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目前全国范围内关于胡俑的研究概况以及洛阳的研究状况
???????????? 关于胡俑的研究在全国来说主要是西安和洛阳,西安方面有向达先生的论著《唐代的长安与西域文明》,还有近年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任江的《初论西安唐墓出土的粟特人胡俑》文章,就西安的一些材料进行了一些研究,此外,四川大学霍魏教授的《唐代的胡人俑与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是根据深圳博物馆的一些馆藏陶俑来进行研究,葛承雍教授的《唐代胡人袒腹俑》则是对胡俑的专题研究。孙机先生在《中国文物报》上写的《唐代的胡人》,对胡俑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葛承雍教授前不久的一篇《丝路古道与唐代胡俑》也对唐代胡俑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洛阳目前来说这方面的研究还有些欠缺,有洛阳师范学院毛阳光的《隋唐时代洛阳的粟特人》对隋唐时期的粟特人进行了一些较全面的研究,但它的主要材料仅取自这一时期的墓志,若能结合一些出土的实物资料,将会更加有意义。有鉴于此,本文意欲结合洛阳的一些考古发现对洛阳出土唐代胡俑进行一些初步探讨,以期为洛阳丝绸之路的研究以及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一些有益的资料。
二 洛阳唐墓出土胡俑的概况及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1、洛阳唐墓出土胡俑概况
根据目前已发表的墓葬资料,约有几十座墓出土有胡俑,从出土材料看出,这些墓葬集中在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南部、北部及周边的县市如偃师市、孟津县等,墓型中等,时代多为中唐至盛唐期。
2、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关于胡俑的名称,历来所指不尽相同,孙机先生最近的一篇文章里谈到胡俑大抵指粟特人,还有昆仑人,其它的仍难准确判断。本文的胡俑泛指除汉族以外的一切少数民族。本文意欲在对这些考古材料进行考古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墓志、文献的记载,对这些胡俑所反映出的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为唐代胡俑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
三 洛阳唐墓出土胡俑的类型学分析
???????????? 根据洛阳唐墓出土陶俑的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型 具有凸目大鼻的显著特点,面部圆满,无胡须,不戴帽,发中分平梳至两侧绾髻。身着翻领窄袖长袍,腰束带,足穿长筒尖头靴,双手半握做牵缰状。如1991年9月洛阳孟津西山头唐墓M69出土彩绘侧髻牵驼男胡俑(见下图左一)及博物馆征集的黄釉绿领男胡俑(下图左二、三)和1985年洛阳偃师首阳山出土的彩绘盘发男胡俑(下图右一)。
?? ? ?? ?
A型胡俑
???? B型 无胡须,头戴折沿高帽,身着翻领长袍,腰束带,足穿靴,双手作牵缰状。依其衣着可分为三式。
Ⅰ式头戴尖顶帽,如下图
? ? ? ?
B型Ⅰ式三彩胡俑
???? Ⅱ式头戴平顶翻沿高帽,如1985年洛阳偃师首阳山出土彩绘牵马男胡俑(下左图)。1991年洛阳偃师北窑出土初唐时期彩绘毡帽男胡俑(下图左二),2001年洛阳偃师前杜楼出土初唐时期彩绘男胡俑(下图左三)、1988年洛阳偃师城关镇出土初唐时期彩绘胡帽男俑(下图左四)。
? ? ?
B型Ⅱ式胡俑
???? Ⅲ式头戴圆帽,如1984年至1985年河南偃师李嗣本墓出土牛车御夫俑1件,为胡人形象,头戴圆帽,深目高鼻,身着大翻领窄袖长衣,腰系带,足蹬高靴,左手握拳上举,右手前置做执鞭牵缰状(见下图)。

B型Ⅲ式胡俑
C型为深鼻高目,络腮胡须。依据其衣着又可分为二式。
Ⅰ式头戴幞头,深目高鼻,满脸胡须。上身着翻领窄袖衣,腰系带,下身着裤靴。如1989年春偃师山乡石家村唐墓(M4)出土2件骑马俑,头戴幞头端骑马上,双手做牵缰绳状(下左一图)。又如1984年至1985年河南偃师李嗣本墓出土牵马俑4件头戴幞头,络腮胡须,身穿大翻领窄袖长衣,腰系带,带上系皮囊、酒壶等物,足穿靴(下左二图)。1991年9月洛阳孟津西山头唐墓M69出土牵马俑和牵驼俑各二件,其中牵马俑深目高鼻,络腮胡须,头戴黑幞头,身穿单翻领长袍,腰束带,足穿长筒尖头靴,两手半握于前,做牵缰绳状(下左三图)。1972年涧西矿山厂唐墓M6出土牵马俑,头戴幞头,身穿黄色圆领窄袖长衣,腰束带,脚穿毡靴(下左四图)。
?? ??? ??? ?
C型Ⅰ式胡俑
Ⅱ式头戴平顶翻沿高帽,身着翻领长袍或圆领长袍。如偃师市出土彩绘陶俑(下左一图)。1988年4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偃师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发掘的唐柳凯墓中出土的2件胡人俑,头戴黑色前后折沿帽,墨描眉眼,口涂朱,络腮胡须,上穿红色圆领右衽窄袖袍,腰束黑带,下着白裤,足穿靴。右臂下垂向内弯曲,手提一细颈白瓶,双腿并拢站立(下左二图)。2000年洛阳东北郊出土红色彩绘执壶男胡俑(下右图一)。
? ? ?? ?
C型Ⅱ式胡俑 C型Ⅲ式胡俑
C型Ⅲ式络腮胡子,头戴尖顶帽肩负背囊,左手提一带把壶(见上左四图)。
C型Ⅳ式胡俑络腮胡子,头戴平顶翻沿风帽,怀抱布袋(见下图)。
?
C型Ⅳ式胡俑
D型络腮胡须,胡须紧贴脸颊,卷发,头戴卷沿圆帽。此外,1952年,洛阳曾出土一件唐代胡人袒腹俑。胡人头盘红巾,浓眉高鼻,络腮胡子,身着绿色束腰长袍,足蹬黑色长筒靴。标本为洛阳博物馆征集的一件胡俑,身着翻领窄袖长袍,敞胸(见下图左一)。以及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的一件三彩男胡俑(下图左二)。
?? ? ?
D型胡俑 E型胡俑 F型胡俑
E型为紧贴头皮的卷发,身着圆领窄袖长袍,面相圆满,如2003年洛阳关林出土彩绘胡俑(上图左三)。
F型,为胡人侏儒俑形象。形体矮胖,卷发,络腮胡子,面部黝黑,身着长袍,袒胸露腹,双手背于身后。如1986年洛阳孟津出土彩绘侏儒男胡俑(上图左四)。
G型,为汉人形象,身着胡服。
四、洛阳唐墓出土胡俑的民族分析
从发掘材料看,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身着胡服,面相为胡人,只是衣着、帽子等有所不同,主要是A型、B型、D型和E型。
C型、D型和F型与上述两型明显的区别在于这类胡俑除了高鼻深目的特点外,还有一显著特点是络腮胡须尤其发达,这类胡俑手中提有一细颈带把壶。有学者认为这应是公元8至9世纪波斯金属制水器的形制,据此推断这应该是波斯人的形象,此说虽不一定十分准确,但还是有一定根据的。墓葬中的陶俑的制作应该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这些陶俑的特点也应该反映了这一类的显著特点,制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些主要的特点才能生动地反映出他们之间的区别。
同样具有凸目大鼻的面部特征,只是服饰上稍有不同,其服饰的基本特征都是头戴折沿或平沿风帽,身着窄袖紧身长袍,领呈三角形大、小翻领,腰束带,足穿靴,据许多专家学者的考证,这应是粟特人的形象。
粟特,中世纪中亚讲伊兰语的粟特人居住地区的名称。又作窣利(sūlīk),古代波斯称之为Suguda。主要位于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唐代文献作那密水)流域。史书上有康、安、石、米、史、何、曹七国的名称。据说,这些城邦居民始居祁连山北昭武城,被匈奴击破,西逾葱岭,到达粟特地区,枝庶皆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史称“昭武九姓”。中世纪粟特人的特点是擅长经商,他们长期操纵着丝绸之路上的国际转贩贸易,这使他们在四周邻国的政治生活、东西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史载康国粟特“善商贾,好利,丈夫年二十去旁国,利所在无不至”。7世纪中叶至8世纪中叶,晤武九姓国作为唐朝的羁縻州府,隶属安西都护,从而受到唐中原地区的某些影响。从8世纪初起,大食势力越过阿姆河北上,粟特地区逐渐为大食所控制。
粟特人属剪发型民族。《魏书·西域传》记“康国丈夫剪发”,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亦云“此中胡国并剪发”。按波斯发型为剪发齐项,粟特人大约也是如此。粟特人一般穿白衣,慧琳《一切经音义》卷21记曰:“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玄奘亦曰“吉乃素服,凶则皂衣。”黑色乃丧服的颜色,忌服用。由于粟特人重商逐利,不存在服色等级的差别,其余花色亦各凭所好,所谓“素衣”,未必是全白,而是多夹用绿花,一般戴尖顶虚帽,有的帽子还有前檐,曰卷檐虚帽,便于遮阳远视,宜于长途旅行。其服装以窄袖紧身为特征,讲究突出身体线条,玄奘记其人“裳眼褊急”,刘正言诗云“胡衫双袖小”,就是这一特征的显现。粟特人的腰带特别讲究,有所谓万钉宝钿金带,即在革带上装饰以各种珠宝,上佩刀剑,品治肯特壁画对此有生动描绘,下穿长筒革靴,便于跋涉风沙,舞伎则穿锦软靴,刘正言诗云“弄脚缤纷锦靴软”。
此外,胡俑的服饰很可能已经是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西域少数民族相互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共同的服饰,他们在服饰上的区别也有可能代表了其中很可能还有其它民族,但是,仅从墓葬材料看还难以从中区分出来。
第二、昆仑俑
E型胡俑的典型特征是面貌上具有紧贴头皮的卷发,这应该是唐人代文献中所谓的“昆仑”的形象。在唐代各类史书和笔记小说中,“昆仑”二字甚至作为形容词用来描述脸面乌黑的中国人。
对于黑人形象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指的是南海一带的南海昆仑,《旧唐书·林邑国传》中说“自林邑以南,皆拳发黑身,通号昆仑。”唐人张籍《昆仑儿》一诗中说:“昆仑家住海中洲,蛮客将来汉地游。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洲。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棉裘。”生动地描述了所谓昆仑的形象。另外,学术界也有推测为来自中亚或非洲一些地区的黑人,即唐代文献中所谓“僧祗女”或“僧祗僮”的,还有用于狮舞的“昆仑象”。《新唐书·西域列传》中说:“自拂林西南度碛二千里,有国曰磨邻”,其人黑而性悍“。这个摩邻国就是《郑和航海图》上的麻林地,即现在的肯尼亚马林迪。但从洛阳唐墓出土的昆仑形象来看,未做过多修饰,只有表面一层粉彩,衣饰也接近常服,应是广泛意义上的南海昆仑。他们多居于南部沿海一带,随着海外贸易来到中原一带,充当家奴一类。20世纪四十年代西安地区出土的唐代黑人俑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后唐代黑人俑被不断发现。为了查明唐代黑人来源问题,葛承雍教授遍查了各种史料,并在唐代黑人俑最多的西安几个历史博物馆和文物库房进行了仔细的辨认,与同行讨论磋商后,提出唐代黑人来源不是非洲而是东南亚和南亚的新解释。?
葛承雍仔细分析了非洲黑人和南海黑人的区别,尽管他们都体黑卷发,但两者在外形上有差异。被称为“昆仑奴”的南海黑人不是非洲的尼格罗人种,而应该是尼格里托人,又叫矮黑人,一直到现在这些类似非洲黑人的部落和种族仍散居在马来半岛以南的诸海岛上。当时黑人为什么会来到中国呢?葛承雍教授说,一种是作为年贡送往京城长安,一种是作为土著“蛮鬼”被掠卖到沿海或内地,还有一种是跟随东南亚或南亚使节入华被遗留者。
从服饰上来看,后来出土的黑人俑也大都是上身赤裸斜披帛带,横幅绕腰或穿着短裤。这与唐代高僧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记载的昆仑人形象“赤脚敢曼”非常符合,“敢曼”是梵语,指下身所穿的贴衣,这都是南海黑人极为明显的特点,与古代非洲黑人服饰完全无关。葛承雍说,此前许多权威学者大都认为唐代黑人是从非洲来的。
第三、面相明显为胡人,但服饰上却有明显的汉人特点,如戴汉人的幞头。
主要是B型。幞头是我国独有的民族头饰,被认为是我国中古时期男装之独特标志。洛阳唐墓出土的胡俑既有无脚幞头,唐朝政府设置了鸿胪寺、典客署、礼宾院等专门机构,负责接待和管理各国使节、留学生和僧侣等,为他们提供食宿、医疗、翻译等,有时还提供免费优待,尽量给予帮助。胡人在当地娶妻生子升官经商,和当地人没什么区别。正如葛承雍教授指出的那样,由于胡汉融合,寄居在中原地区的胡人与当地人通婚而形成的二代、三代胡,在相貌上保留有胡人的特征,但已经部分或完全汉化。
第四、面相为汉人,却穿胡服,如G型。这类形象在唐墓出土的胡俑中有很多,充分反映出了胡汉之间的相互影响。
五、洛阳唐墓出土胡俑的形象分析
从这些胡俑的姿态看,大致为二种。
第一种是牵马及牵驼俑,如A型、B型、C型Ⅰ式胡俑,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双手握拳平举于胸或腰际,或手提胡瓶或腰系数胡瓶,一副千里跋涉的模样,如C型Ⅱ式、Ⅲ式、Ⅳ式胡俑,依照过去一些学者的看法,这些应是胡商俑的形象。但是,孙机先生新近指出不应脱离墓葬本身来分析,而不应过度引申。其实胡俑中大量地出现这类牵马、牵驼的形象跟粟特人自身有关,粟特人自幼懂得畜牧,又善于经商,所以他们的形象总是跟牵马驮驼有关。
第二种是百戏乐舞俑,如D型和F型。对此类形象,葛承雍先生考证,这应是表演幻术的西域艺人。历年考古发现的唐代胡人袒腹俑,形象粗犷怪异,姿态独特,其艺术造型一直迷惑不解。葛承雍先生首次指出胡人袒腹俑不是牵马俑或牵驼俑,而是故意挺肚袒腹露胸表演幻术的外来艺人,也是西域胡人标识性的“胡俗”文化符号。胡人袒腹俑与舞蹈奏乐俑、狞猎骑射俑摆放在一起,证明其具有特殊技艺,他们均穿袍服,手势造型独特,实际是幻术中的手彩戏法,眼神、表情配合着千奇百怪的魔术,并且都应是不受场所限制的即席献艺,有着大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特征。
六、相关问题
(1)其胡俑的民族与西安相近,以粟特人为主。还有一些昆仑俑的形象。而且出土的数量众多,反映出洛阳当时商业贸易等方面的发达程度不亚于西安。
(2)胡俑的种类上较西安少。如西安永泰公主墓出土胡俑还出现有射猎等是洛阳地区所不见的,这或许与西安地区出土墓葬较洛阳地区的规格高有关,初唐、盛唐时西域多次入贡犬豹,而骑马射猎是当时皇室、贵族阶层流行风尚。
(3)洛阳唐墓出土的胡俑数量较多,而且有时在同一个墓中二者同时出现汉服胡俑及汉俑胡服状况,充分说明胡汉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七、结语
洛阳唐墓中出土的胡俑及着汉服胡俑,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充分说明了洛阳是当时除长安外相当重要的城市之一,为洛阳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增添了有力的实物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