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改革的冯太后
 

(孙安邦)

 

    永嘉(307—312)之乱後,匈奴,鲜卑,羯、氐,羌诸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中原汉人十之八九流寓江南,也有一批汉人流亡东北。鲜卑慕容部长期游牧于辽河流域,後在大棘(今辽宁义县一带)定居下来,对来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人比较友善,并招徕安顿,向汉人学习。随着中原流民的涌入,人口大幅度增长,按照汉族体制建立政权,且向中原推进。尽管其政权时间不长、影响不大,但汉化的传统始终未绝。正是在此种传统的薰陶下,到四世纪中期出现了一位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北魏的文明太皇太后冯氏。

一、坎坷身世  饱历风霜

    冯太后(439——490),祖居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冯乡。乃北燕王族后裔,她的伯祖父冯跋、祖父冯弘,先後为北燕国王。冯弘时北魏兵临城下,围攻北燕都城和龙(故址在今辽宁朝阳市),冯弘弃城投奔高丽;其子冯朗、冯邈降魏。二人在北魏一度被重用,冯朗官至秦州、雍州刺史,封西郡公。冯太后出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父亲即冯朗,算得上是官宦人家,有权有势。母亲王氏,乃乐浪(今朝鲜平壤)人。冯朗在北燕时与王氏联姻。北燕灭亡,冯朗夫妇自渤海之滨定居长安,冯朗在长安为官,不久王氏产下一男婴,取名冯熙,后又生下一女孩,是即冯太后。
    冯氏年幼时,家庭惨遭变故,其父冯朗坐事被诛,满门受到株连,顿时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冯氏因年纪幼小,又系女子,按律未被斩杀,而被没入平城皇宫,成为宫掖婢女。值得应幸的是,共姑母冯氏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左昭仪,位置仅次于皇后。冯氏一没入宫。即被其姑母求太武帝接到身边,不仅免去奴役之苦,而且得到百般呵护,受到精心的抚养教育。冯氏十馀岁,便已初通诗书,广闻世事。其姑母对冯氏悉心教养,日夜训导,既使之熟悉了宫廷的起居、仪礼与生活,又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随机应变的复杂性格。

二、鬼使神差  被立为后

    正平二年(452)二月,中常侍宗爱弑太武帝,立南安王拓跋馀为帝,改元承平。宗爱自任大司马、大将军、太师,大权在握,生杀予夺,专横跋扈;拓跋馀深为忧惧,欲夺回大权。结果,非但未能如愿,而且于十月,为宗爱所诛灭。殿中尚书源贺等拥立皇孙拓跋睿为帝,改元兴安,是即高宗文成帝,诛杀宗爱等,具五刑、夷三族。
    十三岁的拓跋睿当皇帝不久,朝廷特选宫妃,十四岁的冯氏莫名其妙地被选为贵人。由于短短几个月内,宗爱连杀两个皇帝,宫廷鬥争的残酷无情,给冯氏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太安二年(456),文成帝要册立皇后。按照北魏定制,无论宫廷有多少嫔妃,若要当上皇后,首要的条件是须手铸金人,以先铸成者为皇后。因为冯氏久居宫掖,深谙朝廷典制与规定,手铸金人,冯氏早已知悉,也早有准备,所以首先告成,被立为皇后。
    一个被满门抄斩而沦为婢女的人,一跃而成为国母的皇后,冯氏的命运彻底转化了。
    太安二年二月,冯氏被册立为后,两个月,李贵人之子拓跋弘被立为皇太子。依据道武帝拓跋珪当初规定,凡嫔妃所生之子立为储君,太子之母均须赐死,以免母以子贵、惑乱宫闱、干预朝政。于是,李贵人被赐死,太子拓跋弘由冯太后抚育。

三、身扑烈焰  博得信任

    对于冯太后而言,虽贵为皇后,却一直被文成帝冷落。先是太子拓跋弘之母李夫人受到文成帝宠幸;李贵人被赐死後,文成帝先后宠幸过十多位嫔妃,其中就有为之生育皇子的叱利夫人,生拓跋长乐;曹夫人,生拓跋略;沮渠夫人,生拓跋简;乙弗夫人,生拓跋若;悦夫人,生拓跋猛;玄夫人,生拓跋安平。惟独从未宠信过冯太后,故冯太后也没有为文成帝生育过。
    和平六年五月十一日(465年6月20日),文成帝在平城宫中太华殿去世,才二十六岁。文成帝死後,按律要将其衣物器具全部焚烧。文成帝的衣物器皿堆积如山,火势烧得最旺时,突然一位女子猛然扑入火中。这位突然扑入烈火的女子正是冯太后。此时此刻,大臣们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还是太监、宫女们反应很快,把冯太后从烈火中救出。也不知是被火焰熏灼昏死过去,还是过度悲哀晕厥过去,反正事实是过了很长时间才慢慢甦醒过来。
    冯太后对文成帝真的有那么深厚的情感吗?心甘情愿为之殉死吗?实际上,她对文成帝的突然死亡,一点也没有痛苦,但从今后政治地位上考虑,她觉得处境非常微妙。文成帝对她无情,权臣乙弗浑、林金闾不能依靠。那么只有施用苦肉计,去笼络高允、步六孤丽等朝廷大臣和宗室诸王了。对于一个既不执政、又不掌兵的皇后,经过三天苦思冥想,才演出了这出身扑烈火的精彩表演。从此,谁也不敢动摇她的地位了。

四、临朝听政  铲除篡逆

    和平六年(465)五月,文成帝死後的第二天,年仅十二、三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冯太后被尊为皇太后。
    一个寡居皇后,一个年幼皇帝,一度大权旁落。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弗浑欲图谋逆、夺取皇位,北魏政权又面临一场危机。
    和平六年五至七月,乙弗浑由车骑大将军而太尉,而丞相,一切朝政大权独揽,位居诸王之上,凌寡欺幼,不可一世。当时,仅27岁的冯太后,因为久居宫中,具有十多年的宫廷生活经验,朝廷鬥争已使这位勇谋兼具、精明能干的女子变得更加敏锐沉着,不动声色地明察秋毫,当机立断、密谋大计,于天安元年(466)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还没等乙弗浑下手,便于天安元年二月,捕杀乙弗浑,而後诏告天下,宣布自己临朝听政,牢牢控制了北魏皇朝的最高权力。从而稳定了局势。
    这次临朝听政,前後仅十八个月,冯太后以其非凡的胆略,果断的才干,使北魏的政局稳定下来。使朝臣们既惊喜又惭愧。天安元年(466)一月,冯太后对大臣们说:“乙弗浑嚣顽,大逆不道,专制朝政,多所诛杀,其罪固然十恶不赦。然而,大臣怯懦,皇帝年幼,亦为乙弗浑之徒留下可乘之机。吾今念覆辙不可再蹈,即日临朝称制,省决万机。待朝堂安定,皇帝长大,吾自当还政。”大臣们均匍伏于地,不敢有所异议。接着宣布制令:

今以诛杀乙弗浑元功大臣侍中、兴平子丕为尚书令,
封东阳公。宗室五王襄赞有功,留在京师,继续辅
佐皇帝,廓清朝野。今以阳平王新城、汝阳王天赐
为内部大官,京兆王子推、任城王云为中部大官,
汝阴王小新成为外都大官。

    大臣们以宗室王辅佐,不敢有异议,皆山呼“万岁”。
    实际上,冯太后将宗室五王留朝辅佐,别有用意。一方面可以挟制安定众臣之心,不敢有觊觎之想;另一方面夺回五王手中兵权,“调虎离山”,以免後顾之忧。达到了防止献文帝五位亲叔父据方镇而反叛之虞。
    同时制命,以中书侍郎、梁城侯高允为中书令;以中书博士高闾为中书侍郎,赐爵安乐子;以阳都男贾秀为振威将军,晋爵阳都子,继续掌吏曹事。三人成为冯太后中枢集团主要成员。两天之后,冯太后又以步六孤丽长子步六孤定国为散骑常侍,加镇南将军,封东郡王。同年三月,又将在冀州任刺史的陇西王源贺调回京城任太尉。冯太后任用追随自己的源贺执掌兵权,以与宗室五王相抗衡。并陆续派遣其他将领分别接替宗室五王的兵权。
    天安元年,中军大将军、东平王拓跋道符被派遣为长安镇都大将。拓跋道符因其父是太武帝第三子东平王拓跋翰,太武帝被宗爱害死後,侍中李和疋诸大臣欲立拓跋翰为帝,却被宗爱矫赫连太后之诏立南安王拓跋馀,且杀了拓跋翰。对此拓跋道符一直耿耿于怀,如今镇守长安,兵权在握,机会难得。翌年即皇兴元年(467)一月,举兵造反,为步属所杀。尽管是虚惊一场,但给冯太后以警示。她深深知道,自己党羽不丰,难于对抗,于是于皇兴元年六月下制命还政于献文帝。
    献文帝十二岁当皇帝,皇兴元年十四岁便当了父亲,生子拓跋宏(元宏),被立为太子。对于冯太后还政,献文帝不仅不感激,反而贬斥她所信任和重用的人,并提拔重用反对冯太后的人为心腹。
    冯太后与献文帝明争暗鬥,虽对献文帝不满,但并未发作。因为喜得长孙,便让献文帝亲政,自己担起了抚育皇孙拓跋宏(元宏)的责任。

五、明争暗斗  水火难容

    冯太后还政献文帝之後,权势日削,不免心中惶恐。
    皇兴三年(469)六月,拓跋宏被立为太子,冯太后乘机以子贵母死的制度赐死太子生母李夫人。从此躬亲抚育尚在襁褓中的皇太子。
    献文帝“幼而神武,聪睿机悟,有济人之规”(《北史·显祖献文帝纪》),是位很有个性的小皇帝。因为还政之後,冯太后仍常常干预朝政大事,使献文帝难于独行已志,所以心灰意冷,变得“雅薄时务,常有遗世之心”,甚至一度准备让位给叔父拓跋子推,终因群臣固谏这才作罢。
    太子宏自幼聪颖,冯太后教其读书识字,不但朗朗而诵,况能过目不忘。虽非嫡亲孙子,却颇有感情。而且长得仪表不凡,在祖母与父亲之间应付裕如,让双方都很喜欢。虽曾一度为献文帝冷落,但在献文帝征伐柔然因受感染,回京之後背发痈疽,脓流不止,久难痊愈,是太子宏不惧脏、毒,用嘴将脓血吮吸殆尽,已而平复,这才使献文帝回心转意,益加疼爱太子宏。于是太子宏保住了地位。
    皇兴四年九月,献文帝誓师北讨柔然。前後十九日,往返六千里,大获全胜。庆功之日,值日阉宦向献文呈上奏折,赵郡人范标状告高平公李敷家族违法事件三十馀条,其中有密告冯太后与李敷三弟安平侯李奕私通事,献文帝大怒。
    再说自文城帝死後,年纪很轻的冯太后怎能奈得住独守空房的寂寞与冷清,加之北魏是少数民族,在婚姻方面尚保留着诸多原始婚姻遗风,贞节观念淡薄,所以冯太后在後宫便放逸起来。一天,她见宿卫官中有位长得年少貌美的阉官,唤入相见,问过姓名,知道是太武帝时高平公李顺之子、李敷之弟叫李奕。李奕做了冯太后的男宠,献文帝看得清清楚楚,由于与冯太后的矛盾,便对冯太后这位男宠下手了。皇兴四年十月,献文帝因前已见到范标状告李敷兄弟的奏折,如今又见到相州刺史李的诬陷信,于是借机将李敷及其堂兄李显德,连同李奕同时处死。这使冯太后与献文帝的矛盾终于明朗化,白热化了。
    献文帝不只杀了李敷、李奕,而且以李訢为尚书,替代李敷参决朝政。冯太后忍无可忍,便开始了使用逼宫的手段,逼迫献文帝交出皇权。
    皇兴五年(471)四月,献文帝下诏,命汝阴王拓跋天赐率师西伐敕勒。拓跋天赐竟然全军覆没,仅以只身逃回平城。六月,献文帝亲自西巡,安抚敕勒,之後北巡达阴山,行“卻霜”之礼①,直至八月才返回平城。令献文帝难以预料的是冯太后利用他离开平城征伐敕勒的两个月时间,采取利诱、威逼、胁迫种种手段,笼络老臣任城王拓跋云、东阳公拓跋丕等。就在献文帝下诏召集的御前会议上,要宣布由京兆王接替皇位时,被拓跋云、源贺、拓跋丕以及尚书步六孤?? 、选部尚书赵黑提出异议。尤其赵黑早就投靠冯太后,断然说道:“臣以死奉戴皇太子,其他一概不知!”
    献文帝眼见自己孤立无助,知道势难挽回。只得在皇兴五年八月二十日(471年9月20日),在太华前殿举行禅位典礼,宣布禅位诏书。这时拓跋宏才五岁,是为孝文帝。
    献文帝让出皇位後,冯太后并未善罢甘休。为了消除隐患,于皇兴五年禅位之後,献文帝于承明元年(476)在永安殿不明不白地死去,年仅十七岁。因史书无载,至今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献文帝死後,兰台御史张求联合亲帝势力,又策划了一次政变,欲废掉冯太后。冯太后不仅逮捕了张求诸人,而且杀死了与此有关的几千人。同时为了稳定大局,冯太后再度临朝称制。

六、太和改制  推行新政

    延兴元年(471)八月,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即位,改年号太和。
    承明元年(476)六月,孝文帝才五岁,冯太后再度临朝听政。对北魏政治、经济、风俗、习惯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所谓“孝文帝改革”,使北魏国力逐渐强盛,实际上是在冯太后一手策划下的改革。史称“太和改制”,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其真正的实施推行者是冯太后。
    太和八年(484)六月至十月,在冯太后主持下,仿效汉魏旧制,在当年八月诏令“群公卿士,有便人益国者,具状以闻”,及十月再下明诏“群公卿士,下及吏人,各听上书,直言极谏,勿有所隐。诸有益政利人可以正风俗者,有司以闻”②。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北魏政治、经济有较大影响的是颁行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
    官制上班禄酬廉
    太和八年六月,颁行“班俸禄”诏书。北魏初,官吏无固定俸禄。朝廷以攻战为事,大小官员靠瓜分战利品为收入。冯太后在颁布行俸禄诏书中称:“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朕顾宪章旧典,始班俸禄,置诸商人,以简人事……禄行之後,赃满一匹者死。变法改度,宜为更始,其大赦天下,与之惟新。”③诏书规定,在原来基础上每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百官俸禄来源。禄定之後,凡贪污受贿一匹者,处死。尽管给百姓负担所有加重,但对澄清吏治、惩治腐败起了积极作用,最终杜绝了诸多盘剥敲诈,还是有利于百姓。当年九月,冯太后遣使分巡各地,孝文帝之舅舅李洪之时任秦益二州刺史,因贪暴无度,被押解平城,冯太后令其自裁而死。还处死其他贪赃枉法者四十馀人,震惊朝野,影响深远。
    政治上三长抑豪
    太和十年(486),冯太后主持推行“三长制”。北魏“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方为一户”④宗主督护制大户主豪族之下,农家小户沦为荫附户,豪族隐匿户口逃避赋税,朝廷收入减少。冯太后用秘书令李冲疏请,颁行“三长制”,规定五里为一党,立党长;五邻为一里,立里长;五家为一邻,立邻长。建立户籍。由“三长”负责清查户口,徵派田租,赋税,徭役,管理生产,维护治安,形成较比完善的地方基层组织。大批隐匿人口、劳力被清查出来,遭到贵族大臣反对。冯太后召见公卿大臣,让这些人发表意见,争论十分激烈,最后冯太后裁决说:“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⑤
    从太和九年夏秋之间到太和十年初,冯太后几次诏令革除旧制,颁行新政,建立邻、里、党,编造户籍,从而抑制了豪强势力,使朝廷大大增加了赋役收入,严重经济困境得到缓解,广大农民境遇改善,堪称公私两便。
    经济上均田到人
    太和九年(485)十月,主客给事中李安世针对当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的严重情况,上书朝廷:“臣闻量地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参,政治之本。……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馀地之盈。……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然後虚妄之民,绝望于觊觎,守分之士,永免于凌夺矣。”⑥冯太后对此议大为赞赏,冲破重重阻力,诏令颁行。
    “均田令”十五条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朝廷将荒田以官府名义按人头分给农民。按规定,成年男力授露田40亩⑦,女子减半;男子还可授桑田20亩或麻田10亩。受田者年过花甲或自然死亡,露田收归官府,桑麻之田可传後代。为进一步落实均田制,冯太后以朝廷名义,遣使者巡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人之本”。⑧露田种植谷物,须向官府交租服役。这样一来,广大流离失所的农民获得了分田的机会,纷纷返回家乡定居,成为官府的编户齐民,同时抑制了豪强地主,既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并使一片荒凉的农村,出现了一派生机。颁行均田制,对北魏的历史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且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七、惩治腐败  关注民生

    冯太后两度临朝听政,秉政二十年之久,对惩治腐败,绝不留情。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高官吏员,一律严惩不贷。
    孝文帝轰轰烈烈惩治腐败,进行了两年;又派员巡察各地,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贪污问题。冯太后告诉他必须从整顿健全官制上入手。延兴五年(475)二月,孝文帝下诏制定官员考核办法。冯太后认为主要是督察农耕,检括户口,督集赋调,治安防盗四事。尤其是严惩贪污腐败。
    早在太和三年(479),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长安镇将陈提等贪污,冯太后立刻派遣官员查实後,处死了尉洛侯和目辰,发配了陈提。使贪官污吏不得不有所收敛。太和八年(484)六月,冯太后支持孝文帝下达班禄酬廉诏。同年九月,又下诏确定内外百官受禄标准,每季度发放一次。不久,又遣使到各地巡察,共纠察出贪赃官员四十馀人。一律处以极刑。其中最典型者是“皇舅”李洪之和定州刺史纥骨泥,让其饮鸩自尽或自裁而死。孝文帝理直气壮地整顿吏治,冯太后乘机翦除异己。太和十三年(489),冯太后又毫不客气地将丈夫文成帝的弟兄怀朔镇大将、汝阴王拓跋天赐和雍州刺史、南安王拓跋桢,以贪污罪捉拿归案。自此贪污之风逐渐刹住,触犯刑法者骤然减少。
    在整肃吏治、惩治腐败的同时,冯太后非常关注民生疾苦,千方百计为百姓排忧解难。如在均田之中,对鳏寡孤独残疾者予以关照;在灾荒疫疠之际,将宫中大部分衣物、缯帛诸物发给孤寡老弱、贫困残疾者,乃至百司、工商、皂隶、戍兵等。对北魏的强盛,社会安走具有很大作用。

八、拔擢人才  不事奢华

    冯太后从小受到先进的汉文化文明的薰陶,她把自己的文化知识,道德品质、性格习惯乃至思想观念无不灌输到幼小的孝文帝的心灵之中。
    当年,冯太后姑母冯左昭仪贵为北燕公主,从小受到汉文化教育。入宫后对鲜卑风俗不相融合,在冷漠的後宫沉迷于阅读汉文化图籍。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非常重视图书搜集,他在攻克後燕都城中山时,把後燕的图书全数搬到平城。又采纳博士李先建议,命各郡县大力搜集图书,汇集到平城宫中。之後各代照例搜集,遂使平城成为当时北方藏书最丰富的地方。这既是冯左昭仪大半生的精神食粮,也是冯太后及孝文帝学习文化知识的宝库。由于冯太后悉心教养,加之孝文帝自幼颖悟,从小受此薰陶,即位之後随时向冯太后请教为政之道,即位後小小年纪,退朝之後几乎终日读书,手不释卷。对《五经》精义会解会讲。对《史记》、《春秋左传》及诸子百家无不涉猎。尤其善于谈论“老庄思想”,精于佛陀之说。在历代帝王中,像孝文帝如此刻苦好学者实属少见。正是经过冯太后精心培育,孝文帝才成为一位才华出众,智慧超群的一代帝王。
    孝文帝太和七年(483),冯太后二度临朝听政,于十二月禁同姓为婚的同时,十分注意选拔人材。在用人方面,冯太后非常重视选择有文化、富才华、具才艺、高智略的汉族官吏。如她所重用过的李弈,散骑常侍、宿卫监、都官尚书,封安平侯;李冲,秘书令、南部给事中;王睿,太原晋阳人,宠臣,善卜卦算命,官太卜中散,升太卜令,专为帝后算卦解闷,超升给事中、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封太原公,赐金书铁券、不死之诏;元丕,北魏宗室,拓跋谓曾孙,累迁侍中,封东阳王;游明根,仪曹长,加散骑常侍,等等。均属有办事才干、风度文雅的人材。
    冯太后善用人材,而且处断政事颇有魄力,治吏较严、恩威并用、儒法兼施。史载:“自太后临朝专政,孝文雅性孝谨,不欲参决,事无钜细,一禀于太后。太后多智、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多有不关帝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⑨确实具有统御朝政的政治才干。
    对于孝文帝,冯太后十分重视用汉文化教育影响之。她特作《劝戒歌》三百馀章又作《皇诰》十八篇,教导告诫小皇帝。孝文帝的确没有辜负冯太后的精心诱导,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在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⑩从太和十年(486)以後,冯太后就开始让孝文帝自写诏书、自己批文,以前的诏书多出自冯太后之手。孝文帝之所以成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显然与冯太后的精心培育是有密切关系的。
    尽管如此,冯太后作为当时拥有最高权势的铁腕人物,却在物质享受方面不事奢华,注意节俭。史称她“性俭素,不好华饰,躬御缦缯而已。宰人上膳,案裁径尽。馐膳滋味,减于故事十分之八。”饮食如是,衣物则停止制作绫罗绸缎。从来不服华丽锦绣。从执政之初,就禁止各地贡献鹰隼珍禽。饭食从简,杜绝浪费。对待宫人仆役,也较宽和。有一次,孝文帝正在冯太后宫中请安,因仆役上膳不慎,送呈的粥中竟然混有蝘蜓(—diàn即“蝘蜒”),冯太后举勺发现,孝文帝见此大怒,要对仆役处以极刑,她却将仆役释放,而一笑了之。
    冯太后平时临朝听政,总是让孝文帝在旁;外出巡视,总是同孝文帝一起。让孝文帝接受锻炼,经风雨见世面,教之以治国方略,使孝文帝成为一代明君,成长为有作为的皇帝。
    太和十四年(490)九月十八日,太皇太后将孝文帝和拓跋丕,李冲召到寝宫,对孝文帝说:“我去之後,六宫无主,可立太师冯熙之女为皇后。”又对拓跋丕、李冲说:“鲜卑老臣与汉族士人都要重用,他们同心协力,方能使国家安定”。说完合上双眼,卒于北魏都城平城皇宫太和殿,走完她叱咤风云的一生,年仅四十九岁。
    按照冯太后生前遗愿,于是年十月,安葬于方山永固陵(在今大同市郊)。其丧事从俭:坟墓则“内则方丈,外裁奄坎。脱于孝子之心有所不尽者,室中可二丈,坟不得过三十步”,“棺椁质约,不设明器。至于素帐缦茵瓷瓦之物,亦皆不置。”⑾
    冯太后死後,孝文帝继承其遗志,使北魏政治上更加强大,经济上更加发达,鲜卑族和汉族更加融合……。

 

    ①卻霜:又作:“却霜”。古代鲜卑族一种祈暖却寒的习俗。据《宋书·索虏传》记述:“其俗以四月祠天,六月末率大众至阴山,谓之却霜。阴山去平城六百里,深远饶树木,霜雪未尝释,盖欲以暖气却寒也。”
    ②③见《北史·高祖孝文皇帝纪》。
    ④⑤见《魏书·李冲传》。
    ⑥《魏书·李安世传》。
    ⑦露田:北魏田制,有露田,桑田,麻田之分。种植谷物之田谓之“露田”。《魏书·食货志》:“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
    ⑧⑩《北史·高祖孝文皇帝本纪》。
    ⑨⑾《北史·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

 

 

 

 

 
 
     
 
版权所有 © 2009 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
地址:大同市新建南路5号
网址:http://www.dtgcb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