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后主李煜葬地推测
 


(李德方)

 

摘要:史言南唐后主李煜在降宋以后,死葬洛阳北邙且墓地位于三条河流与上阳宫以北的邙山南麓。今孟津县后李村一带,与史言李煜葬地方位相合;后李村的村名与“南唐后主李煜”相关,后李村西邻的周寨村的村名又与李煜继妃小周后的姓氏相关;后李村的北地有北宋早期的墓葬分布并已正式考古发掘,推测其当是李煜墓的附葬或守冢人葬地。今后李村一带当是李煜葬地。
关键词:南唐后主;李煜;葬地;后李村

    2009年秋,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韩品铮先生向笔者询及南唐后主李煜葬地问题,他在给笔者的信笺上写道:“南唐后主李煜(公元937-978年)亡国后被押往北宋都城开封,后被宋太宗赵匡义毒死,史载其′归葬北邙′。南唐三主,先主、中主均葬南京即′南唐二陵′,只缺后主李煜的墓葬资料。只能通过洛阳地方史志、考古发现的碑碣石刻及民间传闻等,来尽可能收集到相关资料。敬请李友关照”。韩先生长期在南京市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并担任要职,是资深的古都研究学者。先生之所询,后学须应答。在近期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时,笔者踏查北邙,检阅资料,匆就此文,以答先生。
    检阅史籍,李煜确葬洛阳北邙。《宋史》云,开宝七年宋军破金陵,南唐亡,李煜降宋后,被授“左千牛卫上将军”,“李煜卒,追封吴王”。(1)根据北宋大学士徐铉(公元917-992年)撰《骑省集》(又名《徐公文集》)卷二九《大宋左千牛卫上将军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记载,李煜于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八日卒,“其年冬十月”“葬于河南府”,“呜呼哀哉!二室南峙﹐三川东注﹐瞻上阳之宫阙,望北邙之灵树,旁寂寂兮迥野,下冥冥兮长暮”。(2)
    《大宋左千牛卫上将军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以下简称《志铭》)言李煜墓地位于一片空圹的台地上,南对耸峙的太室山、少室山(“二室南峙”),从墓地又可远眺洛水、伊水等“三川东注”,据此李煜葬地必在洛水以北的高亢地带即洛阳北邙南麓,亦即高兰在《李后主评传》中所言的“以王礼葬洛阳北邙”。
    洛阳北邙是一个很大的地貌单元,洛阳北部的邙山东西绵延数十公里;但从《志铭》中的“三川东注”、“瞻上阳之宫阙”等辞句分析,李煜葬地只能位于瀍水以西、洛水以北、唐上阳宫以北的邙山南麓。
    《志铭》中所言的“三川东注”,此三川应指谷水(又名涧水)、洛水、伊水。在伊洛盆地,只此三水东注,另一条水即瀍水则自北而南流注入洛水而非“东注”。三川之一的谷水,东周灵王以前曾东流注入于瀍水(3),而到了隋唐乃至宋代,它东流至隋唐东都洛阳城西北部后分为三支注入洛水(4)。据此,李煜葬地只能在瀍水以西、谷水以北的邙山南麓,因为其葬地若在瀍水以东的邙山南麓,是不能南望包括谷水在内的“三川东注”的。《志铭》所言之“瞻上阳之宫阙”,表明从李煜墓地可以南眺唐之上阳宫,因而上阳宫位置的确定对讨论李煜在瀍水以西的邙山南麓的葬地尤为重要。
    上阳宫始建于唐高宗上元二年,由司农卿韦弘机监造,是高宗﹑武则天时期主要的宫廷政治活动场所,高宗晚年常居此宫听政,武则天被迫还政于唐中宗后迁居于上阳宫并崩于上阳宫。上阳宫以建筑华丽著称,唐人诗作多有诵颂。据《大唐六典》卷七“尚书工部”载:“上阳宫在皇城西南,苑之东垂也,南临洛水,西拒谷水,东面即皇城右掖门之南”。《元河南志》等文献亦有类似记载。1989年至1993年间,为配合洛阳市西工区支建街住宅小区基建工程,考古人员在玻璃厂南路西侧对上阳宫遗址进行局部考古发掘并确认了其具体位置(5)。上阳宫位置的判定,为辨识李煜葬地提供了重要座标点。
    顺着上阳宫遗址向北追寻,遗址以北有孟津县朝阳乡后李村,后李村一带当为后主葬地。主要理由有三:
    1、后李村一带与《志铭》所记李煜墓地方位相合
    后李村座落在邙山南麓的一片广阔的台地上。东临瀍水;南直唐上阳宫遗址,与上阳宫遗址的直线距离为7.5公里,南望谷、洛、伊三水东注;西北1.5公里处为北魏孝文帝长陵。后李村一带的地望,恰与《志铭》中的“三川东注,瞻上阳之宫阙,望北邙之灵树,旁寂寂兮迥野”相合。
    2、后李村的村名与李煜墓有密切关系,后李村西的周寨村的村名与小周后有密切关系
    笔者访询了孟津县文物局的徐有钦、张清波等先生,他们说后李村是一个很古老的村名,而且其名称的由来与李煜葬此有关。
    洛阳一带有许多村名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相关。特别是在帝王陵墓或显赫人物葬地附近,今仍存有与葬者姓氏相同的村名。例如,五代后梁朱温的宣陵东边,便有一个叫朱家陵的村子,而且宣陵“俗称朱家陵”。(6)又如后晋石敬塘显陵,“位于宜阳县北石陵乡石陵村西400米处”,(7)今之石陵乡、石陵村均与葬者姓氏相关。再如位于汝阳县北的魏明帝曹睿高平陵,陵东南1.5公里处为曹留庄,此曹留庄相传是与曹睿同宗的守陵人的居地。李煜虽为亡国之君,但曾是南国一隅之主且宋室“以王礼”葬之,故其安葬后当有同宗人守陵,而这些李姓守陵人当即今后李村的先祖。
    后李村西1公里余处为周寨村,相传周寨村的村名与小周后相关。据《中国历代名妃大观》一书所记,小周后14岁入宫,公元968年被李煜立为继妃。李煜宠爱小周后。南唐灭亡后,李煜、小周后等数十人被押往开封。公元978年,李煜被鸩杀后,“小周后不胜悲哀,未几而死,死年28岁”。小周后在后主死后不久而亡,她当附葬于后主李煜墓侧,她的葬地当在周寨村一带,今周寨村的名子应与小周后的墓地有密切联系。
    由上可知,今后李村的村名与李煜葬地有密切关系,今周寨村的村名与李煜继妃小周后的葬地有直接关系,而后李村和周寨村又相距很近,此为确定李煜的葬地提供了佐证。
    3、后李村北地考古发现有北宋早期墓地
    以上笔者讨论了后李村一带与史言李煜葬地方位相合,而且后李村的村名与李煜姓氏相关,或言后李村的先祖当为李煜冢的守冢人。既然如此,在今后李村一带当有北宋早期的墓穴分布,而这些墓地的葬者,或为李煜,或为李煜墓地的附葬者。
    1991年7月,为配合连霍高速公路的建设工程,由笔者和孙新民先生担任考古领队,组成了包括百余名解放军指战员在内的考古队,开始对高速公路孟津段进行考古发掘。当时把连霍高速公路称为310国道,此国道在孟津县境的东西长度为20.5公里。考古发掘从孟津县与洛阳市郊区交界处开始,自西而东展开。7月初,考古队在后李村北地的K219标程段清理了3座墓葬,简述于下:
    这3座墓自西而东分别编号为LMM1、LMM2、LMM3。M1、M2、M3所在的标程分别为K219+90、K219+80、K219+65,此3座墓的间距为10至15米,同为单室土洞墓,结构大抵相同。M1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居南,方向183度°,墓道宽0.8米,长度在5米以上,墓道底部距地表深5米,墓道处发现3个盗洞,其中早期盗洞居北;甬道位于墓道之北,它是由墓道进入墓室的通道,甬道北部被早期盗洞破坏,残长0.6米,宽0.8米,高1.2米,顶部呈弓形;墓室居北,平面呈南窄北宽的等腰梯形,南宽2米,北宽2.4米,南北长3米,墓室高2.4米,墓室的周壁平直,顶为穹窿顶。因多次被盗劫,葬者及葬具不明,墓内残存瓷碗1件,时代为北宋早期。M2、M3的形制、规模与M1相近,其墓道宽度分别为0.6、0.55米,方向分别为185°、182°,墓室长度分别为2.5、2.4米,墓室宽度分别为1.9、2.0米,墓葬深度分别为5.6、5.3米。M2、M3亦遭严重盗劫,随葬品仅见棒形石器。(8)依据其墓葬形制结构与M1相同且与M1东西成行排列,推测M2、M3的时代与M1相当。此3座墓的发掘者和记录者为霍宏伟博士,参加发掘的有54782部队的官兵和技工朱葡萄、王巧珍。
    此3座墓虽同属结构相当的单室土洞墓,但规模略有差异,三者的墓道以M1最宽最长,且M1的墓室面积为6.6平方米,M2、M3的墓道较窄,且墓室面积均为4.8平方米。据此推测,M1的墓主身份当高于M2、M3的墓主人。
    此3座墓的埋葬者不应是一般平民,因为以往发掘的北宋平民墓穴,其墓室面积仅为2平方米左右。此3座墓的墓室虽为土洞,不用砖砌,但古时土洞墓的葬者身份不一定很低。就这次在这条高速公路及其邻近清理的一些北朝、唐代的土洞墓而言,便不乏有较高身份的埋葬者。例如在孟津北陈村发掘的北魏安东将军、瀛州刺史王温的墓葬,即为单室土洞墓,“墓室平面近方形,南北长2.8、东西宽3米”,(9)此墓室面积为8.4平方米。再如孟津西山头唐墓M69,为单室土洞墓,“墓室平面方形,边长3.4米”,墓内随葬有包括彩绘伎乐俑在内的46件随葬品,葬者岑氏之父岑文昭系唐太宗重臣岑文本之弟(10)。由此可知,较大的单室土洞墓的葬者身份不一定很低,其中有的是王室将领,有的是名门望族。据此,笔者认为这3座墓所在的后李村北地应是北宋早期的一处墓地,而其中M1的埋葬者的身份较高,为我们寻找李煜的葬地提供了重要线索。
    又,朱学宽、张善良二先生在《死葬洛阳北邙的三个亡国之君》一文云,“1969年兴修水利工程时,在属于后李村的刘家寨村西南与周寨村东北交界处,村民于瀍河以西的岭丘上挖蓄水池,挖出了一座墓室为20多平方米的古墓,”该文认为此墓可能与李煜相关(11),但此非正式发掘,墓葬年代难辨。
    综上所述,笔者于本文讨论了李煜葬地问题,认为今孟津后李村一带,与史言李煜葬地方位相合,后李村的村名与李煜有密切关系,后李村一带确有北宋早期墓地存在,后李村当为南唐后主李煜的长眠之地。本文所述当否,尚待进一步工作的检验。

2010年3月于在野庐

 

注释
(1)《宋史·本纪》卷四·七,商务印书馆,1958年12月初版,第83页。
(2)徐铉:《骑省集》卷二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085册,第221页。
(3)叶万松、李德方:《三代都洛水系考辨》,收入《河南文物考古论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192页至200页。
(4)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28页的“东都外郭城图”。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洛阳唐东都上阳宫园林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第2期,第38至44页。
(6)(7)徐金星主编:《洛阳通览》,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分别见该书的第133、134页。
(8)该资料一式三份,分存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阳市文 物工作队、孟津县文物局。本文所述之M1、M2、M3的资料属首次公布。
(9)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孟津北陈村北魏壁画墓》,《文物》1995年第8期,第26至35页。
(10)310国道孟津考古队:《洛阳孟津西山头唐墓》,《文物》1992年第3期,第1至8页。
(11)孙顺通主编:《孟津古文化》,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2月第1版,第143页。

 

 

 

 

 

 
 
     
 
版权所有 © 2009 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
地址:大同市新建南路5号
网址:http://www.dtgcb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