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与文化认同及融合
 


(于风军)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文化中要素与事物存在与价值及合理性的肯定。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基础。文化认同的条件是文化的接触交流,而其结果往往是文化的融合。
    古都,即历史上的都城。史念海先生说“无论什么时期,都城都是首善之区。其中的文化最为重要。这是全国文化在都城中的显现,因而丰富多彩。举风各地的风俗习尚、族类居住,儒家经典、鞍马骑射、音乐舞蹈、宫殿建筑、皆有涉及”(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中华书局1998,第326页)。了解和研究古都文化有助于我们对历史文化的研究。
    “古都文化是历史上一个个王朝或一个时代文化之缩影。如安阳是殷商文化,西安是秦汉唐等王朝文化,开封是北宋王朝文化,杭州是南宋王朝文化,北就是辽金元明清等王朝文化荟萃之地,因而这些古都地区之文化当然是建都之王朝,甚至是一个时代文化之缩影。”(朱士光《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6页)古都文化是历史上以至当今特定区域的代表性文化。因而古都也就成了物定区域文化的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古都的文化认同研究,就是对中国历史文化认同研究。古都是中外文化的认同与融合的的首要之地。古都对于历史文化的认同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古都对于历史文化的认同有着重要的作用原因。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尤为重要,。一是都城在交通上的中心性地位,二是得益于统治集团利用国家政权的影响。都城在交通上的中心性地位为文化认同创造了前提。
    正如史念海先生所言“都城为一代的中枢所在,五方杂处,从这里可以了解到全国的情况。”。古都对是国内各地方文化江聚与认同的最突出的地方。“本来选择都城所在,交通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由都城向外辐射,通往各处,也是这些王朝或政权所致力的要务”(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中华书局1998,第247页)。这样,就使得作为全国的交通枢纽得都城,交通十分便利。古都为当代全国文化的汇集的中心,为文化认同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统治集团利用国家政权对于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秦统一后,都咸阳。车同轨,书同文等政策的实施而成为了秦代民族文化融与发展的发动机,对后世的民族文化认同与奠定了基础。东方策士群集于秦庭为各学术的认同与融合奠定了基础。
    汉都长安,高祖刘邦本籍丰沛,对戚夫人说“为我楚 舞,吾为若楚歌”(汉书卷四十《张良传》武帝爱好楚辞,臣下多效仿之,楚文化在长安很是突出。后来儒家经典皆立于学官,长安太学成为儒学交流发展与传播中心。汉武帝时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方音乐机构--乐府,由著名作曲家李延年负责。他结合由张骞出使西域带回长安的胡乐谱写了28支名曲,现存下来的有《黄鹤行》等10支。当时使用的乐器有传统的打击乐器、管弦乐器和西域传来的箜篌、羌笛等乐器。随着西域音乐大量传入长安,伴之而来的是西域舞蹈在长安的流行,并开始与原来的宫廷舞蹈糅合在一起。
    北周武帝宇文邕于天和三年(568年)娶了突厥木杆可汗的女儿阿史那氏为皇后,带来了康国、龟兹等地乐舞,轰动长安。
    唐玄宗酷爱间乐,隋唐的宫廷燕乐一般设有「九部乐」及「十部乐」,吸收了外国音乐及少数民族的音乐;各部音乐包括汉族(清商乐)、边疆少数民族(西凉、高昌、龟兹、疏乐),外国(安国乐、天竺乐、扶南乐等)。
    二、古都文化认同的空间特征 
    古都文化来广泛,文化认同在空间上可分为两个层面。
    古都文化认同,即体现在国内各民族各地哉的文化的认同上,如秦在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的过程中,每灭一个国家便按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原上建造一个,吸收山东诸国的辉煌建筑艺术形成了仿六国的宫殿。汉代长安也出现的秦文化与楚从文化、齐鲁文化的认同与融合。
    古都文化认同,也体现在与域外文化的认同上。如对佛教与景教的认同与融合。由于统治都的推行,北魏时的平城、洛阳,南朝的健康及隋唐的长安洛阳,几成佛国佛寺遍地,佛窟处处。

 

(于风军,西安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 2009 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
地址:大同市新建南路5号
网址:http://www.dtgcb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