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瀛环志略》的编纂成就
 

(张爱芳)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徐继畬花费五年时间撰成《瀛环志略》,成为继魏源《海国图志》之后第二部由中国人自己撰成的系统介绍外国史地的著作。《瀛环志略》始撰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正是《海国图志》五十卷成书的那年,撰成于二十八年(1848年),比《海国图志》六十卷本晚一年,但比百卷本又早四年。据此可知,《瀛环志略》较《海国图志》略晚。
    徐继畬(乾隆六十年——同治十年,1795——1873年),字松龛,山西五台人。道光六年(1826年)进士,授编修,迁御史。十六年(1836年)出任广西浔州知府,不久迁广西巡抚。二十三年(1843年)调福建,兼署闽浙总督。他是一位非常有心之人,他的朋友评价他说:“龛中丞综贯百家,淹通七略,智绝舆图之学,识精形势之言。”(1)所著除《瀛环志略》外,还有奏疏一卷,文集四卷,诗集二卷,《两汉志沿边十郡考略》一卷,《两汉幽并凉三州今地考略》一卷。后人合编为《松龛先生全集》。

一、荟萃采择  终成卷帙

    1843年,即徐继畬到福建那年,因公驻厦门,结识了一位能说福建话的多闻之士美国人雅裨里。徐继畬在道光二十四年著成的手稿本《瀛环考略》之《序略》中说:“道光癸卯(二十三年)冬,余以通商事久驻厦门,米利坚人雅裨理者,西土淹博之士,挟有海国册子,镂板极工,惜不能辨其文也。暇日引与晤谈,四海地形得其大致,就其图摹取二十余幅,缀之以说,说多得之雅裨理,参以……诸书,是曰《瀛环考略》,未得之详,故名之曰略也。”由此即可说明徐继畬此年已开始搜集西洋史地的资料,《瀛环考略》即为《瀛环志略》的雏形。《瀛环考略》未曾刊印,但其手稿本现仍存世,分为上下二卷。卷上介绍亚细亚和亚非利加,卷下介绍欧罗巴和亚墨利加。全书共收地球全图和世界各地区、各国的地图二十八幅,基本上包括了当时的整个世界。这些地图,就是从雅裨理的那本地图册上“摹取”的(2)。
    1844年徐氏再到厦门,又得到其下属、泉州府同知霍明高(蓉生)所购得的地图两册,分别为二尺、一尺大小,尤为详密。以后又从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关于西方资料,其《凡例》提到使用“泰西人杂书”,“有刻本有钞本,并月报、新闻纸之类约数十种”,又明末清初利玛窦、艾儒略、南怀仁等的译作如《万国图志》、《职方外纪》,他亦予以参考;至于国人著作,见于《瀛环考略·序》者有《海国闻见录》、《海岛逸见录》、《西域闻见录》、《海岛逸志》等。在此基础上,徐氏继续搜求中西杂述各种文献,“其书俚不文,淹雅者不能入目,余则荟萃采择,得片纸亦存录勿弃,每唔泰西人辄披册子考证之,于域外诸国志形时势稍稍得其涯略,乃依图立说,采诸书之可信者衍之为篇,久之积成卷帙,每得一书,或有新闻,辄窜改增补,稿凡数十易,自癸卯至今五阅寒暑,公事之余,惟以此为消遣,未尝一日辍也。”(3)经过五年的辛勤劳动,至1848年终于定稿。
    《瀛环志略》是一部系统介绍外国史地的重要著作,共十卷,卷一至卷三为世界舆图、中国舆图、亚洲各国,卷四至卷七为欧洲各国,卷八为非洲各国,卷九至卷十为美洲各国。共有地图四十多幅,依图立说,图后有详细的文字介绍。全书内容专讲域外,欧美各国尤为详尽。

二、以图为纲,熔铸成篇

    《瀛环志略》不同于一般的史地书。全书先叙地球概貌,后叙四大洲各国;以图为纲,先图后说。徐继畬在《凡例》中即指出:“此书以图为纲领,图从泰西人原本钩摹其原图。河道脉络,细如毛发,山岭城邑,大小毕备,既不能尽译其名,而汉字笔画繁多,亦非分寸之地。所能注写,故河道仅画其最著者,山岭仅画其大势,城邑仅标其国都,其余一概从略。”
    首先是地球全图,然后是各洲分图。具体在各洲分图中,也是先有此洲总图,然后是各分图。如于亚细亚洲,先有亚细亚洲总图,然后是东洋二国图、南洋滨海各国图、南洋各岛图、东南洋大洋海各岛图、五印度图、五印度旧图、印度以西回部四国图、西域各部图等共九幅图。由此可见其对地图之作用的重视,徐继畬曾说:“地理非图不明,图非履览不悉。大块有形,非可以意为伸缩也。”(4)全书以图为纲展开叙述。而且书中还有不少对地形之生动描述,显示出对地图的仔细观察。如他描绘地球的大陆:“大地之土,环北冰海而生,披离下垂如肺叶,凹凸参差,不一其形。”(5)描绘美洲的形状为:“北土形如飞鱼,南土如人股之著肥裤,中有细腰相连”(6)。描绘意大利为:“斜伸于地中海,似人股之著屐者。”(7)地图是一表达地理知识最直接的工具,准确的地图会给人以正确的地理观念。
    此书除以图为纲外,先图后说。如在首卷《地球》篇,他说道:“地球从东西直剖之,北极在上,南极在下。赤道横绕地球之中,日驭之一所正照也。”“地球从中间横剖之,北极南极在中。”他又告诉人们,西方人所说的五大洲确实存在:“大地之土,环北冰海,披离下垂如肺叶……泰西人分为四土,曰欧罗巴,曰亚细亚,曰阿非利加,此三土相连,在地球之东半。别一土曰亚墨利加,在地球之西半。”“四大土之外,岛屿甚多,最大者澳大利亚,余则亚细亚之南洋诸岛,亚墨利加之海湾群岛。”“四土之外皆海也……曰大洋海,曰大西洋海,曰印度海,曰北冰海,曰南冰海”。这是对地球之概括介绍,在当时则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科学知识。
    具体来讲,“说”包括了二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徐继畬所记载的各国的疆域形势、气候、物产、风土人情、历史沿革、典章制度、政治得失、兵力强弱、兼并征伐、海外扩展以及与中国的交往等等方面。在政治制度方面,徐继畬特别介绍了英、美、瑞士等国的选举制、议会制与立宪制,对于议会的组成、职权范围等,都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如法国设“宰相一人,别立五爵公所,又于绅士中择四百五十九人立公局。国有大政,如刑赏征伐之类,则公所筹议;事关税饷,则令公局筹办。相无权,宣传王命而已。”(8)对英国的政治制度,记述特别详细,并得出结论说,实行议会制,是欧洲各国的共同体制,“不独英吉利也”(9)。徐继畬特别赞扬美国的民主制度,说美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10)称瑞士为“西土之桃花源”,“国无苛政,风俗简朴纯良,数百年不见兵革”(11)。
    另一方面是指每洲前面的总叙,后面的分叙,以及文中以夹叙夹议方式表示自己的独特见解的按语。其目的均是要提醒人们吸取世界各国兴衰强弱的历史教训,以为清政府提供借鉴。而且正如《凡例》所言,对于“日本、越南、暹罗、缅甸诸国,历代史籍言之甚详,今止就其现在国势、土俗立传,而略附其沿革于后。至欧罗巴、阿非利加、亚墨利加诸国,从前不见史籍,今皆溯其立国之始以至今日。如巴比伦、犹太、罗马、厄日多、非尼西亚之类,皆别为一传,附于今本国之后,庶几界画分明,不涉牵混。”
    鸦片战争后,由于徐继畬办理通商事务之便,在与西方传教士、领事、医生、外商等接触中,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扩张政策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因而在《瀛环志略》一书中,“专详域外”(12)。首先是重点记述了欧洲国家,认为“其人性情精密,长于制器,长于用舟”。在卷四《欧罗巴总论》中,进而论述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大势:“其地自夏以前,土人游猎为生,食肉寝皮,如北方蒙古之俗。有夏中叶,希腊各国初被东方文化,耕田造器,百务乃兴。汉初,意大利之罗马国,创业垂统,疆土四辟,成泰西一统之势,汉史所谓大秦国也。前五代之末,罗马衰乱,欧罗巴遂散如战国。唐宋之间,西域回部方强,时侵扰欧罗巴,诸国苍黄自救,奔命不暇。先是火炮之法,创于中国,欧洲人不习也。元末,有日耳曼人苏尔的斯始仿为之,犹未得运用之法。明洪武年间,元附马帖木儿王撒马儿罕,威行西域,欧罗巴人有投部下为兵弁者,携火药炮位以归。诸国讲求练习,尽得其妙。又变通其法,创为鸟枪,用以攻敌,百战百胜。以巨舰涉海巡行,西辟亚墨利加全土,东得印度、南洋诸岛,声势遂纵横于四海。”这里大致勾勒了欧洲古代的希腊、罗马文明,讲到中国火药的西传,讲到近代欧洲各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尤其是对英、法、美等国家富强的原因作了较多的介绍,如他进一步指出:“欧罗巴诸国皆善权子母,以商贾为本计,关有税而田无赋,航海贸迁,不辞险远,四海之内,遍设埔头,固由其善于操舟,亦因国计全在于此,不得不尽心力而为之也。”(13)又指出“欧罗巴诸国,皆航海立埔头,远者或数万里。非好勤远略也,彼以商机为本计,得一埔头,则擅其利而归于我”(14)。“盖四海之内,其帆樯无所不到,凡有土有人之处,无不睥睨相度,思脧削其精华”(15)。在这里他说明欧洲人致富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重视商业,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其次,徐继畬对非洲、美洲,特别是印度和东南亚各地是如何沦亡为殖民地的原因作了特别详细的记载。如书中对印度沦亡的经过,在卷三《五印度》中和卷七《英吉利》中均有详细的说明。他说:“欧罗巴之居印度,始于明前中叶,倡之者葡萄牙,继之者荷兰、佛朗西、英吉利,皆以重赀购其海滨片土,营立埔头。蛮人愦愦,不察萌芽。英吉利渐于各海口建立炮台,调设戍兵,养锐蓄谋,待时而动。迨孟加拉一发难端,遂以全力进攻,诸蛮部连鸡栖桀,等于拉朽折枯,于是五印度诸部,夷灭者十之八九,哀哉!”(16)“昔之南洋,为侏离之窟宅;今之南洋,乃欧罗巴之逆旅,履霜冰至,岂伊朝夕?事势之积渐,盖三百年于兹矣。”(17)这里无异是提醒国人:必须以印度、南洋沦亡的事实,作为我国的前车之鉴。“泰西据南洋诸岛,……中土之多事,亦遂萌芽于此。”(18)中国“求隔绝而不能”(19),惊呼这是“古今一大变局”(20),“天下从此多事矣”!(21)
    对于徐继畬这种兴衰强弱的记载,书中随处可见,不必一一列举。后来,阎锡山在为徐继畬全集出版作叙时,同样说道了这一点:“前清道咸之际,海氛初煽,英人百计狡尝,当事者率狃于侈大,不能究厥底蕴;或失则激,往往有之。先生莅闽久,务得其强弱胜负之所以然,而不为旦夕功,曲意咨访,随事防维,大要不轻衅端,示之无间可入以服其心,而屈其计,而深识远虑,常烛照数计于数十年之间,数十年之后覆成局而案之,有历历不爽者焉。”(22)

三、《瀛环志略》的流传与影响

    《瀛环志略》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秋开始在福州刊刻的。书成后,尽管其好友为此书作序捧场,但该书并未获得普遍赞誉,主要是书中对外部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叙述和评论引起了士大夫的不满。还在该书刻印的时候,张穆就曾致书徐氏婉言告诫云:“春秋之例,最严内外之词。执事以控驭华夷大臣而谈海外异闻,不妨以彼国信史,始作共和存疑之论。进退抑扬之际,尤宜慎权语助,以示区别。”(23)
    还有一些更为尖锐的批评。李慈铭认为:“其轻信夷书,动辄铺张扬厉”。“于华盛顿赞其以三尺剑取国而不私有,直为环宇第一流人。于英吉利尤称其雄富强大,谓其版宇直接前后藏。似一意为泰国西声势者,轻重失伦,尤伤国体。况以封疆重臣,著书宣示,为外域观,何不检至是也!”(24)曾国藩的见解是“徐松龛中丞著书,颇张大英夷”(25)。可见,认为《瀛环志略》对西方列强的叙述夸大其辞,是当时一种比较普遍的算法。同时,由于徐氏本人因“神光寺事件”受到福建士绅和京中官员的指责,这部相当有价值的著作在当时流传和影响的范围十分有限。
    但该书在日本受到了欢迎。日本文久元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刊刻了《瀛环志略》,以后又翻印了几次。该刻本即“对嵋阁本”,由井上春洋点校,其印刷和装帧质量超过同时期的中国版本。日本当代史家评论《瀛环志略》的影响时指出“如果说,幕府末期的日本地理学,特别是有关东洋的知识,是出于《瀛环志略》之赐,那也并非过甚其词。”(26)
    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瀛环志略》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人们了解世界概况的必读书,有力地推动了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历史潮流。早期维新派王韬曾有过精辟论述,他在《瀛环志略跋》中说道:“中丞之作是书,殆有深思远虑也乎?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晏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缝苟且于目前;有告之者,则斥为妄。而沿海缰圉,晏然无所设备,所谓诹远情、师长技者,茫无所知也,况询以海外舆图乎?中丞官闽峤,膺方面之寄,蒿目进艰,无所措手,即欲有所展布,以上答主知而下抚时局;而拘文牵义者动以成法为不可谕,旧章为不可改,稍有更张,辄多掣肘。中丞内感于时变,外切于边防,陷愤抑郁而为是书,故言之不觉深切著明也。呜呼!古人著述,大抵皆为忧患而作,顾使中丞不得行之于事,而徒见之于言为足惜已。”(27)康有为决心研讨西学,也与《瀛环志略》有关。光绪五年(1879年)他“复读《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础”(28)。梁启超则直接从《瀛环志略》受到新的世界观念的启蒙。光绪十六年(1890年)他入京会试途中,在上海“购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29)。他也把该书看作西学书籍,在《读书每月课程》中把之列为“西学书”一栏的第二本必读书,仅次于《万国史记》。与此同时,有不少人从事着续补、增益工作。继咸丰年间何秋涛作《瀛环志略辨正》,对该书俄罗斯的记述错讹进行订正外,光绪年间又有丁日昌、薛福成二人分别辑续工作。这些均说明随着时代的前进,《瀛环志略》更增加它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刘韵珂:《瀛环志略·序》,上海书局1902年版。

(2)参潘振平:《〈瀛环志略〉研究》之说,见《徐继畬与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6页。

(3)徐继畬:《瀛环志略·自序》。

(4)《瀛环志略·凡例》。

(5)《瀛环志略》卷一《地球》。

(6)《瀛环志略》卷九《亚墨利加》。

(7)《瀛环志略》卷六《意太利亚列国》。

(8)《瀛环志略》卷七《佛郎西国》。

(9)《瀛环志略》卷七《英吉利国》。

(10)《瀛环志略》卷九《亚墨利加》。

(11)《瀛环志略》卷五《瑞士国》。

(12)《瀛环志略·凡例》。

(13)《瀛环志略》卷四《欧罗巴》。

(14)《瀛环志略》卷六《荷兰国》。

(15)《瀛环志略》卷七《英吉利国》。

(16)《瀛环志略》卷三《五印度》。

(17)《瀛环志略》卷二《南洋各岛》。

(18)《瀛环志略》卷七《英吉利国》。

(19)《瀛环志略》卷二《南洋各岛》。

(20)《瀛环志略·凡例》。

(21)《瀛环考略》下卷。

(22)阎锡山:《〈松龛先生全集〉叙》,民国四年版。

(23)张 穆:《复徐松龛中丞书》,《? 斋文集》卷三。

(24)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咸丰丙辰一月二十八日。引自《越缦堂读书记》,第480——481页。

(25)曾国藩:《致左季高》,《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六。

(26)大谷敏夫:《〈海国图志〉与〈瀛环志略〉——中国近代的始刊启蒙地理书》,原载日本《鹿儿史学》第27期,中文摘译载《求索》1985年第5期。

(27)王 韬:《瀛环志略跋》,《弢园文录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第274页。

(28)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见《中国近代资料丛刊·戊戍变法》第四册,第115页。

(29)梁启超:《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

 

 

 

 

 
 
     
 
版权所有 © 2009 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
地址:大同市新建南路5号
网址:http://www.dtgcb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