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中国古代都城的文化表达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张锦华)

 

摘要  中国古代都城众多,有着传统的都城模式、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特色,在都城选址、规划布局、建筑形制等不同方面,始终贯穿着封建帝王的统治思想,表现出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制度,体现着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思想。本文通过对五个方面的探讨,感受其表达的无声语言,进而揭示其所表达的文化信息,传承中国文化。
关键词  古代都城、布局、思想
    中国古代都城是历史上古代王朝的统治中心,也是军事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这是一个王朝历史的缩影,是传递人类历史文明最重要的载体。在古代,任何一个新王朝的建立,都首先要摧毁前朝的都城,建立自己王朝的新都城,这是新王朝——“江山”建立的标志。
    由于都城是封建统治者权力的象征、是政权的标志,因此古代统治者通过古代都城的建筑、通过布局、通过色彩,通过这些无声的语言来表达其封建统治思想。
    早在夏王朝时,中国就建立了第一个古代都城,如今在河南郑州偃师市二里头村已发现其遗址。特别是从偃师商都遗址的发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都城的形成与布局状况,为以后历代都城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一、法天象地、相土尝水,都城选址顺天应地
    中国古代对都城的选址十分慎重,特别是封建统治者尤为重视,不仅要“相其阴阳”,而且要“观其泉流”,融天人关系、封建礼仪于其中,充满着对个人命运与政权未来的希冀。
    首先,都城要选择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
    《管子》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一书记:“昔者,桓公问管仲曰:‘寡人请问度地形而为国者,其何如而可?’管仲对曰:‘吾夷之所闻,能为霸主者,盖圣人也。故圣人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之肥饶者。向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泻,因大川而注焉。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善其人,以育大畜。天下之人,皆归其德而惠其义。’……此所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内为之城,城外为之廓,廓外为之阆。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
    都城要建在平坦而肥沃的土地之上,要有可以保证人们生活的饮用水源和可以耕种的农用地,来解决衣食住的问题。四周要有可以防御敌人偷袭的山脉,里面筑城外建廓城,廓外再挖城壕,来保卫都城的安全。在低洼处筑堤防,在地势高处挖沟渠,这样的都城谓之金城例如,“六朝古都”南京城,就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并有滚滚长江来作天险,既可以保护自己,又可以防御敌人入侵,具有可守的天然屏障。又有稳定的水源和可耕地,因此成为历史的“王城”。
    其次,都城的选址要符合阴阳五行学说,符合中国传统的风水思想。公元前514年,吴国的阖闾接受伍子胥的建议:“凡欲安军治民,兴霸称王,从近致远者,必先立城廓,设守备,实仓库。”由此可见,都城的营建是多么的重要。为此,伍子胥受命选择城址,伍子胥“相土尝水、法天象地”而建造阖闾城,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城。
    所谓“相土尝水”是指对在选择城址的时候,要重视其所在地的土壤和水源,土壤需要肥沃而广大,水源需要丰富而清洁。所谓“法天象地”是指都城所处的地理位置,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顺天应地,天人合一,符合“阴阳调和、四序顺理”的天象,选择“水龙”与“土龙”相汇的风水宝地进行都城的营建。中国历朝历代建立都城无不考虑“江”和“山”这两条“水龙”和“土龙”的风水格局。
    有学者统计,中国古代都城从夏代开始,大约有217座,其中著名的六大古都是“法天象地”的典范。
    二、方正严整、棋盘格局,都城建设等级体现
    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帝王进行城建规划的指导思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按照这个思想,都城要建成方形的。城墙周长9里,东西南北各边各有3座城门。城内有3条南北向和东西向的街道相互交叉,每条街道又由3条并行的道路组成,即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道路各有9条。主要街道可以并行9辆马车,按每车轨8尺计算,道路宽72尺。
    如此一张棋盘样的规则古都布局图,正是中国古都王权礼制标准模式,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如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就是如此布局。
    封建时代要凸显封建政权的统治、突出体现封建帝王之尊,不仅要有国家机器的严厉措施,更要制定严格的等级制度,树立牢固的君臣之礼,因此就要从体制上强迫臣民,从礼制上压迫臣民,从思想上约束臣民,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为此制定出许多详细而严格的规章制度。在布局上,采用方方正正、规矩严整的都城,表现出封建皇权至上、封建等级森严,从而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君为臣纲”。
    三、前朝后市、左祖右社,都城布局中轴对称
    古往今来,历代统治者建立国都都十分重视选择确立中轴线。《周礼》曰:“惟王建国,辨方正位,国体经纬,设官分职,为民立极。”明确地说都城的方位必须清晰正位,即中轴线要正,也就是都城的中轴线应与所在地的子午线相平行。
    古都洛阳素有“天下之中”、“九州腹地”之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或做为陪都。洛阳四周有九条山脉朝拱、九道河流环绕,在伊洛盆地东西横列。从考古发掘中可知,洛阳周王城中轴线,南对伊川境内九皋山仙角峰,北照黄河北岸太行山脉最向南的突出部位,南北中轴线长达200余千米,并且与同经度子午线相重合。
    古代都城在整体布局上依南北向沿中轴线依次展开,左右对称,呈棋盘状分布,而连接和划分这些建筑物的则是街道。街道是一个城市的经络,将各个零散的建筑群串连起来,组成一个规划严整的城区。中间是宫城,两边是居民区,这充分体现了以帝王为中心、万民归顺、“唯我独尊”的帝王思想。
    在古代都城的布局中,中轴线的前部(即南部)为宫廷,“前朝以取义”,借以突出帝王之尊和标榜其代表着正义;中轴线的后方(即北部)为集市贸易区,“后市以取利”,表示商业兴旺百姓安康。
    在宫廷的东侧建祖庙,以祭祀皇帝的列祖列宗。中国人古老的传统美德是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祖先生我养我,是子孙生命的原型,祖先死后,他的灵魂又荫我庇我,是子嗣发达的一种精神力量,无可替代、无与伦比,所以祖先在上,祖庙置于左侧,成为中国传统忠孝思想的楷模。
    在宫廷的西侧建社稷坛,以祭祀社神(土地神)和稷神(五谷神)。社稷坛面覆五色土,即红土、黄土、青土、白土、黑土,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广阔的国家疆域,表明虽然国土辽阔,也尽在帝王的掌握之中,国家的政权十分稳固,因此有“国在坛在、坛毁国亡”之说。但是“民以食为天”,是大地给了人们生存的空间,是大自然给了人们生命延续的可能,肥沃的土壤收获着五谷杂粮。封建统治者为了江山稳固、子嗣发达、百姓拥戴,也常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充分反映了中国“以农为本”的传统治国思想。
    四、坐北朝南、三重城墙,都城体现称王思想
    古代中国人住房讲究的是坐北朝南,因为我们位居北半球,坐北朝南的正方位,可以接受到最充足的阳光。另外,从中国传统的思想意识来看,面南称王、面北称臣,所以,对于普通老百姓,就取了个坐北朝南是正房,可以阳光明媚,而对于皇家,则有深重的称王思想。
    古代都城均为三重城墙,即宫城、内城和外城。宫城(皇宫),是皇帝理政和生活的场所,集中布局在都城的中部偏北,为的是突出皇帝“面南背北,向南称王”的称王思想。
    在都城中,前殿是封建统治最高的权力之所在,封建帝王面南背北坐在高高的金銮宝座上,前殿必须要建在方方正正的宫城中心,庄严雄伟高大突出,宝座也要正好建在整个宫城的正中心,这就叫“择中而立”。选择正中心,表示以前殿、帝王为中心。既要东西集中,还要南北集中。比如故宫太和殿位于整个北京城、整个故宫的中心,并且在太和殿前只设门不设殿,不管是天安门、午门、太和门,前面只有门而不再有任何大殿,大殿在宽阔的殿前广场上矗立,金銮宝座上的帝王高高在上,面对着宽畅奢华的大殿、面北而立的群臣发号施令,这种“居前”、“居高”、“居中”的皇权理念,真是“天下之大、唯我独尊、帝王之威”的鲜明标志。
    内城(皇城),是政权机构和官吏住宅区,在宫城以南,因为身份为臣子,又是政权统治不可缺少的统治工具,所以既要守在皇帝身边,又不能跨越等级,危及君臣之礼。外城(廓),建在皇城以南,是平民百姓的居住区,百姓是封建统治者生活的保障,如果没有百姓的种田种地、上交税赋,封建君臣由难以生存下去,这就是“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因此城墙是保护国君的,而城廓则是用来看管百姓的。三重城墙,层层包围,城外一般还有护城河,用以保护住在宫城中的帝王家,处处体现着帝王之权、君臣之礼、臣民之别。
    五、天地日月、分列四方,都城表达天人愿望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认为,天地是农业生产收获的主宰,日月更替、四季变换、风雨雷电,这些让人迷惑不解、发生在生活中的现象,古代的人是搞不懂的,因而古人想象出自然界的日月星晨、风雨雷电、山河花树都各有其神,主宰着其发生与变化。所有这些解释不了的现象都是上天安排的,是人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因此从帝王到百姓都要按照上天的意志行事。这样的自然崇拜,后来又被封建帝王所利用,又据此从思想上来愚昧百姓,进而成为统治百姓的手段,以此达到其坐稳江山的目的。随之出现了众多的礼制建筑,其中皇家专门用来祭祀天地日月的坛庙建筑也出现在京城,各有特色。
    封建帝王在登基之初,必须郊祭天地,以表示其“受命于天、承天之意”来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建皇城南郊的天坛,祭祀天帝神,用来祈求自然气候正常、少有灾害。建在皇城北郊的地坛,祭祀后土神,用来祈求大地富足、农业丰收。建在皇城东郊的日坛,祭祀太阳神,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万物生长靠太阳,用来祈求阳光灿烂、万物茁壮。建在皇城西郊的月坛,祭祀月亮之神,因为月挂西方、月亮是夜明之神,用来祈求世界安宁、梦想实现。
    帝王郊祭天地是中国历史上每个王朝的重要政治活动,一方面表明天地日月的崇高与神圣,另一方面表明人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人类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大自然,表达了历史上人类很早就已开始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都城以其严谨的规划布局、丰厚的历史内涵、浓重的文化色彩、集珍荟萃的风水宝地,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表达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传承着中国文化,吸引着世界的眼光。

参考文献 
【1】于希贤.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文化透视[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03期.
【2】李瑞.中国古代都城空间形态要素分析[J].南都学坛.2004年第4期
【3】李自智.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中轴线问题[J].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4期
【4】王明德.中国古代都城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J].兰州学刊.2006年第1期
【5】秦红岭.谈谈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影响[J].华夏文化.2007年04期
【6】朱瑾,王军.从古代都城建设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7.3.第26卷第1期
【7】黄志宏.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结构的演变[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8】刘庆柱,解读中国古代都城,百家讲坛《华夏春秋系列讲座》,中央电视台,2008

 

 

 

 

 
 
     
 
版权所有 © 2009 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
地址:大同市新建南路5号
网址:http://www.dtgcb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