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平城波斯银币与丝绸之路几个问题
 


(张庆捷  刘俊喜)

 

    北朝和唐代,山西是外商颇为活跃的地区,遗留不少与外商及其丝绸之路有关的遗物和美术作品,如代表外商的骆驼载物陶俑、外来金银器、中亚人墓志、西域乐舞、玻璃制作工艺和各种器皿等,已经有学者对此作过探讨(1)。但是对于山西大同发现的北魏时期波斯银币,由于资料尚未发表,无人作过专门探讨。现就笔者所掌握资料,从这批波斯银币谈起,顺便谈及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几个问题。
    1988年,天镇县县城东北新平镇平远头村一个农民偶然在长城洞里发现一个锦囊,内装多枚波斯银币,送交县文管所。县文管所给予发现者一笔奖金,收下49枚银币。前几年,省博物院开馆展出,借调走10枚,县文物局留存39枚。现在介绍如下:
    现存39枚银币,均为波斯萨珊王朝银币,两面模压剪制而成,上下直径为19﹒8——23﹒2毫米,左右直径为19﹒5——23﹒1毫米,银币重量为3﹒3——4﹒15克之间,居4克左右者为多,39枚银币共重154﹒6克,平均每枚重39﹒64克。厚度为1﹒1——1﹒8毫米之间。正面图像皆为一面部朝右,头戴日月冠的波斯皇帝头像(图一)。背面图像主要由一个火坛和两个祭司组成(图二)。从正面品相来看,可分为上、中、下三等。每枚银币的周部边沿都是异常光滑,可证在埋藏前已经使用很久。有数枚银币上沾满绿色铜锈,分析埋藏时还夹杂着铜币,银币上的绿色铜锈乃铜币上的锈斑所致。

            
图一  天镇县所出银币正面                                图二  天镇县所出银币背面

????    上述39枚波斯银币,37枚为波斯萨珊王朝卑路斯时期银币,一枚为萨珊王朝卡瓦德时期银币,一枚为嚈哒仿制卑路斯样式的银币。卑路斯时期银币,按冠帽飘饰特点,可以分为A、B、C三式。A式在中国出土较少。这里提到37枚银币,均为卑路斯时期B、C二式,即第二式和第三式。其中B式的有7枚,特征是银币正面的国王肖像头戴无鹫翅王冠,髻后大飘带为一条,新月烘托的冠球下部中,有两条向后斜上飘起的细小袋饰。如标本34号,品相中等,直径为21.3毫米,重3.65克,厚度1.2毫米,正面图像是,外圈为连珠纹,内是一个波斯国王头像,面向右侧,头戴王冠,王冠上部,是一冠球,下为向上弯起的新月,新月下为冠体,冠体后饰有雉堞,雉堞上有两条又短又细由连珠纹组成的飘带,斜向后上飘起。冠体前部又有一个两端上挑的新月装饰。冠部下沿为两道箍边。头向左倾,深目高鼻浓须,耳部下有装饰,似为耳珰。脑后发髻为卷发椭圆形,颈部紧靠衣领处,戴一条连珠纹饰项链。两肩仅露肩头,左肩在后,肩头向上飘起一条扭曲的飘带,飘带上段很宽,下端很窄。右肩前部,由下而上,是一行币文(图三)。钱背面外廓也是连珠纹,中部是一个下为三阶上为三阶的束腰火坛,坛上为十个点组成的尖形火焰,火焰两旁,左为一个向上斜弯的新月,右为一个五角星。火坛两侧各有一个祭司,头戴高帽,帽顶凸出外廓连珠纹之外,直立斜身,面向火坛,手中持物,伸向火坛。在两祭司外侧,都有币文(图四)。

            
图三  卑路斯银币第二式标本34正面              图四  卑路斯银币第二式标本34背面

    如果再仔细分辨,此7枚银币中,正面肖像又可以区别为A、B两样,A样向左倾的幅度较大,下颏前伸突出,如标本19号(图五)。B样头向左倾的幅度较小,下颏没有前伸,如标本36号(图六)。

            
图五  卑路斯银币第二式标本19正面              图六  卑路斯银币第二式标本36正面

    每一样中,又有一些不同,如A样两枚银币,一个头像胡须浓密醒目,如标本18号(图七),另一个胡须较为稀疏,如标本23号(图八),年龄、币文和其他方面也有不同。之所以出现许多不同,与制造银币的地点很多而无一个标准像有直接关系。

            
图七  卑路斯银币第二式标本18正面              图八  卑路斯银币第二式标本23正面

    C式(第三式)银币共为31枚,特征是正面图像头戴两侧对称展开的鹫翅王冠,两肩上有各有一条向上翻飞的大飘饰。如标本22号(图九),直径为22毫米,重4.16克,厚1.6毫米,正面图像是,在一圈连珠纹内,是一个中年波斯国王头像,头戴复合王冠,王冠上部,是一冠球,冠球的上半部凸在银币连珠纹外,下为向上弯起的新月,新月下的冠体两侧,是一对左右展开的鹫翅,在左侧鹫翅下,是一个向左上跳起的新月装饰。冠体中部还有雉堞类装饰,冠后不见细小飘饰,冠沿下为两圈连珠纹饰。头向左倾,深目高鼻浓须,嘴唇微启,耳部下有装饰,似为耳珰。脑后发髻为卷发椭圆形,拖至肩部。颈部紧靠衣领处,戴一条连珠纹饰项链。两肩与A类相同,仅露双肩上部,左右两肩,上面各飘起一条扭曲向上的飘带。在右飘带上方和左飘带外侧,连珠纹之内,俱有币文。钱背面与A式基本相同,外廓是连珠纹,中部是束腰火坛,坛上为点状火焰,火焰两旁,左为一个两尖向上的新月,右为一个五角星。火坛两侧各有一个祭司,在两祭司外侧,都有铭文(图一〇)。

            
图九  卑路斯银币第三式标本22正面            图一〇  卑路斯银币第三式标本22背面

    31枚银币中,根据正面头像前倾程度也可以区别为A、B二样,A样有14枚,头向左倾的幅度较大,下颏前伸突出,如标本11号(图一一)。B样有17枚,头向左倾的幅度较小,下颏没有前伸,如标本15号(图一二)。每一样中,又有一些细微差别,具体表现在头像显示的年龄、胖瘦、胡须浓密、嘴唇启开得程度、币文不同和其他装饰有无多寡几方面。
    第三式银币正面肖像肩上有两条飘带,以往一些研究者已经指出:卑路斯时期之后,肩上的一组飘饰分做两条,“改为在王像两肩对称朝上飘扬”(2)。“星月也从卑路斯开始作为钱币上的一种装饰,卑路斯钱背左面是星,右面是月,这种符号和位置一直持续到耶泽提个三世。同时从卑路斯开始,钱面王像的两肩各有仰月一个。”(3)根据这些个特点,可以知道,这些银币均属于卑路斯时期。

            
图一一  卑路斯银币第三式标本11正面            图一二  卑路斯银币第三式标本15正面

    萨珊王朝卡瓦德时期银币只有一枚,特点是冠无鹫翅,两肩上各有一条向上的飘带。如标本35号,直径为22.8毫米,重41.2克,厚1.2毫米,正面图像是,连珠纹内是一个老年波斯国王头像,面相清癯,头戴雉堞王冠,王冠上部,是一牙向上弯起的新月烘托着一个冠球,冠球和新月的上半部凸在银币连珠纹外,新月下为冠体,前方是一个两端上弯的小新月装饰,后部和两侧有雉堞形装饰。冠后有两根细小飘饰,向后上方伸去。冠沿下为两圈连珠纹饰。头向左倾,深目高鼻浓须,嘴唇开启,似正在说话。耳部下有装饰,脑后发髻为稍短的椭圆形卷发。颈部紧靠衣领处,戴一条连珠纹饰项链。两肩与A、B式相同,仅露双肩上部,左右两肩上,又各有一个向上的新月装饰。两个新月装饰外侧,各有一条扭曲向上的飘带。在飘带上方,似有简短币文(图一三)。上海博物馆收藏许多这类银币,可与此枚相互对比(4)。
    钱背面与A、B两式相同,外廓是连珠纹,中部是一个束腰火坛,坛上沿由两道连珠纹组成,上有点状组成的尖形火焰,火焰两旁,左为一个向上斜弯的已残的新月,右为一个五角星。火坛两侧各有一个祭司,轮廓清楚,细部模糊。在两祭司外侧,都有标示制造地点和年代的币文(图一四)。

            
图一三  卡瓦德时期银币正面                  图一四  卡瓦德时期银币背面

    最后还有一枚嚈哒仿制卑路斯样式的银币(标本第38号),这枚银币与卑路斯第三式基本相同,极易混淆,从正面来看,也是头戴两侧对称展开鹫翅王冠的卑路斯肖像,两肩上有各有一条向上翻飞的大飘饰。重量4.1克,直径22毫米,厚1.6毫米,品相稍差,有挤压磨损痕迹。与其它38枚银币相比,外形毫无特殊之处。但是仔细观察,在正面人物两条飘带上端,右边有一弯新月,左边有一颗星(图一五),在其他卑路斯银币上是没有的。从背面来看,右边标明地点之处,惯常是巴列维文,现改为巴克特利亚文,地点名为“巴赫”(图一六),即今阿富汗,正是当时嚈哒统治区域(5)。以往所见嚈哒仿制卑路斯样式的银币,均是在钱币正面四角多一圆心,背面是改巴列维文地点为巴克特利亚文地点,但是此枚银币却是四角相同,正面人物飘带两端多出星月。据波斯银币专家杜维善先生相告,此种嚈哒银币,唯见此一枚,极有意义,是研究丝绸之路的货币形式和流通程度、范围等的重要资料。

            
图一五  嚈哒仿卑路斯银币正面                    图一六  嚈哒仿卑路斯银币背面

    这批银币出现于天镇县,不是偶然的,有它出现于此地的历史文化原因,也有助于说明几个有关丝绸之路的问题。
    第一,该批银币的制造时间和埋藏时间。以上39枚银币中,最早的是卑路斯时期,最晚的是卡瓦德一世,嚈哒仿制卑路斯样式银币时代不明,但是由它仿制对象为卑路斯时期银币分析,它的仿制时间也当在卑路斯时期,至少,这方面可能性最大。卑路斯在位时期为公元457——484年,正是中国北魏的文成帝拓跋浚太安三年至孝文帝太和八年,历时27年。这批卑路斯银币的制造时间,自然当在该段期间内。卡瓦德一世的在位时间为两段,前一段是公元488年——496年,第二段时间为499年——531年,他在位两段时间内,发行过不同的银币,前后两种银币外形的最大特征是,前一段的银币沿袭了卑路斯和瓦尔卡斯时期的银币特征,正面仅为一个连珠纹和国王肖像。后一段银币则在钱币正面四方各加一个星月(6)。这枚银币只有前一段时期的特征,毫无疑义,自然属于前一时期,即公元488年——496年,也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至太和二十三年。太和十八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迁都前,平城是丝绸之路的东端,是外来商人云集之地,迁都后,绝大多数外商也随之迁到洛阳,考虑到这两个方面,我们认为,这笔银币应当是在迁都前初次埋藏的,具体时间,当在太和十三年至太和十八年。
    这个时期,天镇县属于北魏京畿地区范围,在京畿地区,当时平城地区的人口达到百万人(7)。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当时有大量的中亚人和西亚人住在平城,还有好多中西亚商人,活跃在京畿地区。北魏和波斯还建立了直接的外交关系,双方的第一次官方来往,始于北魏文成帝时《魏书·高宗纪》记载:太安元年“冬十月,波斯、疏勒国并遣使朝贡。”(8)这年,是卑路斯即位前二年,说明卑路斯前,波斯已经派人出使北魏,与北魏建立外交关系。卑路斯即位后,更加注意发展两国的关系,史载:和平二年:“八月戊辰,波斯国遣使朝献。”(9)天安元年三月“高丽、波斯、于阗、阿袭诸国遣使朝献。”(10)皇兴二年:“ 夏四月辛丑,高丽、库莫奚、契丹、具伏弗、郁羽陵、日连、匹黎尔、叱六手、悉万丹、阿大何、羽真侯、于阗、波斯国各遣使朝献。”(11)“承明元年春二月,蠕蠕、高丽、库莫奚、波斯诸国并遣使朝贡。”(12)统计《魏书》所载卑路斯在位期间,曾四次遣人出使北魏。北魏也曾派人出使波斯,互通有无,发展关系,如《魏书·西域传·于阗国传》显祖时“先是,朝廷遣使者韩羊皮使波斯,波斯王遣使献驯象及珍物。经于阗,于阗中于王秋仁辄留之,假言虑有寇不达。羊皮言状,显祖怒,又遣羊皮奉诏责让之,自后每使朝献。”有双方官方的牵头和鼓励,双方商贸也有许多来往。特别是,波斯萨珊银币在中亚也流通,许多中亚人占地利之近,来平城经商交易者比波斯商人更多。据史载,来平城的中亚诸国至少有破洛那(今费尔干纳)、者舌(今塔什干)、粟特、悉万斤(今撒马尔汗)、罽宾(今克什米尔地区)、頞盾等。无论波斯商人,还是中亚商人,都有可能携带来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所以说,在距平城仅百里之遥的天镇县新平镇平远头村出现卑路斯和卡瓦德前期的银币,正在情理之中。
    第二,这批波斯银币的埋藏者为何人?据上世纪80年代的发现者讲,该批银币发现于长城上的一个洞穴内。而此地的长城,乃明代修建,这批银币的最初埋藏者决非明代人。我们推测,这批银币起初是来往于丝绸之路的外商埋藏的,埋藏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一起突发事件,具体原因不得而知。明代修建长城前后,这批银币被人发现,临时埋存于长城内,没想到结局与最初的埋藏者一样,临时存放变成永久埋藏,直到这次重见天日。
    盛放这批银币的锦囊,也有着重要价值,如果有此锦囊,可由锦囊的质地、工艺、图案等几方面,考证锦囊的制造地、流行年代以及埋藏的时间,可惜当时谁也没有注意到那个破锦囊的重要价值,所以也无法探求这次埋藏的其它信息,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第三,这批波斯银币发现的地点,位于山西天镇县东北角,东与河北怀安县交界,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距离不过十里。银币的出土,说明这里是平城与今河北、内蒙地区来往的一条商道,直接通向现在的张家口地区和北魏的怀荒镇和柔玄镇(13)。有外来商人经过这里,反映出这条道路在当时比较繁华。这样,不仅增加了波斯银币的发现地点,而且也拓展了银币的发现范围,又知道了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地点。
    此外,这批波斯银币发现的地点是平城附近,近年考古发现和研究证明,平城遗址内通过丝绸之路长途贩运来的外来器物很多(14)。再加上这些波斯银币,内容就更丰富了。就当时而言,平城的外来器物在数量上和种类上均位列前茅,是外商入华的终点地区或者说是最主要地区。究其原因,与平城时为北魏都城有直接关系,这就关系到丝路东端的讨论。哪里是丝绸之路的东端?应该回到具体历史环境下具体分析,不能笼统地将某一都市作为中国古代数千年的丝路东端。对待不停流动变化的历史,应该有相应的认识和研究方法。考古与历史都是实事求是的科学,寻找追述丝绸之路的东端,也应该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依据不同朝代定位。都城是外商和外国商品云集之地,朝代不同,都城所在地也不同,这就必然使得丝绸之路的东端有所变化。在北魏定都平城近百年中,平城无疑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这应是不争之史实。北魏西域通向平城的道路主要有三条,“其一,是沿额济纳河至居延海,再自居延海向东沿阴山山脉东行渡过黄河;其二,是自姑臧沿白亭河东北行,穿过沙漠,翻过贺兰山,过灵州后,自白于山北麓东北行渡过黄河;其三,是自姑臧东南下,经兰州附近,沿秦州路至无定河上游地区,再由此沿鄂尔多斯沙漠东南缘边渡过黄河。”(15)这三条路中,见于记载较多的,是第三条路线,畅通于太武帝灭北凉,占领姑臧地区后。黄河渡口很多,据平城较近者,应该在山西忻州沿黄河诸县的几个渡口,或者是内蒙古清水河县的君子渡。把这些问题搞清了,对于平城包涵许多来自丝绸之路西段的遗物、乐舞和技术等具体事物,也就相应容易理解了。
    这批波斯银币引发的第四个问题,是旧话重提的一个老问题,即卑路斯在位时期的北魏境内,货币流通的程度如何?众所周知,北魏政权迁都洛阳之前,并没有铸造发行过货币,市场上多数实行的是以物易物。社会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固定商品,主要是纺织品。北方当时纺织业发达,纺织品数量较多,与其他商品相比,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储存、便于分割和携带等优点(16)。《魏书·食货志》:“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始诏天下用钱焉。十九年,冶铸粗备,文曰“太和五铢”,诏京师及诸州镇皆通行之。内外百官禄皆准绢给钱,绢匹为钱二百。在所遣钱工备炉冶,民有欲铸,听就铸之,铜必精练,无所和杂。世宗永平三年冬,又铸五铢钱。肃宗初,京师及诸州镇或铸或否,或有止用古钱,不行新铸,致商货不通,贸迁颇隔。”据此条记载,似北魏在平城时代,几乎不存在货币流通。
    但是细读《魏书·食货志》,该志在前文又说:“显祖即位,亲行俭素,率先公卿,思所以赈益黎庶。至天安、皇兴间,岁频大旱,绢匹千钱。”“绢匹千钱”,说明在显祖时,市场还是有钱币在流通,不过这些流通的钱,不是北魏所造,而是前代流传下来的古钱而已。河北定州发现的石函中,与波斯银币伴随的也有249枚铜钱,有“半两”、“五铢”、“货泉”、“大泉五十”、“小泉直一”等种类(17)。
    姜伯勤先生研究敦煌吐鲁番文书后认为:“4——7世纪,从波斯以东到中国河西走廊,银通货流行。《隋书·食货志》云:‘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虽可能有本地铸造的钱币流通,但是萨珊波斯银币和一部分西域银币仍起着国际通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敦煌、吐鲁番银通货的流行与国际商业民族粟特人有关。”(18)不单单河西走廊流通波斯银币,甘肃、青海到平城沿途,都存在流行波斯银币的可能。1956年,在青海西宁也出土76枚卑路斯时期银币。(19)1964年,在河北定县塔基内北魏太和五年石函中发现41枚波斯银币,是卑路斯及其父耶斯提泽德二世(4——457年)时期的,其中耶斯提泽德二世时期的4枚,卑路斯时期的37枚(20)。1991年,在河南洛阳伊川县司马沟村出土一个木质方盒,内存放卑路斯时期银币315枚(21)。其他零碎的发现还有很多,据孙莉统计,在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区的北朝隋唐时期遗址、墓葬中,就发现卑路斯时期的银币570余枚(22)。不过这些银币有许多是零散的,埋藏方式和时代也不尽相同,本文难以详尽分析。本文着重考虑前几笔银币数量达数十枚以上的发现,这几批银币所属时期比较一致,埋藏时间很接近,前3批在北魏平城时代,洛阳的可能稍晚,有的还伴随着中国前代铜钱。所以它的出现,为北魏丝路沿途存在货币流通提供了新的线索。甚至透露出,在丝路沿途地区,波斯银币也可能是可以流通的,这就使得波斯银币的使用范围从河西地区扩展到平城地区。
    第五,这批银币中有一枚嚈哒仿制卑路斯样式银币,虽然仅有一枚,但是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如仿卑路斯样式银币在平城附近的出现,表明如果波斯银币确实流通于平城,那么嚈哒仿制卑路斯样式银币也有可能流通,这就扩大了平城钱币流通的种类。还有,这种仿制银币的出现,也增加了嚈哒仿制卑路斯银币的类别,使学界对嚈哒的银币仿制技术、速度和仿制银币的流行区域产生新的认识。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通过丝绸之路来到平城的外商中,也许会有嚈哒商人。

(1)夏鼐、马雍、姜伯勤、荣新江、齐东方、安家瑶、张庆捷、刘俊喜、王银田等人均有关于山西出土古代遗物和丝绸之路的专门研究文章,数量较多,恕不一一例举。

(2)王樾:《萨珊银币上的王冠》,叶亦良编《伊朗学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08页。

(3)杜维善:《丝绸之路古国钱币》,上海博物馆《中国钱币馆》编,1992年,第42——43页。

(4)上海博物馆编《上海博物馆藏丝绸之路古代国家钱币》,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第83——84页。

(5)感谢上海博物馆顾问杜维善先生帮助鉴定此币,感谢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Michael? Alram先生帮助识别巴克特利亚币文幷相赠有关资料。

(6)上海博物馆编《上海博物馆藏丝绸之路古代国家钱币》,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第83——94页。

(7)[日]前田正名著、李凭、孙耀、孙蕾译 《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86页。

(8)《魏书》卷五《高宗纪》,中华书局标点本,第页。《北史》将此事记在太安元年条之末。以下正史皆为中华书局标点本。

(9)《魏书》卷五《高宗纪》,中华书局标点本,第页。

(10)《魏书》卷六《显祖纪》,中华书局标点本,第页。

(11)《魏书》卷六《显祖纪》,中华书局标点本,第页。

(12)《魏书》卷七《高祖纪上》,中华书局标点本,第页。《北史》将此事记在承明元年条之末。

(13)严耕望撰《唐代交通图考》第五卷,台北,1986年,图十八。

(14)张庆捷、赵曙光、曾昭东《从西域到平城——北魏平城的外来艺术》,《2005云冈石窟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00页——页。

(15)[日]前田正名 著、李凭、孙耀、孙蕾译 《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135页。

(16)杜士铎主编《北魏史》,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第499页。

(17)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定县出土北魏石函》,《考古》1966年第5期,第252——259页;夏鼐《河北定县塔基舍利函中波斯萨珊朝银币》,《考古》1966年第5期,第267——270页。

(18)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198——199页。

(19)夏鼐《青海西宁出土的波斯萨珊朝银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夏鼐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年,第32——38页。

(20)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定县出土北魏石函》,《考古》1966年第5期,第252——259页;夏鼐《河北定县塔基舍利函中波斯萨珊朝银币》,《考古》1966年第5期,第267——270页。

(21)《中国钱币》1995年第1期。

(22)孙莉《萨珊银币在中国的分布及其功能》,《考古学报》,2004年第1期,第41页。

 

 

 

 

 
 
     
 
版权所有 © 2009 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
地址:大同市新建南路5号
网址:http://www.dtgcb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