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魏都城平城是我国古代“发展时期”的一个重要都城。北魏平城规模巨大,宫观林立,苑囿广袤,是我国都城中民、汉融合的典范。本文从平城都城制度的滥觞,内外城规模与建设,郊外景观,经济与生活等方面,论述了平城在中外都城史上的影响与地位。文章提出以平城为主体的大同是中华民族团结之都,是我国著名大古都之一。
关键词:都城 渊源 影响 北魏 平城
引 子
中国都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创举,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都城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形制多样,文化内含深邃,文化景观丰富。
中国古都学会近三十年的悉心研究,为中国古都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古都学会全体同仁应该团结起来,充分发挥聚集优势,继续为古都学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都城宫室制度包括都城制度与宫室制度两个大的方面。自三皇五帝传说以来,经过近万年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已经形成全世界最严格规范的体制。
中国古都的发展历史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萌芽时期 三皇五帝之都的传说,是我国都城发展史上的萌芽时期,目前尚无信史为证。
雏形时期 从夏代开始,到战国时期,是我国都城发展史上的雏形时期。
从扑朔迷离的夏都开始,到各自雄霸一方的战国都城,此时诸侯蜂起,都城林立,城垣高耸,宫观异彩纷呈。“鯀作城郭”,“禹作宫室”之类的记载充塞文献。但早期都城至今未见城垣,与文献记载对不上号。周室对诸侯国和宗周都城宫室规制有明确规定,“礼崩乐坏”,各国据实力而为。都城布局,已出现大小两城相依或并立的型制。宫室为高台建筑,太极高耸,形势巍峨。城内城外,出现了市场,说明都城的经济作用增强了。对我国古代都城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著作《考工记》此时诞生。《考工记》提出,都城建设应该是方九里,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发展时期 从秦汉到隋唐,是我国都城发展史上的发展时期。
发展时期的都城由正方形演变为长方形,大小城的位置变为两城相套。宫城数由多变少,由少变为惟一。小城即宫城的位置移至都城的北部。宫城的正门,由不明确而演变为明确地以南门为正门。都城中轴线从初见端倪到纵贯全城。市场由宫城北移至宫城南。作为居民区的里坊所占面积逐步增大。说明城市的功能在发生变化。
北魏的都城宫室制度正是这一时期承前启后,民汉融合的典范之作。它既体现了汉族都城宫室制度的特色,又融汇了边疆少数民族的思想和习俗。
成熟时期 从北宋到明清,是我国都城发展史上的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的都城规模空前。两宋都城均为旧城改建而成,但也极力向《考工记》的规则靠近。元大都是《考工记》的模板。明代的中都、南京和北京,是我国都城规制布局的巅峰之作。上述分期是我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拙作《中国都城发展史》和《中国都城历史图录》两书中提出,后来被中央电视台和河南、江苏、浙江电视台电视文献记录片《中国七大古都》所援用。
一、北魏都城宫室制度之滥觞
作为都城,必须要有能行使中央政权职能的一系列要素。
《释名》说:“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邑,犹邑,聚会之称也。”
《左传》说“邑有先君宗庙之主曰都。”就是说,作为都城,首先要有祖宗庙,供奉祖先。
都城城垣之内,一般有宫城、皇城、广场、衙署、宗教寺庙、居民里坊、手工业作坊、市场等。都城城垣外,称为郊服(近郊)和甸服(远郊),有礼制建筑、宗教建筑、苑囿、离宫别馆、皇家陵寝和大臣墓葬等。陵寝墓葬聚集区,犹如逝去者的“城市”,是都城郊区必不可少的文化和社会风俗景观。
北魏的都城宫室制度从盛乐城滥觞,到迁宅中原——洛京,已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
北魏都城数迁。据《魏书》记载,公元313年鲜卑拓跋部力微子猗卢(穆帝)“城盛乐,以为北都。修故平城,以为南都。”公元346年,力微重孙什翼健(昭成帝)再一次“移都于云中盛乐宫”。次年,又“筑盛乐城于古城南八里”,即迁都于新盛乐城。天幸元年(公元398年),拓跋圭自新盛乐城迁都平城。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京(今洛阳)。所以,北魏都城宫室实际有旧盛乐城、新盛乐城、平城和洛京四处。除洛京遗址在河南省外,余三处均相距不远,在北魏是属于同一个行政区域,今虽分治,我们仍可作为一个持续的都城来看待,就像谭其骧先生把邺城看作是商都殷的持续一样。西安的周秦汉唐等都城,早期的周秦都城遗址,也在今天西安的行政区域之外。《帝王世纪》说:“天子畿方千里,曰甸服。甸服之内曰京师。”可见,都城不是仅仅一座孤立的城池,而是一片范围较广的京畿地区。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大同看作是由旧盛乐城、新盛乐城、平城京和辽金的西京组成的一个持续发展的都城群。如此,大同就是一个拥有三朝四城,作为首都和陪都时间长达400余年的著名大古都。
二、平城的内外城规模与宫观建设
尽管我们还没有能画出北魏平城布局平面图,但它的规模和组成等基本情况我们还是大体清楚的。平城有旧平城和新平城(小平城,又称南平城),都城的主体是旧平城,一般称平城即指旧平城。南平城有离宫——蘲南宫,并曾经拟议迁都于此。
文献记载,旧平城规模巨大,宫苑林立,形制特殊。
北魏迁都平城以后,即大事修建。规划平城四方数十里,模仿邺、洛阳和长安,运材数百万。天赐三年(公元406年),“发八部人自五百里内,修缮都城,魏于是始有邑居之制度。”(《魏书·天象志》)
平城北阻方山,东西背靠如浑水,《魏书·食货志》说,当时划定的平城京邑范围是“东至代郡,西至善无,南极殷馆,北近参舍。······其外四方四维八部帅,以监之。”太和十五年“迁社于内城之西”,可见内城这时已经建成。再不是“始都平城,犹适水草,无城郭。”“辛亥,筑平城外郭,周回三十二里。”
《南齐书·魏虏传》说北魏“截平城西(疑为北之误)部为宫城,四角起楼、女墙,门不施屋,城又无堑。南门外立二土门,内立庙,开四门,各随方色。凡五庙,一世一间,瓦屋。其西立太社。狒狸所居,云母等三殿。又立重屋,居其上。”可见当时没有城门楼,也没有护城河。
北魏依古制六寝,暂权制三室。以安昌殿为内寝,皇信堂为中寝,乾象四合殿为外寝。
平城将建太庙、太极宫,派蒋少游到洛阳量准魏晋基址。
《魏书·穆亮传》:“时将建太极殿,引见群臣于太华殿,高祖拓跋什翼健曰:朕仰遵先意,将营殿宇,劳役夫将至,兴工有日。今欲徙居永乐,以避嚣埃。”
穆亮建议延期一年,穆亮说:“兴建之功,事在不易。愿陛下讯之蓍龟,以定可否。又去岁役作,为功甚多,太庙、明堂,一年便就。若仍岁频兴,恐民力凋敝。况材干新伐,为功不固,愿待逾年,小康百姓。” 意见却未被采纳。
高祖拓跋什翼健即于驳回:“若终不为,可如卿言。后必为之,逾年何益?朕远览前王,无不兴造。故有周创业,经建灵台;洪汉受终,未央是作。草创之初,犹尚若此,况朕承累圣之运,属太平之基。且今八表清晏,年谷又登,爰及此时,以就大功。人生定分,脩短命也。蓍蔡虽智,其如之何。当委之大分岂假卜筮?”高祖遂移御永乐宫。可见太极殿是按时开工兴建的。
《水经注》如浑水条说,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撤除太华、安昌诸殿,建造太极殿东西堂和朝堂。东堂东接太和殿,殿之东阶下有一碑,太和中立,石是洛阳八风谷之缁石也。殿之东北接紫宫寺,南对承贤门,门南即皇信堂。堂之四周,图古圣忠臣烈士之容,刊题其侧,是辩章郎彭程张僧达、乐安蒋少游笔。又记载,白台“甚高广,······国之图录秘籍悉积其下。”白台收集图录秘籍,作用相当于汉长安城的石渠阁,可见北魏统治者是很重视知识文化的积累,并刻意模仿汉族都城的设施机构。
城东的太子宫为瓦屋,四角有角楼,开有四门。但妃嫔所住仍为土屋。
乾元年间,在阳端门东西两掖门,云龙门、神虎门、中华门加建观阁,即城门楼。
太极殿、太和殿和中华等字样,我们在这里是首次见到。
北魏非常重视宗教。羊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说洛阳“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加之龙门石窟,北魏洛京完全的一个佛国圣城。平城寺院没有完整的文献记载,但平城内外宗教建筑的数量和规模,从保存至今的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悬空寺可见当时佛教兴盛一时。因大家比较熟悉,本文就不赘述了。
见诸记载的皇舅寺,是太师昌黎王冯晋国(文明太后兄)所造,故名。寺内五层浮图,神像皆青石为之。加以金银彩帛装饰,熠熠生光。城南远出郊郭,弱柳荫街,丝杨被浦,渠沟围绕,长塘曲池,风景极佳。永宁七级浮屠,其制神妙,工在寡双。
三、平城的郊外景观
魏都平城郊外,应该有礼制建筑、苑囿、宗教建筑、皇家陵寝和臣僚墓葬。
平城西郭外有郊天坛,坛之东测有郊天碑,建兴四年立。城西祠天坛(疑即郊天坛),立四十九木人,长丈许,白帻,练裙,马尾被(辫之误?),立坛上。
常以四月四日杀牛马祭祀,奏乐奔马,盛大异常。
平城的苑囿庞大而复杂。鹿苑周回三十余里。《魏书》天兴二年记载,鹿苑“南因台阴,北拒长城,东包白登,属之西山。广轮数十里。凿渠引武川水,注之苑中,疏为三沟,分流宫城内外。又穿鸿雁池。”
据日本学者前田正名在《北魏平城都市景观的发展》一文中考证,西苑和北苑在平城西北连成一片,并一直延伸至白登山西北。北苑南面还有养虎的虎圈。
由此看来,当时平城东、西、北三面均为广袤的苑囿包围。平城之北的方山,太和五年按冯太后“吾百年后,神安于此”的嘱咐,孝文帝“乃诏有司营建寿陵于方山,又起永固石室,将终为清庙焉。”并刊石立碑,颂太后功德。又在永固陵北建万年堂,作为自己的墓地(后因迁都洛阳而未用)。
四、平城的主要宫观名录
据《魏书》、《南齐书》、《水经注》等书的记载,城内城外主要的宫观苑囿有宫15处,殿22处,堂8处。
宫:河南宫、东宫、西宫、南宫、北宫、丰宫、万寿宫、承华宫、永乐宫、崇光宫(后改名宁光宫)、蘲南宫、繁畤宫、豺山宫、洋南宫、静轮宫。
殿:天文殿、天华殿、中天殿、紫极殿、西朝阳殿、永安殿、太华殿(后毁)、七宅永安行殿、永乐游观殿(北苑内)、坤德六合殿、乾象六合殿、安昌殿(内寝,后毁)、乾象四合殿(外寝)、灵泉殿、思义殿、鉴玄殿、经武殿、太极殿(毁太华、安昌诸殿而作)、安乐殿、太和殿。
堂:云母堂(一说云母殿)、九华堂、金华堂、皇信堂(中寝)、宣文堂、东堂、西堂、明堂(包括辟雍)。
苑:鹿苑、北苑、西苑
台:鹿苑台、蓬台(北苑内)、白台、弓射台
池:鸿雁池、石池、天渊池、神渊池
观:凉风观、临望观、东明观
室:文石室、永固石室
阁:朱明阁
楼:玄武楼、白楼
园:永兴园
坛:郊天坛
门:中华门、阳端门、云龙门、神虎门、承贤门
五、平城的经济与生活
皇室府库充盈。云母殿西铠仗库屋四十余间,殿北丝棉布绢库屋一十余间。太子另有仓库。太官八十余粮窖,每窖四千斛,半谷半米。皇宫有“阿真厨”,皇后及子女等在此“求食”。
悬食瓦屋数十间,尚方在此做铁木器作。宫廷袍衣,宫内婢女为之。婢使千余人,织绫锦贩卖。还沽酒,养猪羊,牧牛马,种菜等逐利。
为了充实首都的人口,太武帝狒狸攻破梁州、黄龙,徙其居民,大筑城郭。将宫城南部悉筑为坊,坊内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六、平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地位
平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数十所宫观殿宇,琳琅满目。我们许多研究者都试图还原平城的原貌,目前研究工作还有差距,我们还不能准确画出平城的平面图。但是,平城的历史地位移初见端倪。
北魏在公元313年以平城为南都,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正式迁都平城。直至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京,北魏在平城的政治活动长达180多年。在这期间,平城是我国民汉融合的大舞台。
1.平城都城宫室制度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平城宫殿建筑专家蒋少游在北魏平城初建时被派往洛阳,量准魏晋基址,以为建设平城的参考。北魏平城截平城北部为宫,并河西之民徙居宫城之南,筑坊开巷,是仿自民族杂居之地河西。
2.魏文帝的汉化改革是从平城开始的。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个为了适应当时民族融合的趋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文明太后执政和孝文帝亲政两个时期。文明太后执政时期,曾以孝文帝的名义颁布实行了俸禄制、三长制和均田制。这些都是针对当时传统弊政实行的政治改革,改革的实行,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推进作用,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直至493年孝文帝迁都洛京,继续推行汉化改革的五项措施。北魏在平城的改革活动长达50余年。应该说北魏实行的改革,平城是重要舞台。
因此,平城是中华民族的团结之都。应该在大同建立中华民族团结博物馆,以彰扬民族团结精神,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努力。
3.平城的影响
中华之名,肇始于平城的中华(门)。1400年后,演变为中华民族的通称,也成为我们国家的名称。后来南京、北京都有中华门。清朝入关,把天安门前的大明门改为大清门。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改大清门为中华门,改中南海宝月楼为新华门(即新中华门)。
平城主要宫殿是太极殿。北魏迁洛以后,沿用东汉旧城。城内有南北两宫。北宫主殿是德阳殿,北魏改为太极殿,继承了平城的传统。太极图源自八卦图,起源很早。曹魏明帝时在鄴城建太极殿。“历代殿名或沿或革,唯魏之太极,自晋之降,正殿皆名之。”(《初学记》卷二十四)
北魏迁都洛阳是为了更好的融入中原,加速社会的发展。北魏定都洛阳以后仅仅40年,就大势已去。原因是多方面的。北魏统治者好大喜功,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如前所述,平城是鸿篇巨制,洛阳同样如此。北魏洛阳是在东汉和曹魏西晋洛阳的基础上扩建的,加上了一道外郭城。外郭城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规模超过了隋唐长安城。加之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巨大工程,对于仅有半壁江山的北魏来说,真是不堪重负。
唐朝长安城沿袭曹魏鄴城和北魏平城布局,将宫城置于都城北部,改隋大兴宫为太极宫,太极宫之名遂被沿袭下来。将宫城置于北偏,市场在宫城之南,形成“面市后朝”的格局,不符合《考工记》的规划理念:面朝后市。这是魏晋至隋唐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思想理念影响增强的反映。
平城有太和殿,太和殿在清朝成为外朝正殿(金銮宝殿)的名称。
当然,清朝的外朝三大殿名称有一个演变过程。明朝建都于南京,新宫外朝三大殿命名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明迁都北京后外朝三大殿名称与南京相同。但不久改为皇极、中极、建极三殿。清朝入关,改为太和、中和、保和三殿。这样,1200多年后,太和殿的名称在北京重现。
在日本,古都奈良称为平城京,名称源自北魏平城。虽然平城京是仿长安、洛阳而建,但北魏洛阳制度一般认为是平城和建康的混合物。隋唐洛阳城也不符合《考工记》的规划理念,而是同北魏平城和隋唐长安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归根结底,还是少数民族的影响。
4.与各大古都的比较
中国历史上的古都在二百个以上。其建都朝代,时间长短,对历史的影响和对后续城市的影响各不相同。有的已是废墟,有的至今尚是一大都会。近年有多种版本的几大古都的说法。2004年以后,通常加上郑州,称为八大古都。学术界认为,要成为大古都,必须是一统王朝或较大的稳定王朝的首都,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所留遗址遗物比较完整,且有重大价值。今天,他应该仍然是大城市,而不仅仅是废墟。
虽然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古都的认识不断发展。目前各个古都的建都概况和现状,我们可以大体列表比较:
著名大古都建都概况表
都城名称
|
建都朝代
|
建都时间
|
代表城池与规模
|
西安
|
周秦汉唐等十三朝
|
900年
|
汉长安周22.7公里 隋唐长安9.7×8.6公里
|
洛阳
|
夏周汉唐后唐十二等
|
1000年以上
|
汉魏洛阳周14公里 隋唐洛阳7.3×7.2公里
|
南京
|
吴晋南朝明等十朝
|
440年
|
六朝建康5×5里,外郭东西南北各40里 明南京周35.3公里
|
北京
|
燕金辽元明清六朝
|
800年
|
金中都4.5×4.2公里 元大都7.4×6.6公里
明北京6.6×5.3公里 (外)7.9×3.1公里
|
开封
|
魏五代宋等七朝
|
360年
|
宋东京周20里
|
杭州
|
吴越南宋二朝
|
220年
|
宋临安周70里
|
安阳
|
殷曹魏东魏北齐七朝
|
300年
|
鄴北城7×5里 鄴南城8×6里
|
郑州
|
商朝等
|
220年
|
商城1.8×1.7公里
|
大同
|
北魏辽金三朝
|
400年
|
平城内20里、外郭32里
|
银川
|
西夏一朝
|
200年
|
周48里
|
(凡用“里”者均为当时文献记载,非考古实测。)
著名大古都现状表
都城名称
|
市区面积(平方公里)
|
市区人口(万)
|
城市级别
|
西安
|
3400
|
550
|
省会
|
洛阳
|
552
|
156
|
地级市
|
南京
|
3500
|
536
|
省会
|
北京
|
12800
|
1145
|
首都
|
开封
|
535
|
86
|
地级市
|
杭州
|
3060
|
419
|
省会
|
安阳
|
546
|
106
|
地级市
|
郑州
|
1200
|
269
|
省会
|
大同
|
2080
|
152
|
地级市
|
银川
|
2300
|
86
|
省会级
|
从上表可以看出,尽管这些古都曾经叱咤风云,号令千军万马。今天,她们都是中华城市大军中的普通一员。一般说,国家只有一个首都。所有这些古都,都是地区级以上的城市,依然是国家在一定地域范围的重要中心城市。
也应该指出的是,今天的城市规模,同古都过去的规模似乎没有关系。今天城市规模之差别,相差十几倍。其实,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主观因素影响很大,上述数据并不完全反映城市的真正规模。有的城市把大片农村划入市区,城市建成区却并不大。有的城市周围自然条件比较脆弱,人口稀少,面积虽大,城市人口却不太多。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城市,经济实力也有很大差别。所以,今天仍然是大城市的条件只能是相对的。市区面积和人口,都很难划一条线界定是否大城市。
可以看出,中国都城,藏龙卧虎,我们应该辛勤耕耘,多多淘金,进一步发现珍宝,扩大著名大古都的队伍。上述都城,有的已是公认的大古都,有的还“藏在深闺人未识”。
大同人口百万,也是著名煤都。大同市政府竭尽全力修复和保护古都古城古迹,取得不菲的成绩,形成了“大同模式”。大同模式因该予以大力弘扬。大同是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规模巨大的都城,应该获得应有的古都地位。大同明清古城应该参与“中国明清城墙”打包申报世界遗产,使更多的人认识它的价值,获得更高层次的保护。
主要参考文献
①《魏书》,二十五史本,上海书店 上海古籍出版社。
②《南齐书》,二十五史本,上海书店 上海古籍出版社。
③《北史》,二十五史本,上海书店 上海古籍出版社。
④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中华书局。
⑤叶骁军《中国都城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
⑥叶骁军《中国都城历史图录》,兰州大学出版社。
⑦叶骁军《城市论》,《都城论》,甘肃文化出版社。
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手册2009》,中国地图出版社。
⑨柏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者简介:叶骁军,男,江苏南通籍,毕业于南京大学,苏州科技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历史地理学(古都学)与旅游学的教学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