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唐高祖李渊是大唐帝国的缔造者,武则天则是大周朝的开创者。公元618年李渊灭隋建唐,改隋之大兴城为唐之长安城;公元684年,武则天改唐东都洛阳为神都,并在公元690年九月改大唐为武周朝。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位帝王在建国立都的行为方式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按照中国古代人的理念,“都,国也”。也就是说,建国必先立都,都城是国家的象征。那么,何谓都城呢?《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云:“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城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都城“不唯有‘宗庙先君之主’,且有‘社稷’”。
从上述有关“都”的记述中,我们不难看出,“都”有自己构成的诸种元素。一为宗庙,二为社稷,三为保卫君主的宫城(亦即宫殿群)。另外,还应包括中央官署、禁苑及陵墓区等几个部分。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别叙述两位帝王对前朝都城的改易过程,并分析其在礼制上的意义。
二、唐高祖李渊对隋大兴城内核的改易
1.李渊对隋代“三朝”所在宫殿名称的改易
中国古代西周、春秋之时,礼制上原有“三朝”的宫廷制度。隋唐时的三朝制度,按宫殿群的所在位置来细分:承天门,举行大规模的朝会,叫做外朝,唐代称为大朝;太极殿,皇帝定期朝会听政,叫做中朝,唐朝称为常朝;太极宫以北的两仪殿,皇帝处理日常事务,叫做内朝,唐朝称做日朝。
李渊武德元年(618)五月受禅,对三大朝所在宫殿的名称作了改易。
“承天门,隋开皇二年作,初曰广阳门,仁寿元年改曰昭阳门。唐武德元年改曰顺天门,神龙元年改曰承天门”。李渊将作为外朝的隋朝阳门改名为顺天门。神龙元年(705)中宗李显复辟,改顺天门为承天门。
太极殿,“朔望视朝之所也。《六典》:太极盖古之中朝。隋曰大兴殿,武德元年改。……正门曰嘉德门,南直承天门。……殿门曰太极门。隋曰大兴门,后乾福门,贞观八年改太极门”。武德元年,李渊将作为中朝的隋大兴殿改为太极殿。
“两仪殿,在太极殿后,隋之中华殿,贞观五年,改为两仪殿,常日听政而视事,盖古之内朝”。
唐高祖李渊登极之后,立即对大朝和常朝所在宫殿的名称进行易名,常日视事的内朝大殿名称未易,至到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始易名。
2.李渊对国家祭祀场所的处置
“神尧受禅,未遑制作,郊庙宴享,悉用隋代”。
祭天、祭地、祭宗庙为国家的大祀之礼,就是祭祀大典。《旧唐书·礼仪志一》云:“昊天上帝、五方帝、皇地祇、神州及宗庙为大祀。”武德初,唐政府定令规定,每年冬至日祭昊天上帝于圆丘。其坛在京城明德门外道东二里处。这是隋朝旧有之坛,武德政权全盘接收。夏至日,在方丘祭祀皇地祇。方丘坛在宫城以北十四里。
武德政权建立自己的大社,在皇城西南角。具体位置在含光门街西南。隋时这里已有大社。相传大社的南门匾额是隋平陈时所得,为东晋王羲之所题,隋代人又重新用粉墨模拓,打造一新。
李渊建立李氏大唐的太庙于皇城东南角。具体位置在皇城安上门街东,这个地方原来是隋太府寺的玉作坊。
隋唐两代遵循古代礼制,天子七庙,大夫五庙。《通鉴》卷184,恭帝义宁元年十一月条云:“渊之起兵也,留守官发其坟墓,毁其五庙。隋制,诸公立五庙。”《通鉴》卷184,恭帝义宁元年十月条记载:十月甲辰,“李渊命诸军攻城,约毋得犯七庙及代王宗室,违者夷三族”。
李渊在长安的宅第位于通义里(坊)。义宁二年(618)三月戊辰,李渊“立皇高祖以下四庙于长安通义里第”。据《唐会要》卷1《帝号上》记载:
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谥高祖李熙为宣简公、曾祖李天赐为懿王,祖父李虎为景皇帝、父亲李昞为元皇帝。另据《唐两京城坊考》及《旧唐书》移旧庙神主升祔国家太庙在五月。《唐两京城坊考》卷四:“武德元年五月,备法驾于长安通义里旧庙,奉迎宣简公、懿王、景皇帝神主升祔太庙。”《旧唐书》卷25《礼仪志五》载:“武德元年五月,备法驾迎宣简公、懿王、景皇帝、元皇帝神主,祔于太庙,始享四室。”五月二十日高祖受禅登极,无遑升祔先君神主之事,只能在六月二十二日追谥先君之后,才可能升祔先君神主于国家太庙。无论何时升祔神主,但李渊建立唐王朝国家太庙却是不争的事实。
3.李渊重置唐王朝中央官置
《旧唐书·职官志一》载:“高祖发迹太原,官名称位,皆依隋旧。及登极之初,未遑改作,随时署置,务从省便。”历史事实也是如此。
义宁元年(617)十一月,李渊攻下大兴城,临时驻扎在汉长乐宫。他与长安士民约法十二条,全部废除隋朝的苛禁。十一月的壬戌日(十五),李渊备法驾将13岁的代王迎到大兴殿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为义宁元年(617),遥尊炀帝为太上皇。甲子曰(十七),李渊率部正式进入长安。代王以李渊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并以太极宫武德殿作为丞相的临时办公处。丙寅曰(十九),代王下诏,让李渊负责军国机务,大小文武官员的设置任命都归丞相府。这说明李渊设置丞相府,并开始配置中央官署及官员。
第二年五月甲子(二十)日,李渊在隋大兴殿即皇帝位(后改为太极殿),派遣刑部尚书萧造告祭南郊昊天上帝。同时,大赦天下,罢除隋代的郡制,天下设州,以郡太守为刺史。按五行学说推算,唐朝为土德,色尚黄。李渊首先将地方政权建立起来,稳定了天下局势。
时隔不久,至六月甲戌朔(初一)日,设置中央主要官署,并配置官员。赵公李世民为尚书令,黄台公瑗为刑部待郎,相国府长史裴寂为右仆射、知政事,司马刘文静为纳言,司录窦威为内史令,李纲为礼部尚书、参掌选事,掾殷开山为吏部侍郎,属赵慈景为兵部侍郎,韦义节为礼部侍郎,主簿陈叔达、博陵崔民幹并为黄门侍郎,唐俭为内史侍郎,录事参军裴晞为尚书左丞;又以隋朝的民部尚书萧瑀为内史令,礼部尚书窦琎为户部尚书,蒋公屈突通为兵部尚书,长安令独孤怀恩为工部尚书。至此,唐中央衙署初具规模。
唐中央的三公、六省、御史台、九寺、将作监、国子学、十四卫等完备的中央官署体系的建立在武德七年(625)李渊以国家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
4.李渊创建唐帝国的陵园区
《旧唐书·高祖本纪》载:“皇祖讳虎……武德初,追尊景皇帝,庙号太祖,陵曰永康;皇考讳昞……武德初追尊元皇帝,庙号世祖,陵曰兴宁。”据考古调查,这两座陵在咸阳北山边缘。因为西汉帝陵共11座,其中10座在咸阳原上。唐代帝王只好求其次,将陵园选在北山及北山边缘地带。唐高祖李渊临终前下诏曰:“既殡之后,皇帝宜于别所视军国大事。其服轻重,悉从汉制,以日易月。园陵制度各从俭约。”十月庚寅(二十七)葬于献陵。献陵位于陕西三原县东北20千米的嵯峨山下徐木原上。此地海拔500米,与平原高差约90多米。
李虎的永康陵位于三原县陵前乡侯家堡村北100米处。李虎卒于北周末年,武德初年葬于三原北山下。据《新唐书·百官志三》载:“兴宁、永康陵,令各一人,从七品下;丞各一人,从八品下。掌守卫山陵。凡陪葬,以文武分左右,子孙从父祖者亦如之;宫人陪葬,则陵户成坟。诸陵四至有封,禁民葬,唯故坟不毁。”考古发现该陵陪葬墓有李寿(神通)及李孝同父子。
李昞兴宁陵在咸阳渭城区东郊正阳乡后排村北原上,即汉高祖刘邦长陵邑附近。武德初未迁陵北山,只是重新修葺,号为兴宁陵。
三、武则天对唐东都洛阳城内涵的改易及建设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冬十二月丁卯(十九)日,将唐洛阳宫改称为东都,洛州官吏员品如雍州。洛阳成为与京城长安同等地位的另一座都城,亦即,长安、洛阳成为高宗皇帝的东西两宅。高宗在位期间,经常往来于京师长安与东都洛阳之间。很自然,作为皇后的武则天,自从她参与朝政以来,也就开始了对东都内核的改造。
1.武则天对三大朝的改易
光宅元年(684)废除中宗李显后的九月,武则天改唐东都洛阳为神都,并将宫城洛阳宫改名为太初宫。从此武则天开始了对东都洛阳三大朝的改易。我们先看外朝。
《通鉴》卷200,高宗显庆五年条胡三省引《唐六典》云:“东都宫城南面三门,中曰应天,后以武后号则天,遂更曰则天也。”胡三省考证,宫城南面中门应天门,武则天改为则天门。
《唐两京城坊考》卷5《东京·宫城》云:宫城“南面四门,中应天门”。注文云:“门上飞观相夹,门外即朝堂……初因隋之名曰则天门,神龙元年避武后尊号,改应天门。”又《通鉴》卷203云: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丁巳,改元,赦天下。上欲御则天门楼宣敕,气逆不能乘马,乃召百姓入殿前宣之”。从注文及《通鉴》记载来分析,应天门应为东都的外朝,高宗时代,它的名称为隋代的旧名则天门,不叫应天门。武则天死后上尊号为则天顺圣皇后,中宗神龙元年(705)为避母亲讳才改为应天门。因为,武则天天授元年(690)九月“庚辰(初七),太后可皇帝及群臣之请。壬千(初九),御则天楼(则天门楼),赦天下,以唐为周,改元”。可见,武则天对外朝所在楼观名称并未改易。但她对中朝的改造却十分干净彻底。
洛阳宫,“宫之正牙曰含元殿”,注文云:“隋曰乾阳殿。《通鉴》:秦王破王世充,焚乾
阳殿也。麟德二年,命司农少卿田仁汪因旧址造乾元殿,高一百二十尺,东西三百四十五尺,南北一百七十六尺。武后长寿三年,改造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闼,高三丈,号万象神宫,去都百余里外,遥望见之。其北造天堂,以贮佛像。证圣元年,明堂、天堂同焚,更造明堂,侔前制,其上初置金凤,后以金珠代之,号通天宫,其中号端扆殿。不复造天堂,于其所为佛光寺。”
从这段记载分析,东都洛阳的中朝正衙为乾元殿,长寿三年(当为垂拱四年)折除乾元殿,另新造明堂及天堂。明堂顶上置一宝凤。《通鉴》卷204云:垂拱四年(687)“二月庚午,毁乾元殿,于其地作明堂,以僧怀义为使,凡役数万人”。
乾元殿的正门曰乾元门,武后改为通天门。
武则天对内朝的改造。《唐两京城坊考》卷5《东京·宫城》载:“宫之正牙曰含元殿……北曰贞观殿。又北徽猷殿。”文中小注云:“《通鉴》:帝宴朱全忠及百官于崇勋殿。胡注:时以洛阳宫前殿为贞观殿,内朝为崇勋殿。则贞观殿北当有崇勋殿。”武周一朝,未有武则天把崇勋殿作为内朝处理常日朝政的记载。
同书同卷在集仙殿条下的注文云:“(集仙殿)在宣政殿西北,武后造。前有迎仙门,亦谓之迎仙宫。《旧唐书·桓彦范传》:太子至玄武门,斩关而入,时则天在迎仙宫之集仙殿,斩易之、昌宗于廊下。迎仙宫《张易之传》作迎仙院。按五王诛二张,进至太后所寝长生殿。阎氏若璩曰:唐寝殿皆谓之长生殿,《通鉴》二百七有长生院,胡注:院即长生殿。”
很显然,武则天在宫城宣政殿西北另造有集仙殿,又叫迎仙宫,有宫门曰迎仙门。迎仙门内有寝殿曰长生殿,也叫长生院。这里是武则天与男宠张易之、张昌宗起居与理政之所,是实际意义上的内朝(日朝)之所。
2.武则天建立武氏七庙
唐初建东(洛阳)、西(长安)二都,东都无庙。武则天称制,改国号为周,于是在东都洛阳立周七庙以祀武氏。
元宅元年(684)九月,“武承嗣请太后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庙,太后从之。……己巳,追尊太后五代祖克己为鲁靖公,妣为夫人;高祖居常为太尉、北平恭肃王,曾祖俭为太尉、金城义康王,祖华为太尉、太原安成王,考士彟为太师、魏定王,祖妣皆为妃。……又作五代祠堂于文水”。
武则天正式建立武氏太庙是在天授元年(690)九月丙午(丙申二十三)日。《通鉴》卷204云:“天授元年九月丙午,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妣姒氏曰文定皇后;平王少子武曰睿祖康皇帝,妣姜氏曰康睿皇后;太原靖王曰严祖成皇帝,妣曰成庄皇后;赵肃恭王曰肃祖章敬皇帝,魏义康王曰烈祖昭安皇帝,周安成王曰显祖文穆皇帝,忠孝太皇曰太祖孝明高皇帝,妣皆如考谥,称皇后”。
天授二年正月辛巳(初九)日,武则天将武氏先君的神主纳于武氏太庙之中;将长安的李氏太庙更名并降为享德庙,四时只祭享高祖以下皇帝,其余李唐先祖放置神主的四间屋室都被关闭,不准享祀。
那么,武则天建立的武氏太庙在神都洛阳的什么地方呢?据《唐两京城坊考》卷5记载:“第四横街之北。……次,大府寺。次东,太庙。”注文云:“(太庙)在右掖门街之东,隋少府监之地,武后造。初以置武氏七庙,中宗因而正焉。”武则天在神都皇城的右掖门街之东,建立武周太庙,同时,又将长安李唐太庙关门,降为享德庙。中宗神龙元年(705)复位,把武氏七庙及神主迁往长安,降为崇尊庙,又把东都的武氏太庙改为唐太庙,从此东都始有太庙。
从礼制上讲,自武则天把长安的李氏太庙关闭,降为享德庙始,就已经取消了长安作为都城的地位;在神都建立武氏太庙,神都洛阳正式成为武周的国都。
3.武则天建立武周的国家祭祀体系
武则天登极做皇帝的第二年,即天授二年(691)正月甲戌(初二),在神都洛阳建立社稷坛。到长寿元年九月又祭祀太社。
武周国家的社稷在神都洛阳的什么位置呢?据《唐两京城坊考》载,应在皇城应天门外第一横街之南,第二横街之北,两街之间右卫的西邻。具体在皇城的西北角。
按照唐朝国家礼制,祭祀昊天上帝为国家大祀,祭祀社稷为国家中祀。武则天也在长寿元年(695)建立武周国家祭祀大典。
据《旧唐书·礼仪志一》载:“天册万岁元年,加号为天册金轮大圣皇帝,亲享南郊,合祭天地。以武氏始祖周文王追尊为始祖文皇帝,后考应国公追尊为无上孝明高皇帝,亦以二祖同配。如乾封之礼。”
4.武则天改易中央官署名称
公元684年武则天称制后,首先对旧有的官署、官职名称及服饰颜色作了改动。据《通鉴》卷203载:光宅元年“九月,甲寅,赦天下,改元。旗帜皆从金
色。八品以下,旧服青者更服碧。改东都为神都,宫名太初。又改尚书省为
文昌台,左右仆射为左右相,六曹为天、地、四时六官;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侍中为纳言,中书令为内史;御史台为左肃政台,增置右肃政台,其余省、寺、监、率之名,悉以义类政之。”
唐朝色尚黄,武周色从金。官署职官名称的改易有复古周礼的意味。接着,武则天对官员的官服样式做了较大改动。
首先,天授元年(690)九月二十六日,将唐朝高级官员五品以上随身佩饰的鱼袋鱼符,改为内外官皆为龟袋龟符。
其次,向高级官员颁赐“异文袍”。武则天称帝后,向高级官员颁赐一种新服装,即在不同职别的官员的袍服上绣以不同的纹样,名为“绣袍”。具体以禽兽的纹样来区分文武官员。文官绣禽,武官绣兽。如诸王袍服上绣有盘龙和鹿,宰相是凤,尚书是对雁,十六卫将军是对麒麟、对虎、对鹰、对牛、对豹等。
武则天还别出心裁,在天授三年(692)正月二十二日,赐给新任都督刺史绣文袍服。其上刺绣作山形,绕山峦绣十六字回文铭,曰:“德政惟明,职令思平,清慎忠勤,荣进躬亲。”
武则天时期百官章服变化的动因,一是源自她极高的审美能力,通过服饰的鲜明艳丽,将朝堂营造成一个令人愉悦的美的世界。二是对唐朝旧有服饰制度的冲击和彻底破坏,打造武周的官服样式。事实也是如此,这种异文袍,对玄宗、德宗等朝的服饰影响至深。
5.武则天建造先祖的陵庙区
天授二年(691)春天,武则天下令废除李唐先人元帝兴宁陵、景帝永康陵的陵署及其官员几十人,只留少量守陵户。
这年二月甲子(二十二),追尊始祖墓为德陵,睿祖墓为乔陵,严祖墓为节陵,肃祖墓为简陵,烈祖墓为靖陵。同时,将父亲武士彟的章德陵改为昊陵,母亲杨氏的显义陵改为顺陵。
武则天上述男性祖先的陵墓在山西文水,只有她的母亲杨氏葬在咸阳。也就是说,武周朝的陵区分为文水陵区和咸阳陵区。尤其咸阳陵区的顺陵,从显义陵改为顺陵时,陵区面积扩大了13倍,陵前放置巨大石走狮,体量远远超过乾陵的蹲狮。这是武氏取代李氏,在陵墓制度上超越李氏的体现。顺陵至今仍然屹立在咸阳毕原上。
武则天设置陵庙的管理机构为崇先府。
6.建立神都地标性建筑物——天枢
延载元年(694)八月,武三思率领四夷酋长在神都皇城正南门外、天津桥畔建造了黜唐颂周的巨大天枢。大周国的“督作使”是姚壽,国外四夷帮助铸造的组织者“子来使”由高句丽人泉献诚担任。
据徐连达教授研究,天枢为八面柱形,高达十丈五尺,四周径十二尺,下铸铁山承托,铁山周围用铜浇涛蟠龙、麒麟等吉祥物,萦绕盘旋。天枢上铸有腾云承露盘,以承接天降甘露。盘周径三丈,铸四条立龙合捧火珠。
天枢的全称为“大周万国颂(述)德天枢”。
天册万岁元年(695)四月的一天,天枢建成,武三思在八棱柱体上刻下了参加庆典的百
官及四夷酋长的名子,女皇武则天则亲手榜书“大周万国颂德天枢”。这一时刻,她向全世界宣告,这座天枢是大周神都的标志。
四、结 语
唐高祖李渊和女皇武则天,都是中国7世纪的帝王。李渊是大唐帝国的开创者,是大唐文明的奠基者;武则天是大周朝的开国皇帝,她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这是将两位帝王进行比较的价值基础。
通过上述对两位帝王在建国立都过程中的举措的陈述和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以下两点结论。一是,他们依据古代礼制,都在前朝都城的基础上,按照古代帝都空间构成的主要元素,构筑起自己帝国大厦的象征——都城。这些象征元素主要有:宫殿群、宗庙、社稷、官衙官署及帝王陵墓区等。其中宫殿群以代表三大朝的三组建筑为主。二是,两位皇帝在改国号、国都名称以及营造都城诸种元素的过程中,他们出台的所有措施,都是紧紧围绕着改朝换代这个中心政治任务展开的。目的明确,各项措施逐项跟进,直至实现终极目标。那时的长安和洛阳,正因为拥有了诸多都城象征元素和符号,才使国家和都城变得具体而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