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在上表中,对北魏都平城的近百年间所进行的各种建设工程,不厌其详地加以罗列。其中有些工程虽然不在平城内,如修长城,筑灅南宫等,但这类工程与国都平城也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修筑塞上长城,实为京师平城的安全防线。通过这些建设工程,可以对北魏平城都的城垣、城门、宫殿、苑囿、寺观等有个较粗略的了解,对进一步认识古都平城的历史文化会有助益的。
五、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及斗争
北魏太和十七年(北齐永明十一年,493年)五月,孝文帝在朝堂对司空穆亮说:“自今朝迁政事,日中以前卿等先自论议,日中以后朕与卿等共决之。”这番话的背后隐藏着孝文帝内心深处的一个大秘密。这就是想迁都洛阳。“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故想迁都洛阳。但又怕群臣不从,于是,孝文帝心生一计,让群臣商讨大举伐齐之事。齐都邺城,拥有洛阳之地,可藉南伐齐之机,胁迫众臣南迁洛阳。就伐齐之事,让太常卿王湛占卜,得“革”卦。孝文帝联想到“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认为是大吉这兆。群臣大都缄口无言,独尚书王澄曰:“陛下弈叶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听后,孝文帝厉声呵斥王澄:“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王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气得孝文帝脸色大变,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王澄系任城人)欲沮众耶!”澄曰:“社稷虽为陛有所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王澄的耿直和忠诚感动了孝文帝,过了老大一会儿,气也就消了,还宫时召开澄入见。在向王澄解释了朝堂声色俱厉的原由之后,对王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之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王澄对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听到这番话,孝文帝发出了“任城吾之子房也”的感慨。孝文帝将王澄比作汉高祖刘邦的谋臣张良(字子房),说明他对王澄意见的器重。显然,是王澄的智慧给予孝文帝的谋略以有力的支持,使他吃了秤铊铁了心,决心大举伐齐。
太和十七年八月已丑,“车驾发京师,南伐,步骑百余万。”至九月庚午帝“幸洛阳”,前后四十余天。“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到洛阳后,孝文帝“周巡故宫基趾”时,顾谓侍臣曰:“晋德不修,早倾宗祀,荒毁至此,用伤朕怀。”在洛阳休整了几天后,丙子,诸军前发,第二天,当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时,群臣都跪在马前不起来。孝文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一,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李冲不敢再说什么了,但别的大臣还在哭谏。孝文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迁者右。”当孝文帝吐露心计之后,南安王(拓跋)桢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这时臣皆呼万岁。有些人虽不愿内徙,但怕南伐之战,也都不敢说话了。遂定迁都之计。随后,一是遣尚书李冲和将作大匠董尔经营都,一是派尚书王澄回到平城谕告留守百官以迁都之事。当京城官民得知要迁都时,“莫不惊骇”。幸赖王澄“援引古今,徐以晓之,众乃开伏”。
太和十八年(494年)二月甲辰,孝文帝“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事隔二十八天,即三月壬申,帝回到京师平城,使群臣更论迁都利害,各言其志。结果就迁都之事又形成一场主臣之间的大辩论。燕州刺史穆曰:“今四方未定,未宜迁都上。且征战无马,将何以克?”帝曰:“厩牧在代,何患无马!今代在恒山之北,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也。”尚书于果曰:“臣非以代地为胜伊洛之美也。但自先帝以来,久居于此,百姓安之。一旦南迁,众情不乐。”平阳公(拓跋)丕曰:“迁都大事,当讯之卜筮。”帝曰:“昔同召(指召公)圣贤,乃能卜宅。今无其人,卜之何益!且卜以决疑,不疑何卜!……王者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何常之有?朕之远祖世居北荒,平皇帝始都东木根山,昭成皇帝更营盛乐,道武皇帝迁于平城。朕幸属胜残之运,而独不得迁乎?”孝文帝的这番话驳得众臣无辞以对,都不敢再说什么了。经过如上的激烈斗争,孝文帝终于战胜了朝中的保守势力,克服了重重阻力,实现了迁都洛阳的弘图大志。迁都行动从这年十月戊申孝文帝“亲告太庙、奉迁神主”开始。三天后(辛亥日),车驾发平城宫。十一天后(壬戌日)次于中山之丑日(初七日),车驾幸邺。已丑(十九日)车驾至洛阳。但直到太和十九年(495年)九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这标志着北魏由平城迁都洛阳的重大行动到此告终。
迁都之前,以太尉东阳王丕为太傅,录尚书事,留守平城。由如此高位之官留守旧都平城,说明平城仍是北魏王朝的的一个政治中心,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但是否为迁都洛阳后的北魏王朝的“北京”,笔者未翻捡到有关史料,故不敢妄说。另外,迁都之前,中书侍郎韩显宗上言:“……昔周居洛邑,犹存宗周。汉迁东都,京兆置尹。察《春秋》之义,‘有宗庙曰都,无曰邑’。况代京(指平城)宗庙,山陵所 ,王业所基,其为神乡福地,实亦远矣。今便同之郡同,臣窍不安。谓宜建畿置尹,一如故事。”但《魏书·地形志》载:“恒州,天兴中置司州,治代都平城。太和中改。”这就是说,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于天兴中迁都平城后,于平城置司州代尹,代尹治都城。但太和中,高祖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将司州改为恒州。《读史方舆纪要》云:大同县,“后魏天兴中徙都于此,初为代尹治,迁活后为恒州治。”《大清一统志》云:大同府“后魏天兴中徙都于此,置司州牧及代尹。延和元年(432年)改万年尹。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改曰恒州代郡。孝昌二年(526年)陷废。” 可见,迁都洛阳后,并未于旧都建畿置尹,旧都平城沦为一般的州即恒州治。
六、辽金二代的陪都西京
上文已及,北魏孝文帝太和中迁都洛阳后,将旧都平城改置恒州代郡。孝昌二年(526年)陷废。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复置恒州,并置安远、临塞、威远、临阳等郡。周平齐,州郡并废。隋为马邑郡地。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北恒州,七年(624年)废。贞观十四年(640年)改置云州,永淳元年(682年)废,开元十八年(730年)复置。天宝初(742年)改曰云中郡,魏元初(758年)复曰云州,属河东道。会昌三年(843年)置大同都团练使,四年升为都防御使,乾符五年(878年)升为节度使。中和二年(882年)更为雁门节度使,徙治代州(今蔚县)。五代唐同光二年(924年)复置大同节度使。晋天福初(936年)割入契丹。因为契丹天显十一年(936年)十月,先封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为晋王,十一月又“册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为了酬谢契丹援立之功,便割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寰、儒、武、云、应、寰、朔、十六州予契丹。其中云州即大同。
辽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年),“改云州为西京”《辽史·地理志》:西京“故楼、棚鲁具。广袤二十里。门,东曰迎春,南曰朝阳,西曰定西,北曰拱极。元魏宫垣占城之北面,双阙尚在。辽既建都,用为重地,非亲王不得主之。清宁八年(1062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又有天王寺、留守司衙,南曰西省。北门之东曰大同府,北门之西曰大同驿。初为大同军节度,重熙十三年升为西京,府曰大同。”《契丹国志》谓“云中路(即后来的西京)控制夏国。置西南面都招讨府、西京兵马都部署司、金肃、河清国、五花城、南北大王府、乙室王府、山金司”。这正是升云州为西京的根本目的。辽升云州为西京后七十八年,西京落入金人之手。
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完颜 )建立金国是在金收国元年(辽天庆五年,1115年),此后便大举出兵南伐辽。天辅六年(辽保大二年1122年)三月,辽主奔西京,金将宗翰追击至西京,西京降金。但不几天,西京复叛,半个月后金复取西京。在此前后,北宋曾多次遣使赴金,欲用金钱赎回燕云之地。金主原已应允,但不久反悔,并大举南伐,灭北宋。
金于西京置西京路,领大同、德兴二府。大同府治西京。金西京隶元帅府。旧置兵马都部署司,天德二年(1150年)改置本路都总管府,后更为西京留守司。另外,置有转运司及西京路提刑司。金于天辅六年(1122年)占有西京大同府,至蒙古成吉思汗八年(金崇庆二年,1213年)南伐金时,“金西京留守忽沙虎遁去”,地归蒙古人占有止,金拥有西京大同府有九十一年之久。与辽之西京合计,大同作为辽、金二王朝的联都之一即西京,长达一百六十九年。辽、金西京大同府在备御西夏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七、古都大同在中国古都群了的地位
在我国二百多座古都中,大同古都处于怎样的地位?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地讨论。
众所周知,解放前,我国学界先认定有“五大古都,”即南京、北京、西安、洛阳、开封。上世纪三十年代,又将杭州列入中国大古都行列,得到公认。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古都才又增添了安阳,变成“七大古都”。又到2004年在郑州举行的“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上,与会的专家学都经过分讨论,认定郑州也是一个历史上的大古都,于是我国有了“八大古都”之说,即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这“八大古都”的历史文化,总体上代表了我国四五千年来的历史文化,除中原汉民族历史文化外,也包括部分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
古都大同虽未被列入我国的大古行弄,但大同古都的历史文化在某些方面可与“八大古都”中的个别古都比较。例如,就建都早晚来说,五代时吴越(895—982年)主钱缪于梁开平元年(907年)定都杭州,七十余年后纳土归宗。而南北朝时北魏(386—556年)主拓跋珪于天兴元年(398年)迁都平城(大同),历九十六年后,孝文帝拓跋宏于太和十八年(494年)再迁都洛阳。大同(平城)为都比杭州早了五百多年。再就为都的时间长短来说,大同(平城)为北魏都有九十六年(398—494年);为辽西京有七十八年(1044—1122年);为金西京有九十一年(1122——1213年),合计起来,大同为都共二百六十五年。而杭州为吴越之都有七十五年(907—982年)为南宋都有一百五十年(1129—1279年),合计起来,杭州为都共二百二十五年,比大同短了四十年。又就都城规模来说,大同为北魏都时,外廓城垣周三十二里,也不比同时代的(安阳)邺都小。30、此外,就历史文化遗存有丰富和价值来说,大同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秕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而“八大古都”中的安阳、郑州尚不在其列,这就无需说什么了。最后,还需要强调一点,以大同为都为陪都的王朝,都是北方游牧颧渔猎民族建立的政权,即鲜卑拓跋氏北魏和契丹辽、女真金。因此,古都在同在中华民族及其历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这是大同古都的突出特点,也是它在中国古都群中一大优势。
总而言之,我认为大同古都也具备中国大古都的某些特点和条件,如果中国八大古都队列还需要增加新成员的话,可优先考虑接纳大同古都。
注解:
1见《魏书》卷1,第1页,中华书局标点本(下同)。
2、3同上书,第2页。
4参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集》第二册“匈奴等部”、“鲜卑等部”图,中国地图出版社,1985年版。
5、6见《魏书》卷1,第3页。
7同上书,第6页。
8同上书,第5—6页。又见《北史》卷1,第4页。
9同上书,第7页。又见《北史》卷1,第5页。
10同上书,第8页。以又见《北史》第5页。
11《读史方舆纪要》卷44“平城废县”条下:“(大同)府东五里。……晋建兴初刘琨表猗为代王,治故平城,为南都。”见该书第四册,第1994页,中华书局,2005年版(下同)。又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大同府·古迹》:“平城故城在大同县东。……《魏书》穆帝六年修故平城,以为南都。”见该书第九册,第6770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2见《魏书》卷1,第8页。又《北史》卷1,第5页。
13参见《读史方舆纪要》卷44,第1996页。同书又谓:“黄瓜堆在(大同)府西南百十里。”第2008页。
14见《魏书》卷第1,第9页。又《北史》卷1,第5页。
15见《晋书》卷5,第129页,中华书局标点本(同下)。
16见《资治通鉴》卷89,第579页,于“诏进拓跋猗卢爵为代王,置官属,食代、常山二郡”句下胡三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世界书局缩印本,1986年(下同)。
17见《元和郡县图志》卷14,第409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下同)。
18见《大明一统志》卷21,张331页(原本第13页),三秦出版社影印明天顺原刻本,1990年(下同)。
19见《魏书》卷1,第10页。又《北史》卷1,第6页又见《资治通鉴》卷93,第622页。
20见《资治通鉴》卷93,第622页,于“乃筑城于东木根山”句下有三省注。
21见《读史舆纪要》卷44,第2008页。
22见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知道辞典”上册,第67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下同)。
23同上书,下册,第1763页。
24见《魏书》卷1,第12页。又《北史》卷1,第7页。
25见《魏书》卷13“皇后列传”,第323页。又见《资治通鉴》卷96,文云: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五月,“代王会翼健会诸大人于参合陂,议都$源川。其母王氏曰:‘吾自先世以来,以迁徙为业。今国家多难,若城郭而居,一旦寇来,无所避之。’乃止。”文字与《魏书》稍有异处。
26见《魏书》卷1,第12页。又《北史》卷1,第7页。又《资治通鉴》卷96。第645页。
27见《魏书》卷1,第11页。《资治通鉴》卷96,晋成帝咸康三年(即代王拓跋纥那后元三年,338年),“代王纥那(炀皇帝)奔燕国,人复奉翳槐(殂皇帝),城盛乐而居之。”按该盛乐城在故城东南十里。
28见《魏书》卷1,第12页。又《北史》卷1,第7页。又见《资治通鉴》卷96,第647页。
29见《魏书》卷1,第17页。
30见《资治通鉴》卷104,第697页。
31见《魏书》卷2,第19页。又《北史》卷1,第10页。
32同上书,第20页。又《北史》,第10页。《读史书舆纪要》卷44云:“牛川在(大同)府北塞外。”《大同历史地名大辞典》谓牛川“当在今内蒙古集宁市一带”。
33见《魏书》卷2,第20页。又见《资治通鉴》卷106,第714页。
34代王拓跋猗卢城盛乐以为北都。之后,代王拓跋翳槐在盛乐故城东南十里筑盛乐新城,代王拓跋什翼健又于故城南八里再筑盛乐城。新代王拓跋珪所幸定襄之盛乐,究竟指哪个盛乐城?因为拓跋部始祖拓跋力微于三十九年(258年)率部“迁于定襄之盛乐,”后猗卢部“居定襄之盛乐故城”。故代王拓跋珪所幸的定襄之盛乐,应是猗卢建为北都的盛乐故城,而非两个新城。
35见《魏书》卷2,第20页。又《北史》卷1,第10页。
36见《魏书》卷2,第32页。又《北史》卷1,第18页。
37见《资治通鉴》卷110,第738页。
38见《魏书》卷2,第32—33页。又《北史》卷1,第18页。
39见《魏书》卷2,第33页。又《北史》卷1,第18页。
40见同上书。按北魏之都平城之郊甸,《读史方舆纪要》卷44于“平城废县”条下司宋白语云:“魏道武都平城,东至上谷军都关,西至河,南至中山隘门砦,北至五原,地方千里,以为甸服。”
41该表据《魏书》、《北史》、《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资治通鉴》等文献综合编制。
42? 南宫虽不在北委的都平城内,在平城西南七十里,但是北魏迁都平城后一项重大建筑工程,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平城都城建筑的组成部分,故 于此。
43《北史·魏本纪第一》谓“周回四十余里”。
44天渊池,《北史·魏本纪二》作天泉池。因《北史》系唐人李延寿撰,特避李渊 也。
45永固石室或即文石室。《水经注》云:如浑水(即今御河)“乱流迳方岭(即方山),上有文皇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固堂。堂之四周隅矬列榭阶栏槛,及扉户、梁壁、椽瓦,悉文石也。檐前西(当为两或四),将洛阳之八风谷黑石为之,雕镂隐起,以金银间云雉,有若锦焉。”见《永乐大典》本《水经注》卷6,第242页。文学右籍刊行社影印,1955年(下同)。
46《水经注·湿水》:“明堂上园下方,四周十二户九堂,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仰象天状,尽北通之宿鸟,盖天也。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是太和(477—499年)中所经建也。”见《水经注》卷6,第245页。
47《水经注·湿水》:“太和十六年(492年),破太华、安昌诸殿,造太极殿,东西堂及朝堂。夹建象魏、乾元、中阳、端门、东西二 门、云龙、神虎、中华诸门,皆饰以观阁。东堂东楼太和殿,殿之东阶下有一碑,太和中立石,是洛阳八风谷之缁石也。殿之东北接紫宫寺,南对承贤门,门南即皇信堂。……”见《水经注》卷6,第243页。
48这里所有的引文,俱见《资治通鉴》卷138,第921页。
49见《魏书》卷7下,第172页。但《北史》、《资治通鉴》所载仅有步骑三十余万。
50见《资治通鉴》卷138,第923页。
51见《魏书》卷7下,第173页。又《北史》卷3,第110页。
52这里的几段引文,俱见《资治通鉴》卷138,第923页。
53见同上书,第924页。
54见《魏书》卷7下,第174页。又《北史》卷3,第111页。
55这里的引文俱见《资治通鉴》卷139,第926页。
56见《魏书》卷7下,第178页。又《资治通鉴》卷140,第934页。
57见《资治通鉴》卷139,第929页。
58见《资治通鉴》卷1,第926页。又《魏书》卷7下,第178页。
59见《魏书》卷106下,第2497页。
60见《读史方舆纪要》卷44,第1994页。
61见《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46“大同府”,第6738页。
62同注61。《读史方舆纪要》说稍异。
63见《辽史》卷3,第38—39页。
64见《辽史》卷4,第5页。又见《新五代史》卷8,第79页。
65见《辽史》卷19,第231页。又《续资治通鉴》卷47,第2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66见《辽史》卷41,第506页。
67见《契丹国志》卷22,第21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68见《金史》卷24,第564页。
69见《魏书》卷3,第62页。
70《水经注·浊漳水》:邺城“其城东西七里,东北五赶时髦,饰表以砖。”见该书卷5,第4页。
71这里将大同古都与中国八大古都中的个别古都作比较时,参考了《中国八大古都》(朱士光主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辞典》(陈桥驿主编)、《中国都城辞典》(陈桥驿主编)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