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高平陵的考古调查与初步研究
 

(王  璐)

 

摘要:曹睿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第二个帝王。史研其葬地在汉魏洛阳城南90里处,亦既今存至万安山南麓、汝阳县境北部的魏明帝高平陵。在目前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对高平陵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及其现存状况进行了考古调查。本文记述了新的调查结果,并认为该陵的出现与古人对“兆域”的选择有密切关系,又与曹魏政权仿效东汉葬制实行南北陵区相关,而“洛阳八关”之一的广成关的增设又是曹魏南陵区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曹睿;高平陵;调查;研究

    2008年6月2日,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工作中,笔者与汝阳县文物保管所的胡中和所长、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的李德方研究员等,对魏明帝高平陵进行了实地调查(1)。本文拟对该陵的地理位置、陵墓的现存状况作一初步介绍,并对该陵出现的社会历史原因加以初步讨论。

一、魏明帝高平陵的地理位置与现存状况

    高平陵位于汝阳县城以北23公里处的一片高亢的台地上。台地东高西低,东依一座南北走向的霸陵山,霸陵山又名五纵山,它有五座互相连接的山峰组成,这五座山峰以最北边的一座山峰最高,其它四座山峰的高度自北而南依次降低;若立于霸陵山的西边向东仰望,此五座山峰若巨龙腾跃,气势非凡。此台地之北为东西横亘的万安山,万安山是嵩山向西延伸一条支脉,这条支脉南有伊川盆地,北有洛阳盆地。此台地之南为东西横亘的二马山。霸陵山以北的万安山和霸陵山以南的二马山,此二山宛若天然的屏障,环抱着这片台地。此台地以西视野开阔,可以远眺滚滚的伊水北注和伊水以西的座座青峦。此台地西距伊阙22公里,西北距洛阳市区25公里,北距汉魏洛阳故城35公里。陵墓所在的台地现为汝阳县大安乡茹店村的一片农田,陵西北1.5公里处为茹店村,东南1.5公里处为曹留庄,洛阳至南阳的高速公路和焦支铁路从陵南穿过。
    高平陵的封丘位于台地的中部偏东处,坐东朝西。封丘系用黄土夯筑,其整体形状呈覆斗形,底部东西长15米,南北长16米,基本上呈正方形,占地面积250平方米;封堆四面呈斜坡状,顶平;封丘的现存高度为7.5米;封丘中心点地理坐标为E112°34′17″、N34°20′08″,海拔高程为354米。封丘的北侧30米处有一条东西向的沟壑,沟深6米余,封丘以南90米处也有一条南北向的沟壑,今仅存沟之北壁;此两条沟,世代相传系司马氏为断曹室龙脉而挖。封丘周围的东高西低的台地上采集到一些砖瓦残片,其中的砖为泥质青砖,模制,其中的瓦为泥质灰陶的板瓦和筒瓦,瓦的表面多为直绳纹,内面为布纹,均当汉魏时期的遗物。它们当是与陵园建筑相关的遗物,既用他们来修建陵墙、祭台、寝殿等。由此可知当时这里原为一处陵寝式建筑。由这些砖瓦残片的分布范围推测,这片茔域的南北宽度在120米以上;但目前尚未对该区进行文物勘探,具体情况尚待进一步工作查明。封丘西南的曹留庄,其村名与曹睿墓有直接关系,世人传言曹留庄的曹氏人家的先祖原为高平陵的守陵人。曹留庄一带近年来清理了一批汉魏时期的墓葬(2),这些墓葬多为小型的土洞墓,也见少量的砖室墓,由汝阳县文物保管所对其进行了清理,资料尚未正式发表;这片曹魏时期的墓地的存在,对于确定封丘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片墓地的一部分可能是高平陵的附葬墓。
    该陵原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于2000年9月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保护单位。

二、魏明帝高平陵在霸陵山出现的社会历史原因

    曹睿(公元205-239年)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第二代帝王,都洛阳。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死,曹睿继位。《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丁亥……帝崩于嘉福殿,时年三十六。癸丑,葬高平陵”。其下注引《魏书》曰:“殡于九龙殿前。”《三国志·魏书·齐王芳》注引孙盛《魏世谱》曰:“高平陵在洛水南大石山,去洛城九十里”(3)。《水经注》卷十五洛水条曰:“大石山阿有魏帝高平陵”(4)。明成化《伊阳县志》云:“魏明帝高平陵在茹店东二里许霸陵山下。”由上述文献材料可证,今汝阳县北的茹店村与曹留庄之间的土冢当为曹睿的葬地。
    那么,曹睿的高平陵为什么选建在霸陵山一带呢?
    笔者认为,高平陵是最早出现在洛阳盆地以南的一座帝陵,其出现的社会历史原因既与古人对“兆域”的选择有关,又与曹魏王室实行南、北陵区的葬制有关,也与“洛阳八关”之一的广成关的设置有关。再下作以分述。
    1、高平陵的位置是古人认为的理想“兆域”
    “兆域”是古人认为的埋葬死者的风水宝地,古人在选建墓地时,要请巫师踏查当地的山川河流等地理状况,俗称“看风水”。古人认为,风水有优劣之分,选择了“兆域”则国殷民富、子孙繁衍,而选择了差的地点,则后患无穷。因此,古人对显赫人物的葬地的选择是十分谨慎的,有时除了多次踏查并商议之外,还需进行占卜祭祀而定吉凶。诸多帝王有生之时便请巫师反复踏查自己的葬地,以求帝王之气永存。在中国,这种风水学说起源甚早,它实际上是阴阳五行学说与民间巫术逐渐合流而形成的。其真正的形成时间在公元前一世纪前后的西汉,至魏晋而盛。其集大成者为晋人郭璞,经典著作有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人或西汉时代人青鸟先生所著《青鸟先生葬经》和郭璞著《青囊经》。
    按照古人的风水观念,“兆域”应当是“背山面水”或“环山面水”之地。进一步讲,如果选择的“兆域”,其左右两侧由山环抱而且其正面又见耸峙的青山,这样“山高水来”,更属上乘“兆域”。例如,东周王城西南的“三山”上,埋葬有周灵王、悼王、景王、敬王等周天子,合称东周的周山陵区(5)。周山陵区的诸陵,背负秦阳岭,南眺洛水东注和连绵的山峦,可谓选择了“背山面水”的“兆域”。再如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65-290年)的峻阳陵,位于偃师市南蔡庄以北2.5公里的山坡上,背靠獒子山,面对低平、开阔的伊洛平原和洛水,前有万安山,獒子山海拔252米,山顶平坦,东西长200米,由南北望,兀立如屏。獒子山两端各有一独立的山头,分别向南伸出一条较为平缓的山梁,对墓地形成三面环抱之势,峻阳陵墓地恰似卧于簸箕中心的灵龟(6)。又如南朝诸陵,均选建在背依山岗,面对平川的地带,其中梁武帝萧衍之弟安成郡王萧秀墓,“在南京太平门外甘家巷小学后的洼子塘山,葬地为海拔高37米的土岭,左右两侧土丘环抱,其地形很像一张两边带有扶手的无腿圈椅(7)。”如上实例说明古人对“兆域”选择的基本原则是“背山面水”、“环山面水”,而高平陵背负霸陵山,左右两侧分别有二马山、万安山环抱,面对伊水和伊水以西的青峦,此“兆域”具有“环山面水”的特征,古人正是选择了这样的一片地貌单元作为曹睿的葬地。
    于此顺便提及的是,在中国的周邻的国家或地区,亦存在有与古中国相似的风水观念。以古日本国持统天皇四年(公元690年)开始营建的藤原京为例,背负耳成山,东依香久山,西傍亩傍山,位居奈良盆地南部,南眺远方的群山和大海,是谓“三山作镇”。在日本冈山市西南的足守川,有一座建造于公元四世纪末叶的王陵即造山古坟。造山古坟座北面南,背负龙王山,左侧有向场山,右侧有庚申山,面对濑户内海,又谓“三山作镇”。造山古坟背负的龙王山由自西而东依次降低的五个山峰组成,这五个山峰的名称依次为妙见山、龙王山、三光山、太平山、鼓山;若立于造山古坟以南北眺,龙王山既若造山古坟的一道天然屏障,又若巨龙腾跃,与高平陵背负的霸陵山的气势相近(8)。如上例子表明,中国古人的风水观念与古日本国有相似之处,而古日本的风水学说又当受到汉魏时期的风水观念的一定影响。
    古人对“兆域”的选择,除了审视自然因素外,还要考虑墓地的方位即交通道路等。高平陵正北35公里处是曹睿的国都即汉魏故城,曹睿生前的宫室与死后的葬地南北照应。高平陵与汉魏故城之间有宛洛道相通。宛洛道是一条从汉魏故城通往南阳的古道,它在商周时期已经开通(9),汉魏时期更为通畅,它从汉魏故城向南经过今寇店乡水泉村的大谷关,可以直达高平陵,便于曹魏王室偈陵。
    综上所述,古人在选择高平陵时,既考虑到“兆域”的自然环境,又考虑到高平陵的方位既人文环境。
    2、高平陵的出现,与曹魏皇室实行南、北域的陵制相关
    “南北域”即“南兆域、北兆域”或“南陵区、北陵区”。此“南”、“北”指的是陵区与皇都的相对方位,位于皇都之南的陵区为南陵区,位于皇都偏北的陵区为北陵区。
    中国古代帝王陵区与帝王都城的位置关系,约自东周中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东周中期之前的王陵多营造在都邑之内,如东周王城之内便分布有东周早期王陵(10);自东周中期而后,帝王陵区多分布在都邑之外,例如前已言及的东周灵王、景王等便埋葬于东周王城之外的周山陵区(11)。到了东汉,东汉皇室把都城西北的邙山一带作为北陵区,把伊水以南、万安山以北的今偃师市高龙乡一带作为南陵区。东汉皇陵的南北域情况,王竹林、赵振华等先生依据《帝王世纪》、《后汉书》、《东汉会要》等史书记载并结合实地调查材料已作较详细论述(12),兹不赘引。
    东汉皇室实行的南北域皇陵格局,后被曹魏皇室所继承。曹操之长子曹丕,于公元220年禅代后汉,国号魏,都洛阳,是为魏文帝。据《三国志》卷二《魏书二》所记,魏文帝“表首阳山东为寿陵”,他于公元226年病死后,同年葬首阳陵。《水经注》载,“河水经平阴县北,南对首阳山,春秋所谓首戴也,上有伯夷叔齐庙,即邙山最高处,日出先照,故名。山之南,魏文帝陵在焉。”首阳山之名沿袭至今,位于今偃师市西北近10公里处的南蔡店之北,此当为魏文帝的首阳陵。魏文帝葬于洛阳北邙之首阳陵,魏明帝葬于皇都以南的高平陵,由此曹魏皇陵分为南陵区和北陵区。曹魏之南北域皇陵,是对东汉陵制的继承,而曹魏皇室实行的这一葬制,又是高平陵出现的重要社会历史原因之一。
    又,据《洛阳日报》2010年5月18日第三版刊布的《三国名将曹休墓北邙重见天日》一文,在首阳山西侧的今偃师、孟津两县交壤处,为配合连霍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由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发掘了曹操族子曹休的墓葬。曹休少时随曹操征战,因功累迁征东大将军,曹丕父子称帝时历任扬州牧、大司马要职,在曹魏皇室享有很高的军事和政治地位。曹休墓的发现,即证实了曹魏皇室北陵区的存在,又为研究曹魏皇室实行南北陵区的葬制提供了新的资料。
    3、高平陵的出现,与“洛阳八关”之一的广成关的设置相关
    “洛阳八关”主要指的是东汉时期在京都之外所设的八个关障。东汉时,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和五校尉营屯都亭,以镇守京师,于洛阳四周设置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轩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置八关都尉,以统领八关军政事务,警卫京都安全,治所在散关。简阅史籍,汉初只有四关,《初学记》卷7地部关8引《洛阳记》,言四关为东成皋关、南伊阙关、西函谷关、北孟津关,此四关所圈占的范围并不包括万安山以南的霸陵山一带。到了汉末为了遏制黄巾农民起义军,增设了广成关(13)。广成关位于霸陵山以南约20公里处的汝水岸边,2009年12月24日,笔者亲赴广成关遗址进行文物调查,广成关的位置可以认定。正由于广成关在东汉晚期的设置,高平陵所在的霸陵山一带才被圈定在八关之内。广成关的设置,为曹魏皇室在霸陵山一带建造皇陵提供了重要条件。
    以上三点,应是魏明帝高平陵在万安山以南出现的主要社会历史原因。

三、结  论

    本文依据最近的考古调查材料并结合相关记载,首先记述了高平陵的地理位置及陵区现状,而后论及其出现的社会历史原因。高平陵是洛阳地区最早出现于洛阳盆地之南的一处帝陵,它的出现,既与古人选择葬地的风水观念有关,又与曹魏皇室实行南北域的葬制和“洛阳八关”之一的广成关的设置有关,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时代空间而出现的。本文是在参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写成的,匆匆毕稿,所述当否,恳请方家斧正并接受进一步工作的检验。
    高平陵现为一片农田,其封丘面积逐年缩小,其陵园布局尚待查明。希望当地的文物主管部门,尽快查明其陵园布局,划定保护区域,树立保护标志,制定保护规划,开展陵区的保护与展示工作。
    附记:参加高平陵调查的,除笔者外,还有李德方、李鑫、胡中和、胡灵伟、姚国强等。本文的编写,得到李德方、孙新科研究员的指点順致谢忱。

 

注释

(1)2008年6月2日,笔者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洛阳市文物普查办公室与汝阳县文物普查办公室对高平陵进行考古调查,2010年3月,笔者与李德方研究员等人对其进行复查。
(2)资料存汝阳县文物保管所。
(3)陈寿撰:《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第1版,第114、123页。
(4)郦道元撰、王国维校:《水经注校》卷十五“洛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第1版,第514页。
(5)(11)李德方:《洛阳周山东周王陵考述》,《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31-33页。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西晋帝陵勘察记》,《考古》1984年第12期。
(7)李蔚然:《论南京地区六朝墓的葬地选择和排葬方法》,《考古》1983年第4期,第343-346页。
(8)李德方:《造山古坟倭王陵论》,收入《关注吉备国》,日本有限会社伸辉印刷,平城12年(2000年)8月出版,第38-70页。
(9)王全书主编:《河南大词典》第二卷中册,新华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130页。
(10)吴迪、李德方:《东周王城内的大墓与东周王陵》,《中国古都研究》第23辑,三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407至413页
(12)赵振华:《洛阳东汉北兆域帝陵的初步研究》,《河洛春秋》2006年第1期的第22至33页,第2期的第20页至26页;王竹林、赵振华:《东汉南北兆域皇陵初步研究》,《河洛春秋》2005年第1期,第1至7页
(13)徐金星主编:《河洛通览》,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61-63页。

    作者简介:王璐,男,1980年1月生,河南洛阳人,洛阳市文物钻探管理办公室助理馆员。

 

 

 

 

 
 
     
 
版权所有 © 2009 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
地址:大同市新建南路5号
网址:http://www.dtgcb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