不一样的。
    代王猗卢都平城仅仅九年,隔了平文皇帝拓跋律在位五年,至惠皇帝拓跋辱四年(公元324年),“以诸部人情未悉颖顺,乃筑城于东木根山,徙都之。”按故三省注《资治通鉴》云:“河西有木根山,在五原郡(今陕西省定边)东北。此木根山在河东,故曰东木根山。”《读史方舆纪要》云:“东木根山,在(大同)府北。志云:王原有木根山,此山在河东,故曰东木根山。晋太宁二年(324年),代王贺溽以诸部未服,筑城于东木根山而徙居之。魏主(拓跋)宏尝言:‘远祖世成北荒,平文皇帝始都东木根山’。平文,律谥也,孟律亦都此云。”《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云:“东木根山,在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按据此而知,代王拓跋猗卢所都的平城,为代都仅有九年。至代王拓跋贺辱四年(324年)即徙都东木根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西北。

三、从东木根山徙都云中盛乐宫

????    上文已经说过,代王拓跋贺辱四年(即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年),由代都平城徙居东木根山。之后,历代王炀帝拓跋纥那和代王烈帝拓跋翳槐各两次登位,共历十四年后,拓跋什翼健(昭成帝)即位,称建国元年(公元338年)。建国二年(339年)始置百官,分掌众职。这年五月,昭成帝与部属诸大人在参合陂(即今内蒙古逢治区凉城县东北之岱海)会面,商量定都灅源川的事。但“连日不决,乃从太后计而止。”那么,太后计是怎样的呢?太后曰:“国自上世,迁徙为业。今事难之后,基业未固,若城郭而居,一旦寇来,难卒迁动。”按皇太后的一番话把拓跋氏代王国不能定都于灅源川的原因和道理说得十分明白,于是,代王什翼健也就不再坚持欲在灅源川筑城部、起宫室,打算定都于此了。建国三年(晋咸康六年,340年)三月,代王什翼健移都于云中之盛乐宫。所谓云中盛乐宫就是穆帝拓跋猗卢所立之北都。拓跋什翼健移都于此,惠帝拓跋贺辱所移居之东木根山只有十六年。在昭成帝即位前一年(公元337年),烈皇帝拓跋翳槐曾修建新盛乐城,在故城东南十里。昭成帝建国四年(341年)九月,又“筑盛乐城于城南八里。”昭成帝拓跋什翼健所都之盛乐城应是其筑之盛乐新城,在故盛乐城南八里。拓跋什翼健在位三十九年,史称其“以雄桀之姿,包君子之量,征伐四克,威被荒遐,乃立号改都,恢隆大业。”所谓“立号改都”,是指即位后“称建国元年”,不久,弃东木根山之都,“移都于云中之盛乐宫”。尽管拓跋什翼健是个有作为的代王,但在建国三十九年(即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十二月 ,因其子争权内乱而被弑。
    代王什翼健暴崩后,其生前欲立嗣的嫡孙拓跋珪尚六岁幼儿。前秦主苻坚从代王国长史东凤嘴中得代王国内乱的原因后,将制造内乱的两个罪魁祸首即代王什翼健之子君和侄儿斤执押长安车裂了,同时,又想将拓跋珪也迁到长安护养起来。对此,燕凤劝谏苻坚道:“代王初亡,郡下叛散,遗孙冲幼,莫相统摄。其别部大人刘库仁,勇而有智;铁弗卫辰,狡猾多变。皆不可独任。宜分(拓跋)诸部为二,令此两人统之。两人素有深仇,其执莫敢先发。俟其孙稍长,引而立之,是陛下有存亡继绝之德于代,使其子子孙孙永为不侵不叛之臣。此安边之良策也。”苻坚认为燕凤之言有理,就照办了。因此,代王什翼健之后数年,鲜卑拓跋部没有代王,也就无所谓代王国都了。

四、拓跋珪定国号魏并迁都平城

????    代王拓跋什翼分被杀后九年,即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正月,被视为“有高天下之志,(能)兴复洪业,光扬祖宗者”的其孙拓跋珪即代王位,建元登国,大会部众于牛川。同年(登国元年)二月,“幸走襄之盛乐,”实际上就是徙都定襄之盛乐城。四月,代王改称魏王。时过十二年后,于天兴元年(东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六月,魏王拓跋珪“诏有司议定国号。”群臣曰:“昔周、秦以前,世居所生之士,有国有家,及王天下,即承为号。自汉以来罢侯置守,时无世继,其应运而起者,皆不由尺土之资。今国家万世相承,启基云代。臣等以为若取长远,应以代为号。”唯黄门侍郎崔宏曰:“昔商人不常厥居,故两称殷商。代虽旧邦,其命维新,登国之初,已更曰魏。夫魏者,大名也,神州之上国也。宜称魏如故。”拓跋珪听到崔宏的高见,决意从之。遂有诏曰:“昔朕远祖,总御幽都,控制遐国,虽践王位,未定九州。逮于朕躬,处百代之季,天下分裂,诸华乏主。民俗虽殊,抚之在德,故躬率六军,扫平中土,凶逆荡除,遐迩率服。宜仍先号,以为魏丐,布告天下,咸知朕意。”这就是鲜卑拓跋氏最终定国号为“魏”的过程和原因。看来拓跋珪登位后,将代王改称为魏王是其定国号为魏的先兆和根由。史称“北魏”或“后魏。”国号确定之后,于同年七月,魏王拓跋珪“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这是北魏王朝正式建都平城(今大同)之始,时为魏王拓跋珪天兴元年(3989年)七月。八月,“诏有司正封畿,制郊甸,端经术,标道里,平五权,较五量,定五度。”从此,北魏王朝建立和完善封建制度,国家也时一步稳固和强盛起来。至孝文帝元(拓跋)宏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北魏都平城为九十六年。其间,屡屡兴工建设京师平城。兹将有关史料整理成下表,以明细之。

北魏迁都平城后宫殿苑囿建筑工程简表

时? 间

宫殿苑囿城池建筑工程

备? 注

天兴元年

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

《魏书·太祖纪》

十月

起天文殿。十二月,帝临天文殿。

同上

天兴二年正月(399年)

破高车杂种三十余部,获七万余口。以所获高车众起鹿苑,南因台阴,北距长城,东争白登,属之西山,广轮数十里,凿渠引武川水注之苑中,疏为三沟,分流宫城内外。又穿鸿雁池。

《北史·魏本纪第一》

七月

起天华殿。十二月开华殿成

同上

八月

增启京师十二门。作西武库

《魏书·太祖纪》

十月

太庙成。迁神元、平文、昭成、献明皇帝神主于太庙

同上《魏书·太祖纪》

天兴三年正月(400年)

是月,穿城南渠通于城内,作东西鱼池。

《魏书·太祖纪》

七月

起中天殿及云母堂、金华室

同上

天兴四年五月(401年)

起紫极殿、玄武楼、凉风观、石池、鹿苑台。

同上

天兴六年十月(403年)

起西昭阳殿

同上

天赐元年十月(404年)

筑西宫。十一月 ,上幸西宫。天文殿在西宫

同上

三年六月

发八部五百里内男丁筑灅南宫,门阙高十余文,引沟穿池,广苑囿,规立外城,方二十里,分置市里,经涂洞达。三十日罢

《魏书·太祖纪》《北史·魏本纪第一》

神瑞元年二月(414年)

起丰宫于平城东北

《魏书·太宗纪》《北史·魏本纪第一》

泰常元年十一月(416年)

长蓬台于北苑

同上

二年七月

作白台于城南,高二十丈

同上

三年十月

筑宫于西苑

同上

四年三月

筑宫于蓬台北。八月筑宫于白登山

同上

五年四月

起灅南宫

同上

六年三月

发京师六千人筑苑,起自旧苑,东包白登,周面三十余里

同上

七年九月

筑平城外郊,周回三十二里

同上

八年二月

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

同上

八年十月

广西宫,起外垣墙,周回十十里

同上

始光二年三月(425年)

营故东宫为万寿宫,起永安、安乐二殿,临望观、九华堂。九月永安,安乐二殿成。

《魏书·世祖纪》《北史·魏本纪二》

三年二月

起太学于城东,祀孔子,以颜渊配

同上

延和元年七月(432年)

是月,筑东宫。至延和三年(434年)七月东宫成

同上

太平真君五年(444年)

建虎圈

《水经注·儽水》

七年六月

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九年罢塞围作。

《魏书·世祖纪》《北史·魏本纪二》

十一年二月

是月,大治宫室。皇太子居于北宫

同上

兴安二年二月(453年)

发京师五千人穿天渊池。 七月,筑马射台于南郊。

《魏书·高宗纪》《北史·魏本纪二》

太安元年正月(458年)

起太华殿。九月,太华殿成

同上

太和元年正月(477年)

起太和、安昌二殿。七月,太和、安昌二殿成。

《魏书·高祖纪》《北史·魏本纪二》

九月

起永乐游观殿于北苑,穿神泉池

同上

三年正月

坤德六合殿成

同上

五月

起文石室、灵泉殿于方山

同上

四年正月

乾象六合殿成。罢畜鹰? 之所,以其地为报德佛寺

同上

七月

思义殿成。东明观成

同上

五年四月

建永固石室于(方)山上,立碑于石室之庭, 又起鉴玄殿

同上

七年十月

皇信堂成

同上

九年七月

新作诸门

同上

十年九月

诏起明堂辟雍

同上

十年

其水自北苑南出,历京城内河干两湄。太和十年,累石结岸,夹塘之上,杂树交荫,郭南结两石桥,横水为梁

《水经水·湿水》

十二年九月

起宣文堂、经武殿

《魏书·高祖纪》

十三年七月

立孔子庙于京师

《魏书·高祖纪》

十五年四月

经始明堂,改营太庙

同上

十六年二月

坏太华殿,经始太极(殿)。 十月,太极殿成

同上

始光二年(425年)

少室道士寇谦之议建大道坛庙

《水经注·湿水》

神? 四年

造静轮宫

同上

 

    按在上表中,对北魏都平城的近百年间所进行的各种建设工程,不厌其详地加以罗列。其中有些工程虽然不在平城内,如修长城,筑灅南宫等,但这类工程与国都平城也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修筑塞上长城,实为京师平城的安全防线。通过这些建设工程,可以对北魏平城都的城垣、城门、宫殿、苑囿、寺观等有个较粗略的了解,对进一步认识古都平城的历史文化会有助益的。

五、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及斗争

    北魏太和十七年(北齐永明十一年,493年)五月,孝文帝在朝堂对司空穆亮说:“自今朝迁政事,日中以前卿等先自论议,日中以后朕与卿等共决之。”这番话的背后隐藏着孝文帝内心深处的一个大秘密。这就是想迁都洛阳。“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故想迁都洛阳。但又怕群臣不从,于是,孝文帝心生一计,让群臣商讨大举伐齐之事。齐都邺城,拥有洛阳之地,可藉南伐齐之机,胁迫众臣南迁洛阳。就伐齐之事,让太常卿王湛占卜,得“革”卦。孝文帝联想到“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认为是大吉这兆。群臣大都缄口无言,独尚书王澄曰:“陛下弈叶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听后,孝文帝厉声呵斥王澄:“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王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气得孝文帝脸色大变,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王澄系任城人)欲沮众耶!”澄曰:“社稷虽为陛有所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王澄的耿直和忠诚感动了孝文帝,过了老大一会儿,气也就消了,还宫时召开澄入见。在向王澄解释了朝堂声色俱厉的原由之后,对王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之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王澄对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听到这番话,孝文帝发出了“任城吾之子房也”的感慨。孝文帝将王澄比作汉高祖刘邦的谋臣张良(字子房),说明他对王澄意见的器重。显然,是王澄的智慧给予孝文帝的谋略以有力的支持,使他吃了秤铊铁了心,决心大举伐齐。
    太和十七年八月已丑,“车驾发京师,南伐,步骑百余万。”至九月庚午帝“幸洛阳”,前后四十余天。“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到洛阳后,孝文帝“周巡故宫基趾”时,顾谓侍臣曰:“晋德不修,早倾宗祀,荒毁至此,用伤朕怀。”在洛阳休整了几天后,丙子,诸军前发,第二天,当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时,群臣都跪在马前不起来。孝文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一,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李冲不敢再说什么了,但别的大臣还在哭谏。孝文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迁者右。”当孝文帝吐露心计之后,南安王(拓跋)桢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这时臣皆呼万岁。有些人虽不愿内徙,但怕南伐之战,也都不敢说话了。遂定迁都之计。随后,一是遣尚书李冲和将作大匠董尔经营都,一是派尚书王澄回到平城谕告留守百官以迁都之事。当京城官民得知要迁都时,“莫不惊骇”。幸赖王澄“援引古今,徐以晓之,众乃开伏”。
    太和十八年(494年)二月甲辰,孝文帝“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事隔二十八天,即三月壬申,帝回到京师平城,使群臣更论迁都利害,各言其志。结果就迁都之事又形成一场主臣之间的大辩论。燕州刺史穆曰:“今四方未定,未宜迁都上。且征战无马,将何以克?”帝曰:“厩牧在代,何患无马!今代在恒山之北,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也。”尚书于果曰:“臣非以代地为胜伊洛之美也。但自先帝以来,久居于此,百姓安之。一旦南迁,众情不乐。”平阳公(拓跋)丕曰:“迁都大事,当讯之卜筮。”帝曰:“昔同召(指召公)圣贤,乃能卜宅。今无其人,卜之何益!且卜以决疑,不疑何卜!……王者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何常之有?朕之远祖世居北荒,平皇帝始都东木根山,昭成皇帝更营盛乐,道武皇帝迁于平城。朕幸属胜残之运,而独不得迁乎?”孝文帝的这番话驳得众臣无辞以对,都不敢再说什么了。经过如上的激烈斗争,孝文帝终于战胜了朝中的保守势力,克服了重重阻力,实现了迁都洛阳的弘图大志。迁都行动从这年十月戊申孝文帝“亲告太庙、奉迁神主”开始。三天后(辛亥日),车驾发平城宫。十一天后(壬戌日)次于中山之丑日(初七日),车驾幸邺。已丑(十九日)车驾至洛阳。但直到太和十九年(495年)九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这标志着北魏由平城迁都洛阳的重大行动到此告终。
    迁都之前,以太尉东阳王丕为太傅,录尚书事,留守平城。由如此高位之官留守旧都平城,说明平城仍是北魏王朝的的一个政治中心,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但是否为迁都洛阳后的北魏王朝的“北京”,笔者未翻捡到有关史料,故不敢妄说。另外,迁都之前,中书侍郎韩显宗上言:“……昔周居洛邑,犹存宗周。汉迁东都,京兆置尹。察《春秋》之义,‘有宗庙曰都,无曰邑’。况代京(指平城)宗庙,山陵所,王业所基,其为神乡福地,实亦远矣。今便同之郡同,臣窍不安。谓宜建畿置尹,一如故事。”但《魏书·地形志》载:“恒州,天兴中置司州,治代都平城。太和中改。”这就是说,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于天兴中迁都平城后,于平城置司州代尹,代尹治都城。但太和中,高祖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将司州改为恒州。《读史方舆纪要》云:大同县,“后魏天兴中徙都于此,初为代尹治,迁活后为恒州治。”《大清一统志》云:大同府“后魏天兴中徙都于此,置司州牧及代尹。延和元年(432年)改万年尹。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改曰恒州代郡。孝昌二年(526年)陷废。” 可见,迁都洛阳后,并未于旧都建畿置尹,旧都平城沦为一般的州即恒州治。

六、辽金二代的陪都西京

    上文已及,北魏孝文帝太和中迁都洛阳后,将旧都平城改置恒州代郡。孝昌二年(526年)陷废。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复置恒州,并置安远、临塞、威远、临阳等郡。周平齐,州郡并废。隋为马邑郡地。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北恒州,七年(624年)废。贞观十四年(640年)改置云州,永淳元年(682年)废,开元十八年(730年)复置。天宝初(742年)改曰云中郡,魏元初(758年)复曰云州,属河东道。会昌三年(843年)置大同都团练使,四年升为都防御使,乾符五年(878年)升为节度使。中和二年(882年)更为雁门节度使,徙治代州(今蔚县)。五代唐同光二年(924年)复置大同节度使。晋天福初(936年)割入契丹。因为契丹天显十一年(936年)十月,先封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为晋王,十一月又“册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为了酬谢契丹援立之功,便割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寰、儒、武、云、应、寰、朔、十六州予契丹。其中云州即大同。
    辽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年),“改云州为西京”《辽史·地理志》:西京“故楼、棚鲁具。广袤二十里。门,东曰迎春,南曰朝阳,西曰定西,北曰拱极。元魏宫垣占城之北面,双阙尚在。辽既建都,用为重地,非亲王不得主之。清宁八年(1062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又有天王寺、留守司衙,南曰西省。北门之东曰大同府,北门之西曰大同驿。初为大同军节度,重熙十三年升为西京,府曰大同。”《契丹国志》谓“云中路(即后来的西京)控制夏国。置西南面都招讨府、西京兵马都部署司、金肃、河清国、五花城、南北大王府、乙室王府、山金司”。这正是升云州为西京的根本目的。辽升云州为西京后七十八年,西京落入金人之手。
    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完颜)建立金国是在金收国元年(辽天庆五年,1115年),此后便大举出兵南伐辽。天辅六年(辽保大二年1122年)三月,辽主奔西京,金将宗翰追击至西京,西京降金。但不几天,西京复叛,半个月后金复取西京。在此前后,北宋曾多次遣使赴金,欲用金钱赎回燕云之地。金主原已应允,但不久反悔,并大举南伐,灭北宋。
    金于西京置西京路,领大同、德兴二府。大同府治西京。金西京隶元帅府。旧置兵马都部署司,天德二年(1150年)改置本路都总管府,后更为西京留守司。另外,置有转运司及西京路提刑司。金于天辅六年(1122年)占有西京大同府,至蒙古成吉思汗八年(金崇庆二年,1213年)南伐金时,“金西京留守忽沙虎遁去”,地归蒙古人占有止,金拥有西京大同府有九十一年之久。与辽之西京合计,大同作为辽、金二王朝的联都之一即西京,长达一百六十九年。辽、金西京大同府在备御西夏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七、古都大同在中国古都群了的地位

    在我国二百多座古都中,大同古都处于怎样的地位?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地讨论。
    众所周知,解放前,我国学界先认定有“五大古都,”即南京、北京、西安、洛阳、开封。上世纪三十年代,又将杭州列入中国大古都行列,得到公认。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古都才又增添了安阳,变成“七大古都”。又到2004年在郑州举行的“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上,与会的专家学都经过分讨论,认定郑州也是一个历史上的大古都,于是我国有了“八大古都”之说,即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这“八大古都”的历史文化,总体上代表了我国四五千年来的历史文化,除中原汉民族历史文化外,也包括部分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
    古都大同虽未被列入我国的大古行弄,但大同古都的历史文化在某些方面可与“八大古都”中的个别古都比较。例如,就建都早晚来说,五代时吴越(895—982年)主钱缪于梁开平元年(907年)定都杭州,七十余年后纳土归宗。而南北朝时北魏(386—556年)主拓跋珪于天兴元年(398年)迁都平城(大同),历九十六年后,孝文帝拓跋宏于太和十八年(494年)再迁都洛阳。大同(平城)为都比杭州早了五百多年。再就为都的时间长短来说,大同(平城)为北魏都有九十六年(398—494年);为辽西京有七十八年(1044—1122年);为金西京有九十一年(1122——1213年),合计起来,大同为都共二百六十五年。而杭州为吴越之都有七十五年(907—982年)为南宋都有一百五十年(1129—1279年),合计起来,杭州为都共二百二十五年,比大同短了四十年。又就都城规模来说,大同为北魏都时,外廓城垣周三十二里,也不比同时代的(安阳)邺都小。30、此外,就历史文化遗存有丰富和价值来说,大同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秕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而“八大古都”中的安阳、郑州尚不在其列,这就无需说什么了。最后,还需要强调一点,以大同为都为陪都的王朝,都是北方游牧颧渔猎民族建立的政权,即鲜卑拓跋氏北魏和契丹辽、女真金。因此,古都在同在中华民族及其历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这是大同古都的突出特点,也是它在中国古都群中一大优势。
    总而言之,我认为大同古都也具备中国大古都的某些特点和条件,如果中国八大古都队列还需要增加新成员的话,可优先考虑接纳大同古都。

注解: 
1见《魏书》卷1,第1页,中华书局标点本(下同)。
2、3同上书,第2页。
4参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集》第二册“匈奴等部”、“鲜卑等部”图,中国地图出版社,1985年版。
5、6见《魏书》卷1,第3页。
7同上书,第6页。
8同上书,第5—6页。又见《北史》卷1,第4页。
9同上书,第7页。又见《北史》卷1,第5页。
10同上书,第8页。以又见《北史》第5页。
11《读史方舆纪要》卷44“平城废县”条下:“(大同)府东五里。……晋建兴初刘琨表猗为代王,治故平城,为南都。”见该书第四册,第1994页,中华书局,2005年版(下同)。又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大同府·古迹》:“平城故城在大同县东。……《魏书》穆帝六年修故平城,以为南都。”见该书第九册,第6770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2见《魏书》卷1,第8页。又《北史》卷1,第5页。
13参见《读史方舆纪要》卷44,第1996页。同书又谓:“黄瓜堆在(大同)府西南百十里。”第2008页。
14见《魏书》卷第1,第9页。又《北史》卷1,第5页。
15见《晋书》卷5,第129页,中华书局标点本(同下)。
16见《资治通鉴》卷89,第579页,于“诏进拓跋猗卢爵为代王,置官属,食代、常山二郡”句下胡三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世界书局缩印本,1986年(下同)。
17见《元和郡县图志》卷14,第409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下同)。
18见《大明一统志》卷21,张331页(原本第13页),三秦出版社影印明天顺原刻本,1990年(下同)。
19见《魏书》卷1,第10页。又《北史》卷1,第6页又见《资治通鉴》卷93,第622页。
20见《资治通鉴》卷93,第622页,于“乃筑城于东木根山”句下有三省注。
21见《读史舆纪要》卷44,第2008页。
22见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知道辞典”上册,第67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下同)。
23同上书,下册,第1763页。
24见《魏书》卷1,第12页。又《北史》卷1,第7页。
25见《魏书》卷13“皇后列传”,第323页。又见《资治通鉴》卷96,文云: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五月,“代王会翼健会诸大人于参合陂,议都$源川。其母王氏曰:‘吾自先世以来,以迁徙为业。今国家多难,若城郭而居,一旦寇来,无所避之。’乃止。”文字与《魏书》稍有异处。
26见《魏书》卷1,第12页。又《北史》卷1,第7页。又《资治通鉴》卷96。第645页。
27见《魏书》卷1,第11页。《资治通鉴》卷96,晋成帝咸康三年(即代王拓跋纥那后元三年,338年),“代王纥那(炀皇帝)奔燕国,人复奉翳槐(殂皇帝),城盛乐而居之。”按该盛乐城在故城东南十里。
28见《魏书》卷1,第12页。又《北史》卷1,第7页。又见《资治通鉴》卷96,第647页。
29见《魏书》卷1,第17页。
30见《资治通鉴》卷104,第697页。
31见《魏书》卷2,第19页。又《北史》卷1,第10页。
32同上书,第20页。又《北史》,第10页。《读史书舆纪要》卷44云:“牛川在(大同)府北塞外。”《大同历史地名大辞典》谓牛川“当在今内蒙古集宁市一带”。
33见《魏书》卷2,第20页。又见《资治通鉴》卷106,第714页。
34代王拓跋猗卢城盛乐以为北都。之后,代王拓跋翳槐在盛乐故城东南十里筑盛乐新城,代王拓跋什翼健又于故城南八里再筑盛乐城。新代王拓跋珪所幸定襄之盛乐,究竟指哪个盛乐城?因为拓跋部始祖拓跋力微于三十九年(258年)率部“迁于定襄之盛乐,”后猗卢部“居定襄之盛乐故城”。故代王拓跋珪所幸的定襄之盛乐,应是猗卢建为北都的盛乐故城,而非两个新城。
35见《魏书》卷2,第20页。又《北史》卷1,第10页。
36见《魏书》卷2,第32页。又《北史》卷1,第18页。
37见《资治通鉴》卷110,第738页。
38见《魏书》卷2,第32—33页。又《北史》卷1,第18页。
39见《魏书》卷2,第33页。又《北史》卷1,第18页。
40见同上书。按北魏之都平城之郊甸,《读史方舆纪要》卷44于“平城废县”条下司宋白语云:“魏道武都平城,东至上谷军都关,西至河,南至中山隘门砦,北至五原,地方千里,以为甸服。”
41该表据《魏书》、《北史》、《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资治通鉴》等文献综合编制。
42? 南宫虽不在北委的都平城内,在平城西南七十里,但是北魏迁都平城后一项重大建筑工程,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平城都城建筑的组成部分,故 于此。
43《北史·魏本纪第一》谓“周回四十余里”。
44天渊池,《北史·魏本纪二》作天泉池。因《北史》系唐人李延寿撰,特避李渊 也。
45永固石室或即文石室。《水经注》云:如浑水(即今御河)“乱流迳方岭(即方山),上有文皇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固堂。堂之四周隅矬列榭阶栏槛,及扉户、梁壁、椽瓦,悉文石也。檐前西(当为两或四),将洛阳之八风谷黑石为之,雕镂隐起,以金银间云雉,有若锦焉。”见《永乐大典》本《水经注》卷6,第242页。文学右籍刊行社影印,1955年(下同)。
46《水经注·湿水》:“明堂上园下方,四周十二户九堂,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仰象天状,尽北通之宿鸟,盖天也。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是太和(477—499年)中所经建也。”见《水经注》卷6,第245页。
47《水经注·湿水》:“太和十六年(492年),破太华、安昌诸殿,造太极殿,东西堂及朝堂。夹建象魏、乾元、中阳、端门、东西二 门、云龙、神虎、中华诸门,皆饰以观阁。东堂东楼太和殿,殿之东阶下有一碑,太和中立石,是洛阳八风谷之缁石也。殿之东北接紫宫寺,南对承贤门,门南即皇信堂。……”见《水经注》卷6,第243页。
48这里所有的引文,俱见《资治通鉴》卷138,第921页。
49见《魏书》卷7下,第172页。但《北史》、《资治通鉴》所载仅有步骑三十余万。
50见《资治通鉴》卷138,第923页。
51见《魏书》卷7下,第173页。又《北史》卷3,第110页。
52这里的几段引文,俱见《资治通鉴》卷138,第923页。
53见同上书,第924页。
54见《魏书》卷7下,第174页。又《北史》卷3,第111页。
55这里的引文俱见《资治通鉴》卷139,第926页。
56见《魏书》卷7下,第178页。又《资治通鉴》卷140,第934页。
57见《资治通鉴》卷139,第929页。
58见《资治通鉴》卷1,第926页。又《魏书》卷7下,第178页。
59见《魏书》卷106下,第2497页。
60见《读史方舆纪要》卷44,第1994页。
61见《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46“大同府”,第6738页。
62同注61。《读史方舆纪要》说稍异。
63见《辽史》卷3,第38—39页。
64见《辽史》卷4,第5页。又见《新五代史》卷8,第79页。
65见《辽史》卷19,第231页。又《续资治通鉴》卷47,第2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66见《辽史》卷41,第506页。
67见《契丹国志》卷22,第21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68见《金史》卷24,第564页。
69见《魏书》卷3,第62页。
70《水经注·浊漳水》:邺城“其城东西七里,东北五赶时髦,饰表以砖。”见该书卷5,第4页。

71这里将大同古都与中国八大古都中的个别古都作比较时,参考了《中国八大古都》(朱士光主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辞典》(陈桥驿主编)、《中国都城辞典》(陈桥驿主编)等书。

 

 

 

 

 
 
     
 
版权所有 © 2009 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
地址:大同市新建南路5号
网址:http://www.dtgcb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