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宋以来,《关朗易传》多被混淆于《洞极真经》,且多谓《关朗易传》为北宋阮逸、《洞极真经》为北宋杨次公伪托之作,至今学者多不明真相,且有争议。李小成《关朗易学考论》考订今存《关朗易传》残本为关朗所作、《洞极真经》非杨次公所作。至此,长达千年之久的学术疑案有望尘埃落定。(1)本文在李氏文章的基础上,从学术史的角度进一步考述了《关朗易传》之争的始末,并从北魏政局与《关朗易传》的内容两方面,进一步论证了《关朗易传》出自关朗本人之手。
关键词:关朗;关朗易传;北魏孝文帝
关朗,字子明,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人,以善筮名。北魏孝文皇帝太和末,为并州府记室。相传朗尝入对平城,与帝言《易》、《老》及王道治术。孝文崩,遂隐居临汾山,讲授《易》、《老》、《春秋》之学,时称“关先生”。(2)关朗其人,史籍记载不详,因《关朗易传》与两宋象数易学有一段著名公案,而屡为历代学者所关注。朱熹虽认为《关朗易传》为伪作,然却采信之,遂改刘牧河图洛书之序。此事后来演变为长达千年之久的《关朗易传》之争,论者各是所是,各非所非,莫衷一是。2005年,《周易研究》第2期刊登李小成博士《关朗易学考论》一文,作者以为,朱熹所据《关朗易传》实为关朗家传之《洞极真经》,而关朗本人著作为《关朗易传》及《筮论》,且《关朗易传》非阮逸伪托之作。《洞极真经》作者佚名,并非宋人杨杰伪托之作,但其为《筮论》之源。今《筮论》已亡佚,而《关朗易传》仅存一半。该文探赜索隐,识断精准,发前人之未发,实对《关朗易传》之争具有终结之功。余读斯文,心有戚戚,故拾遗补缺,期附骥尾。
一、《关朗易传》之争始末
宋代图书之学,有太极、先天、河洛三家。一般认为,三家图书皆传自陈抟。河洛一派,以刘牧为代表。牧著《易数钩隐图》,定河图数为四十五、洛书数为五十五。“朱子与蔡元定始订刘牧之误,而本关朗《易传》与邵子方圆之说,定河图为五十五,洛书为四十五。关朗《易传》云:‘河图之文七前六后,八左九右。洛书之文九前一后,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后左,六后右。’而邵子《观物外篇》云:‘圆者,星也。历纪之数,其肇于此乎?方者,土也。画州井地之法,其故于此乎?盖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叙之而作《范》也。”(3)对朱子而言,采信《关朗易传》与不采信关朗易传,是一个问题,也不是一个问题。所谓是一个问题,是说他既承认《关朗易传》是阮逸伪作,又采信之。朱熹谓:“《关子明易》是阮逸伪作,《陈无己集》中说得分明。”(4)按:陈师道(1053-1102年),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元佑初,由苏轼(子瞻)等人推荐为徐州教授,又为太学博士。所著《后山谈丛》卷二曰:“世传王氏元经薛氏传、关子明易传、李卫公对问,皆阮逸所著。逸以草示苏明允,而子瞻言之”。朱熹又说:“关子明云:河图之文,七前六后,八左九右。洛书之文,九前一后,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后左六后右。”(5)所谓不是一个问题,就在于朱熹本来就形成了既成的对待古籍真伪的态度。其谓袁机仲曰:“熹数日病中,方得紬绎图书卦画二说。初若茫然不知所谓,因复以妄作《启蒙》考之,则见其论之之详而明者,偶未深考,是以致此纷纷多说,而余致疑耳。夫以河图洛书为不足信,自欧阳公以来,已有此说。无奈《顾命》、《系辞》、《论语》皆有是言,而诸儒所传二图之数,虽有交互而无乖戾,顺数逆推,纵横曲直,皆有明法,不可得而破除也。”(6)又谓:“熹谓生于今世,而读古人之书,所以能别其真伪者,一者依其义理之所当否而知之,二则以其左验之异同而质之。未有舍此两图,而能以臆度悬断之者也。熹于世传河图洛书之书,所以不敢不信者,正以其义理不悖而验证不差耳。”(7)可见,朱熹虽知陈师道《无己集》载有《关朗易传》为阮逸伪作之说,但按照其“义理不悖而验证不差”的原则采信之。(8)
朱熹以后,易学史遂形成尊朱子一派的河洛学、尊刘牧一派的河洛学、反河洛学三派。据徐芹庭《易图源流》,宋代朱子一派的著作,主要有朱子蔡元定《易学启蒙》定案、胡方平《易学启蒙通释》、税与权《易学启蒙小传》、王柏的河图洛书说、蔡沉《洪范皇极内篇》等。刘牧一派的河洛学,主要有王湜的易图书、朱震《汉上易图》、程大昌《易原》、朱元升《三易备遗》、苏嘉庆的河图九宫法、章俊卿的河图洛书之数、郑樵《河图洛书辨》等。就《朱子文集》致袁机仲三通书信看,在朱子在世之时,袁氏即对朱子河洛之说持批评意见。尊朱子一派的著作,皆重《关朗易传》。税与权《易学启蒙小传》谓:“‘河图’之文,按扬子云所述,具天地五十有五,生成之数,中虚五与十而为九位焉。关子明则云,七前六后,八左九右。其意谓伏羲当太古洪荒之初,肇见‘河图’四象,仰观俯察,订乾坤奇偶之九画,以作先天之易卦。故经卦分左右而为画者,皆自九始。今见于邵子‘先天初经图’,谓乾坤纵而六子横者是也。此后,三派皆有流传,而降至清代,则另有新说。”又谓:“‘洛书’之文按箕子所陈,备天地五十有五,隐显之数,中虚五而六极附九五福为九位焉。关子明云,九前一后,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后左,六后右。意谓文王当中古忧患之余,谛玩‘洛书’之八象,反覆参稽,取乾坤奇偶之九画,而作后天之《周易》。故经卦分上下而为画者,亦自九始。今见于邵子‘后天演卦图’,谓震、兑横而六卦纵者是也。”(9)盖税氏以关朗、邵子、朱熹之河洛为一系。尊刘牧一派的学者,大都反对或不言《关朗易传》。朱元升《三易备遗》谓:“刘长民(牧)谓‘河图’、‘洛书’俱出于伏羲之世,九为‘河图’,十为‘洛书’,而蔡季通(元定)疑其非是,援关子明之说,指十为‘河图’、九为‘洛书’,未免数自数,象自象矣。惟即夫子《说卦》二章之辞,循八卦之象,契‘图’九‘书’十之数,然后数与象合,象与数合,而《说卦》二章之辞悉与象数合。信长民之说,为不诬云。”(10)
元代,胡一桂作《周易启蒙翼传》,亦尊朱子河洛之说。其书载有《洞极真经》一节,为辨证《关朗易传》与《洞极真经》不同之关键史料。其谓:“《洞极真经》,莫知作者,而元魏关朗子明之所传次也。虽无预于《易》,然《叙本论》述圣人本河图以画卦、朱子《启蒙》之所援证。其为极也……亦犹近世蔡氏《皇极内篇》演洛书之数至于九九八十一也。其为书也,生传一,资传二,育传三,论上四,论下五,子明自为之序。”(11)其载关朗《洞极真经》序曰:“朗,业儒,蓄书积数世矣。自六代祖渊会鼎革之乱,徙家于汾河,所藏之书散佚几尽,其秘而存者惟《洞极真经》而已。”(12)《洞极真经》有《序本论》一篇,曰:“‘河图’之文,七前六后,八左九右。是故全七之三以为离,奇以为巽;全八之三以为震,奇以为艮。全六之三以为坎,奇以为乾;全九之三以为兑,奇以为坤。正者全其位,偶者尽其画,四象生八卦,其是之谓乎?洛书之文九前一后,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后,左六右后”。(13)据此,则朱熹所谓河图洛书之数出自《洞极真经》。查今本《关朗易传》共十一篇,其中并无朱熹所引之文,则朱熹所引《关朗易传》并非今本《关朗易传》。李小成以为,世人谓朱熹图书之书引自《关朗易传》,而实际出自《洞极真经》,乃是将《关朗易传》十一篇与《洞极真经》十一篇混淆为一,皆坐不读书而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之故。因此,朱熹所谓《关朗易传》即《洞极真经》之讹传。而《洞极真经》为关朗家传。(14)
又,因中唐赵蕤注亦无《洞极真经》,则见唐代就不存在今本《关朗易传》与《洞极真经》合编之可能。至于《关朗易传》残缺之本,则阙疑。若果残缺,则自中唐起。
明代,方以智(孔炤)作《周易时论合编图象几表》,其卷四《关子明传约》,所引内容与今本《关朗易传》相同,可证明代《关朗易传》也与今本相同。
清初,王夫之《续通鉴论》论儒者“孤行无待”之统,曾提及关朗等河西守道自珍之儒,语无不敬。其曰:“河西之儒,虽文行相辅,为天下后世所宗主者亦鲜;而矩薙不失,传习不发,自以为道崇,而不随其国以荣落。……至于沮渠氏灭,河西无孤立之势,拓拔焘礼聘殷勤,而诸儒始东。阚骃、刘昞、索敞师表人伦,为北方所矜式,然而势屈时违,祗依之以自修其教,未尝有乘此以求荣于拓拔,取大官、执大政者。呜呼!亦伟矣哉!江东为衣冠礼乐之区,而雷次宗、何胤出入佛、老以害道。北方之儒较醇正焉,流风所被,施于上下,拓拔氏乃革面而袭先王之文物;宇文氏承之,而隋以一天下;苏绰、李谔定隋之治具,关朗、王通开唐之文教,皆自此昉也。”(15)
至于胡渭,因欲证宋易空疏及道家之源,故对《关朗易传》有所怀疑。胡渭说:“姚氏曰:世所传关子明《洞极真经》,亦言‘河图洛书’,如刘氏说而两易之,以五方者为图,九宫者为书。按唐李鼎祚作《易解》,尽备前世诸儒之说,独无关氏。至本朝阮逸始伪作《洞极经》,见于《后山丛谈》,则关亦不足为证矣(见《周易玩辞)))。”又说:“雷氏《易图通变》曰:杨次公自著《洞极经》,托名于关子明。”又于此段加按语说:“杨杰,字次公,元丰中与范填论乐《洞极经》,果为杰所撰,则又出阮逸之后,恐非。”(16)盖胡渭借姚氏之口,认为《洞极真经》为宋人阮逸伪托关朗所作,并否认杨杰作《洞极真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关氏易传》一卷(内府藏本),旧题北魏关朗撰,唐赵蕤注。朗字子明,河东人,蕤字大宾,梓州盐亭人,是书《隋志》、《唐志》不著录,晃公武《读书志》谓:李淑邯郸《图书志》始有之,《中兴书目》亦载其名,云:阮逸诊次刊正。陈师道《后山丛谈》、何蘧《春渚纪闻》及邵博《闻见后录》皆云:阮逸尝以伪撰之稿示苏询,则出自逸手更无疑义。逸与李淑同为神宗时人,故李氏《书目》始有也。《吴莱集》有此书后序,乃据文中子之说,力辩其真,文士好奇,未之深考耳。”(17)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陈师道《后山丛谈》、何蘧《春渚纪闻》及邵博《闻见后录》认定《关朗易传》为宋代阮逸伪托关朗所为。按:邵博,邵雍子,著有《闻见录》、《闻见后录》。其《见闻后录》谓:“世传王氏《元经》、《薛氏传》、《关子明易》、《李卫公问对》,皆阮逸拟作。逸尝以私稿视苏明允也。晁以道云:‘逸才辨莫敌,其拟《元经》等书以欺世人不难也。予谓:逸后为仇家告‘立太山石,枯上林柳’之句,编纂抵死,岂亦有阴遣耶!”(18)何蘧,宋代人,其著《春渚纪闻》共10卷,记述仙道异事、民间奇闻。吴莱(1297—1340)元代人,字立夫,本名来凤,浦阳(今浙江浦江)人,门人私谥“渊颖先生”,宋濂曾从其学,著有《渊颖吴先生集》。何、吴之书,于阮逸拟作之事遍查无考。
至于休、歙老儒江永,则尊朱子河洛之说。其《河洛精蕴》谓:“魏太和时,关朗子明述其六代祖渊有《洞极真经》,其《叙本论》云:‘河图’之文,七前六后,八左九右。是故全七之三以为离,奇以为巽;全八之三以为震,奇以为艮。全六之三以为坎,奇以为乾;全九之三以为兑,奇以为坤。正者全其位,隅者尽其画,四象生八卦,其是之谓乎?按:昔人不知有先天八卦,故惟以后天八卦言之。其比附‘河图’,牵强补凑,非自然之理也。”(19)对比胡一桂书中《洞极经》残篇,则益知李小成之说为确。清代易学名家张惠言,则尊刘牧河洛之说。其《易图条辨》谓:“至长民乃云‘洛书’之九畴,本‘河图’自然之数……其后杨次公自著《洞极经》,托名关子明。《后山丛谈》云:‘世传王氏《元经》,《薛氏传》,关子明《易传》,《李卫公问对》,皆阮逸所著。逸以草示苏明允,而子瞻言之。’杨杰字次公,元丰中与范缜论乐,其人又在阮逸之后。其《叙本篇》称:‘子曰:……’”。(20)以下所引同《洞极真经·叙本论》,略之。张氏虽学识渊博,却极是慎重。既引《后山丛谈》之讹,其论则略同于胡一桂、江永,以朱子所引《关朗易传》出自《洞极经》。所惜者,张氏以杨次公作《洞极经》,显然未见胡一桂之书。此亦罕读宋明人书之过耳。
当世图书易学大家,于《关朗易传》也在疑似之间。清初毛奇龄宗王学,攻朱子最力,作《河洛原舛篇》,辨河洛之妄,以为阮逸伪作《关朗易传》及《洞极真经》,而朱子取之。郑万耕论毛奇龄攻驳河洛,仅述其说,不做他论。(21)郭彧《易图讲座》略魏晋南北朝隋唐不讲,故不及此争。今见郭彧《续四库提要辨证》,以为《洞极真经》非《关朗易传》,其论与李小成相似,而不如后者详尽。台湾徐芹庭《易图源流》信《关朗易传》为真。其谓:“且关朗《易传》,苏明允见其为阮逸所草定,东坡尝言之(《后山丛谈》),然阮氏亦宋仁宗时人,与邵子时代相近,其敢为是语,殆亦有据,纵使信如胡渭《易图明辨》所言,阮逸阴欲排刘牧,乃传关子明《易传》,而两易河图洛书之名。”(22)惜徐氏只以理断,而无确证。
今李小成之文,探赜索隐,考辨今本《关朗易传》为元魏关朗所作之残本,复据胡一桂《启蒙翼传》所载博辨《洞极真经》作者佚名,且无关杨次公,主干既明,自无庸末学添足。不过,心有戚戚,故先就该文所缺之阮逸、杨次公、赵蕤事迹略作补证。
阮逸其人,与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同时。《宋史》无传,惟嘉庆《建宁府志》谓:“阮逸,字天隐,建阳人,仕为镇东军节度推官。景祐初,杭州郑向上其所著《乐论》十二篇并《律管》十三。(逸)与瑗俱召赴阙,命同校钟律,分造钟、磐各一口。寻除镇安军掌书记。康定元年,上《钟律制义》并图三卷。皇祐中,更铸太常钟磐,又召瑗、逸,与近臣太常议于秘阁,遂与作乐事。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又有《易诠》及《王制井田图》。”(23)胡一桂《启蒙翼传》亦云:“阮逸作《易诠》六卷,凡三百八十四诠。”(24)又,阮逸曾注《唐李问对》、《文中子中说》。今人李固也认为,阮逸为人固为当世所不齿,然阮逸仅为《李唐问对》作注而已,后竟讹传《李唐问对》为逸所作。(25)宋人颇具怀疑精神,又不似汉唐之学征实。关朗其人无名,于是并疑其著,而记于阮逸。此殆其由也。
杨次公,与东坡同时,有《居士传》。《传》谓:“杨次公,名杰,生于无不州,自号曰‘无为子’。元丰中官太常,初好禅宗,历参诸老宿不契,”“次公尝著《辅道集》专扬佛教,苏子瞻为之序。”(26)佛教居士作传,乃偏于杨杰信佛事迹,而杨杰传世之《无为集》,其中则多见道教痕迹。其卷首《归来堂赋》序曰:“碧虚子陈景元,字太初。初入道,为右街录,赐号真靖,主中太一宫,屡请归庐山,朝廷不从。大丞相舒公因真靖自言而题之云:‘官身有吏责,触事遇嫌猜。野性难堪比,庐山归去来。无为子杨杰,盖碧虚子之友也。”(27)陈景元,师张无梦,张无梦师陈抟,乃陈抟嫡系再传弟子,北宋内丹道教重要人物之一。此亦可见杨次公亦如东坡,为三教合一之杂家,固不必单一佛教居士为言。次公既景元好友,又好道教,可想见其丹道造诣足以著作道书。然元胡一桂早有《洞极真经》作者传承不明之记录,白纸黑字,则宋人杨次公伪托之说不攻自破。胡渭云:“杨杰,字次公,元丰中与范填论乐《洞极经》,果为杰所撰,则又出阮逸之后,恐非。” (28)李小成一改胡渭疑问之说为定说,其见极其卓确。
今本《关朗易传》为大唐赵蕤注并序。《正史》无赵蕤传。今人蒋志据赵蕤《长短经》序并《唐史·艺文志》、《北梦琐言》、《盐亭县志》及《赵氏族谱》,对赵蕤事迹颇有考索。今据蒋氏之文,复参考他书,概述赵蕤生平如右:赵蕤,字太宾,又字云卿,号东岩子,四川梓州盐亭人,(29)生活于中唐时期。博学鈐韬,长于经世,著《长短经》,注《关朗易传》,王霸之道,见行于世。又,李白曾入蜀向蕤习纵横家术,且今存太白《送赵云卿》、《淮南卧病抒怀寄蜀中赵征君蕤》诗,可证李白、赵蕤关系密切。当时蜀籍达者尝以“赵蕤术数,李白文章”荐赵蕤于玄宗,上征召而蕤不就,故有“赵征君”之称。(30)今观《关朗易传》多言乱世鼎革之术,而赵蕤好经世,故蕤注《关朗易传》当可信。而蕤所注与今本同。假如《关朗易传》为残本,则中唐已阙其半。
二、《关朗易传》与北魏政局
今本《关朗易传》为关子明所著之残本,中唐天水赵蕤注本。其内容包括:目录、赵蕤序及关朗传、正文三部分。正文目录为:卜百年义第一、统言易义第二、大衍义第三、乾坤之策义第四、盈虚义第五、闔闢义第六、理性义第七、时变义第八、动静义第九、神义第十、杂义第十一,共十一篇。
今《关朗传》有多种传本,而以赵蕤注本、《文中子》附《录关子明事》为详。然二传多所乖舛,故裁汰其冗,择其故事,而编为关朗小传:关朗,字子明,河东解人也,有经济大器,妙极占算,浮沉乡里,不求宦达。太和末,王通之先、并州刺史王虬奏署子明为州府记室,后荐子明于孝文皇帝。帝诏见之,子明发明玄宗,实陈王道,讽帝以慈俭为本,饰之以行政礼乐。帝嘉叹,谓虬曰:“先生知人矣。昨见子明,管、乐之器,岂占算而已!”穆公再拜对曰:“昔伊尹负鼎于成汤,今子明假占算以谒陛下。臣主感遇,自有所因,后宜任之。”既而平日引见,际暮而出,圣眷日隆。因是,虬与子明成《疑筮论》数十篇,即今《易传》是也。会帝有乌九之役,子明遂与王虬出镇并州。帝谓虬曰:“嘉谋长策,勿虑不行。朕南征还日,当共论道,以究治体。”俄而,孝文皇帝崩。虬归洛,逾年而卒,子明遂不仕,居临汾山,授门人《春秋》、《老》、《易》,号“关先生学”。
上述小传,虽去其夸浮,仍多不实。如谓孝文虽嘉赞子明为管、乐,却不见用之如诸葛,而终其身,其最高官职乃州府记室小职,殊不合情理,何得谓“平日引见,际暮而出”?乃益见其杜撰自高之词。若进一步去伪存真,则关朗实有其人,亦河内高士,学贯儒道,孜孜以求经世,惜孝文驾崩,时运不济,怀才不遇,终不得见用耳。
关朗本人强烈的经世意识,也体现在《关朗易传》之内。若考诸《北魏书》及今本《关朗易传》,则此种特点尤为明显。
1、占算吉凶
重视吉凶,是《关朗易传》第一义。朗精于易,善占算,而其《易传》第一篇即《卜百年义》。《卜百年义第一》曰:“同州刺史王彦问于关子曰:‘夫治乱损益各以数至,苟推其道,百世可知。彦不佞,愿假先生之筮一决之。’关子曰:‘占算幽微,至诚一虑,多则有惑。’请命蓍卦,以百年为断。既而揲蓍布卦,得夬之革。舍蓍而叹曰:‘当今大运,不过二再传耳。从今甲申二十四年戊申,天下当大乱,而祸始宫掖,有蕃臣柄政,世伏其强。若用之以道,则桓文之举也;如不以道,臣主俱屠地也。”(31)赵蕤注曰:“魏宣武正始元年甲申,至十二年乙未而崩。明帝立,跨十二年,戊申亦薨。此大运再传也。蕃臣尔朱荣举兵投灵太后而专魏政,此世伏其强,祸始宫掖也。言用之以道者,二端之义。”占算,本为《周易》本义。朱子谓《易》本卜筮之书,洵为确论。物有定数,事有成法,裁成辅相,避凶化吉。《易》言吉凶悔吝无咎,此之谓也。何以避化?《易》谓:一者崇德;二者尚变。是故先秦两汉之《易》,或言占,或言德,或占算兼德行,未尝讳言占算。《卜百年义第一》盖记关朗隐居临汾山后所占北魏政局之运势,虽语词夸浮,貌似后人假造,但既言定数,又称人谋道德,亦合《周易》重视吉凶占算之古义。
又,《统言易第二》曰:“乾坤,其易之门也。易变动乎乾坤之中也。天动也,阳也,刚也,配地则变;地静也,阴也,柔也,顺天而行。行而变,变而通,此所谓《易》。孔子曰: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言《易》始于动静,终于吉凶。圣人所以前知而行其道也。”郑玄《易赞》曰:“《易》之为名也,一言而函三易。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变,三也。故《系辞》云:乾坤,其易之蕴邪!又曰:易之门户也。夫乾,确然示人易也;夫坤,确然示人简矣。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此言其易简之法则也。又曰: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不居,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此言从时变易,出入移动者也。又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此言张设布列,不易者也。”(32)对比郑氏《易赞》与关朗《统言易》,则突出乾坤、变化、动静、刚柔无所不同。不同者,《统言易》一不言简易、不易;二多言吉凶;三强调前知,所以强调前知者,以《易》为占算之术,而可以避凶趋吉。《中庸》谓:“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后儒不贵前知,惟主德行,殊失《周易》本义。又,《大衍义第三》、《乾坤之策义第四》、《盈虚义第五》,皆言吉凶占算、避凶趋吉之数理。
若究诸北魏历史,则《卜百年义第一》、《统言易第二》诸篇同一精神,都很重视吉凶。这当然是关朗易传的主旨,但也可以看做是现实社会的曲折映象。如果翻开《魏书》,天灾、动乱、起义、官员贪污、宫廷秽乱、外寇入侵比比皆是,虽孝文皇帝圣明比于文、武,亦无可如何。例如,天灾:太和元年三月,诏曰:“朕政治多阙,灾眚屡兴。去年牛疫,死伤大半,耕垦之利,当有亏损。”太和十五年十五年“自正月不雨”。例如,贪腐:太和二年十一月诏曰:“诸州刺史,牧民之官,自顷以来,遂各怠慢,纵奸纳赂,背公缘私,致令贼盗并兴,侵劫兹甚,奸宄之声屡闻朕听。”例如,动乱、外寇:太和五年二月庚戌,“沙门法秀谋反,伏诛。南征诸将击破萧道成游击将军桓康于淮阳。道成豫州刺史垣崇祖寇下蔡,昌黎王冯熙击破之。假梁郡王嘉大破道成将,俘获三万余口送京师。”(33)重视占算吉凶,固然合乎易理,但无疑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2、变通革新
《卜百年义第一》言占得卦象为夬之革。郑注云:“夬,扬于王庭。夬,决也。阳气浸长至于五。五,尊位也,而阴先之,是犹圣人积德以说天下,以渐消去小人受命为天子,故谓之夬,扬越也。五□体乾,乾为君,又居尊位,王庭之象也。阴爻越其上,小人乘君子罪恶上闻于圣人之朝,故曰夬,扬于王庭也。”(34)郑注云:“革,改也,水火相息而更用事,犹王者受命,改正朔,易服色,故谓之革。”(35)《卜百年义第一》卜得夬之革,故谓北魏数将分裂,而亦在人为。《闔闢义第六》谓:“闢变而闔,闔变而闢。往通则来,来通则往。故一闔一闢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赵蕤注曰:“凡言变,则不亨矣。盖易穷则变,合久则开,开久则和,通用长久之道焉。故变则通,通则久,此之谓也。”《时变义第八》曰:“卦以存时,爻以示变。时系乎天,变由乎人。”“作《易》者,乘时效变之谓乎?”《动静义第九》曰:“物不能自神,神之者人也。”“人皆天地之灵,五行之秀也。灵全秀淳则为君子,灵秀不具则为小人。千人一灵,万人一秀。故曰:君子之道鲜矣。然鼓之舞之,尽在其神焉。”“圣人有六动,动不失乎时中。中也者,易之六用,动静之适也。”《周易》以变化为最高智慧之一,固言《易》者必言变化之道,而时势不同,所言不同。孝文之世,内忧外患,复有南北华夷种群文化矛盾,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方位的改革乃为孝文政治生涯最重要之事业。而《关朗易传》十一篇,其中有三篇专言变化之道,其它各篇也有涉及。其言“时系乎天,变由乎人”,首揭天人相与、尽人合天之道,十分强调人的主动变革精神,认为《易》的精神就是“乘时效变”,学《易》,就是抓住时机,变革图存。又认为,在变革中,自然会遇到阻力和反对派,在上者务必保持中和之德,不要与小人为敌,而要善于鼓动小人,且要有意识地主动与小人为伍,“鼓之舞之”,才能顺利达到改革的目标。
孝文之世即改革创制之世,易服制、变语言、迁都、均田等等,皆前人未有之巨业,不要说拓跋氏来自北方落后之边地,这些事就是汉人皇帝做起来也未必能够,然而孝文能之,亦不世之雄主也。太和元年三月“丙午,诏曰:‘今东作既兴,人须肄业。其敕在所督课田农,有牛者加勤于常岁,无牛者倍庸于余年。一夫制治田四十亩,中男二十亩。无令人有余力,地有遗利。’”此为均田。太和八年“六月丁卯,诏曰:“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虽有一时之烦,终克永逸之益。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变法改度,宜为更始,其大赦天下,与之惟新。”此为租庸调制。太和十七年“冬十月乙未,解严,设坛于滑台城东,告行庙以迁都之意。”十八年正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闰月癸亥,次句注陉南,皇太子朝于蒲池。壬申,至平城宫。癸酉,临朝堂,部分迁留。甲戌,谒永固陵。三月庚辰,罢西郊祭天。”此为借神祗之力鼓动、从事迁都之政治动员。同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此为变更语言风俗,进一步汉化。凡此种种改革及其具体举措,可谓与《关朗易传》若合符节,盖朗之思想实为北魏改革措施之投射。
3、情为恶
《理性义第七》是《关朗易传》最有特色的一篇之一。其论曰:“性命之理,……盖乎一性也。有生有命,有命有性。有性有情。”以生说命,以命说性,以性说情,先秦之说已开其端。《左传》刘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36)《中庸》曰:“天命之谓性”。孟子曰:“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37)关朗《理性义第七》以生言性,殆近于先秦儒家之说。同时,它又说:“情者,天之邪气,人之乱行也。邪胜正,乱胜治,则情胜性。去邪、远乱、制情,则元命立。元者,众性之长、群阳之尊,天人之理也。穷极此二者,则知生死之说,性命之理得矣。”儒家论情,有性情一体之一派。郭店楚简开篇即曰:“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终者近义。知情者能出之,知义者能入之。好恶,性也。”(38)此派儒家之谓性,乃天命之性,不以情为恶为邪。《礼记·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自知知,然后好恶行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此大乱之道也。”(39)老子曰:“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0)此派儒家大概受道家影响,将天理与人欲对立,主张节制人欲。以情为邪气,则宋儒始大张其说,而《理性义第七》则继《乐记》而先宋儒。
《理性义第七》以情为邪恶,亦非无由。孝文皇帝,雄才大略,仁孝至爱,而其所遇多舛。孝文母文成文明冯太后一代英豪,然亦有秽乱内宫之失。史载:“王叡,字洛诚,自云太原晋阳人也。”“叡少传父业,而姿貌伟丽。”“文明太后临朝,叡因缘见幸,超迁给事中。俄而为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赐爵太原公。于是内参机密,外豫政事,爱宠日隆,朝士慑惮焉。”“叡出入帷幄,太后密赐珍玩赠彩,人莫能知,率常以夜帷车载往,阉官防致,前后巨万,不可胜数,加以田园、奴婢、牛马、杂畜,并尽良美。”(41)所幸叡虽受宠却颇具德才,太后虽循私情但处事公正,亦无碍国运。《魏书》又记载孝文幽皇后“始以疾归,颇有失德之闻。高祖频岁南征,后遂与中官高菩萨私乱。及高祖在汝南不豫,后便公然丑恣,……高祖闻而骇愕,未之全信而秘匿之,惟彭城王侍疾左右,具知其事。此后,后渐忧惧,与母常氏求托女巫,祷厌无所不至,愿高祖疾不起,一旦得如文明太后辅少主称命者,赏报不赀。又取三牲宫中妖祠,假言祈福,专为左导。”(42)对幽后的失德,孝文皇帝当然很恼怒,经几番密审后,废而养之。孝文崩,遗诏后自裁。不肯,强之,乃含椒而尽。此亦因泛滥私情而生的人间惨剧。北魏宫廷,此事甚多。作为臣民之智者,关朗当有耳闻,此盖其以情为邪气的社会因素。
以上可见,《关朗易传》之立意,乃与北魏社会现实甚相契合。一代之治有一代之学。以此核之前后时代,则少有符合者,此亦为《关朗易传》作于北魏中晚期之一证据。
(1)郭彧《续四库提要辨证(经部易类)》成文于1998年,文中关于《关朗易传》的观点与李小成有相同处。不过,该文不见期刊网索引,而网上公布时间为2006年5月6日,且相关部分不若李文详实。
(2)(唐)赵蕤:《关子明传》,见赵注《关朗易传》。记室,官名。 东汉置,掌章表、书记、文檄。后世因之,或称记室督、记室参军。《后汉书·百官志一》:“记室令史,主上表章,报书记。”《三国志·魏志·陈琳传》:“ 太祖 并以 琳、 瑀 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军国书檄,多 琳、 瑀 所作也。”
(3)(台)徐芹庭:《易图源流》,北京,中国书店2008年版,第241、242页。
(4)(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六十七。
(5)(宋)朱熹:《易学启蒙》,原卦画第一。
(6)(宋)朱熹:《朱子文集》卷四《答袁机仲一》。
(7)(宋)朱熹:《朱子文集》卷四《答袁机仲三》。
(8)按:唐赵蕤云:“子明《易传》,蕤粗通之,然恨此书亡篇过半,今所得者无能诠次”。今本《关朗易传》即此残本,蕤既曰“此书亡篇过半”,似当知全书目录。惜其不载。后人以《洞极真经》为《关朗易传》,或以《关朗易传》为《洞极真经》,可见二者关系密切。或者蕤所见所阙之一半在宋为《洞极真经》亦未可知。若此,则朱熹所见或为今《关朗易传》与《洞极真经》之合刊本,乃名之曰“关子明易”,而蕤则据残本名之曰“关朗易传”。因关朗易学源自《洞极真经》,以《洞极真经》附于《易传》之后,合称《关子明易》,也未尝不可。朱熹大儒,或不为此粗疏之为。《宋史·艺文》卷二二二记载:“关朗《易传》一卷。”《宋史·艺文志》卷一五八子类儒家记“关朗《洞极元经传》五卷”,宋史为元人所记,则元代《关朗易传》与《洞极真经》已经分离,此与胡一桂所见同。此事到底如何,尚有待高明。
(9)(宋)税与权:《易学启蒙小传》,河图洛书。
(10)(宋)朱元升:《三易备遗》,连山易卦位合河图。
(11)(元)胡一桂:《启蒙翼传》外编《洞极真经·胡案》。
(12)(元)胡一桂:《启蒙翼传》外编《洞极真经·序》。
(13)(元)胡一桂:《启蒙翼传》外编《洞极真经·叙本论》。
(14)李小成:《关朗易传考论》,《周易研究》,2005年第2期。以下凡引李文,皆略不注。
(15)(清)王夫之:《续通鉴论》。
(16)(清)胡渭:《易图明辨》卷五。
(17)(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七《经部·易类》。
(18)(宋)邵博:《见闻后录》卷第五。
(19)(清)江永:《河洛精蕴》卷一。
(20)(清)张惠言:《易图条辨·朱子启蒙洛书》。
(21)郑万耕:《毛奇龄对河洛图书的驳斥》,《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4期。
(22)(台)徐芹庭:《易图源流》,中国书店2008年版,第242页。
(23)嘉庆《建宁府志》卷十八,阮逸。
(24)(元)胡一桂:《启蒙翼传》中。
(25)李固也、王斌:《阮逸伪托〈李卫公问对〉说质疑》,《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第1期。
(26)(宋)王称:《东都事略·乐邦文类》。清彭绍升《居士传》亦有传。
(27)(宋)杨杰:《无为集》卷一,《古律赋》。
(28)(清)胡渭:《易图明辨》卷五。
(29)《关朗易传》首页录赵蕤《序》,署名“天水赵蕤注”。天水,殆其籍贯。
(30)参见蒋志:《唐代蜀学的杰出代表——赵蕤》,《西化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5期。
(31)(唐)赵注《关朗易传》,卜百年义第一。以下从略。
(32)(汉)郑玄:《周易注》。
(33)《北魏书·帝纪第七 ·高祖纪上》。
(34)(汉) 郑玄《周易注》夬卦。
(35)(汉)郑玄《周易注》革卦。
(36)《左传·成公十三年》。
(37)《孟子·告子章句上》。
(38)郭店楚简《性自命出》。
(39)《礼记·乐记》。
(40)《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41)《魏书》卷九十三,列传恩幸第八十一。
(42)《魏书》卷十三,列传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