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征讨与汉长城
 

   汉长城主要为防匈奴而筑。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大部族,分布在蒙古高原,活动范围南边达阴山一带,北到贝加尔湖附近,以游牧为生,逐草而居。早在夏代就称荤粥,周代称猃狁,秦称匈奴。汉初匈奴统治者冒顿杀死其父头曼,自立为单于,统一匈奴各部,逐步强盛起来。冒顿凭借自己兵强马壮的优势,乘机夺取长江以北汉朝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胁到北中国的统治。

白登之战后,汉族与匈奴和亲,边境安定了一段时间。汉武帝时,又起争端,“马邑之谋”一场精心设计的伏击战落了空。从此,汉与匈奴关系破裂,以后20年中,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先后率军与匈奴进行了数十次战役,直至元狩四年(前119)的“匈奴远遁”为止。为防匈奴,修筑了长城。

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在当时的平舒县(今广灵县)一带修长城,至今遗迹尚有80余里,以广灵县直峪关附近的长城为主,蜿蜒起伏,石筑而成,残高不足1米,底宽尚存3米。汉武帝修膳的秦长城,就在大同的西北边外,据载,元光二年(前133)派“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修缮秦城。东汉光武帝刘秀曾派杜茂、王霸二人于建武十二年(36)、十三年(37)从代郡到平城“筑亭障”300余里,这些亭障的位置与现代明长城的位置很近。至今烽台密布,遗迹仍存,个别地段已为明长城所用。据《天镇县志》载,“汉长城遗址,位于平远堡与怀安县西洋河交界处,南北走向,长约5000米,高5至7米,宽4至6米”。《左云县志》载,“左云的汉长城段,从张家场乡猪八洼村起,分南北两支,北支经长城岭、小厂子、后辛庄村达宁鲁堡,长12公里;南支经张家场、田村、施家村向北延伸至宁鲁堡与北支会合,长20公里。会合后,沿五路山向西延伸。其延伸部分成为明长城的基础”。

汉把屯田作为发展生产积极备战的一项重要政策,自秦始皇筑长城、设郡,徙民实边起,汉承秦制,西汉诸帝都大力推行此政策,其时大同西北边屯田已有相当规模。西汉中期,匈奴呼韩单于附汉。东汉初,南单于降汉,于是匈奴人渐次迁入内地农业区与汉人杂处。长城已失去作用。

(姚斌供稿)

 

 
 
     
 
版权所有 © 2009 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
地址:大同市新建南路5号
网址:http://www.dtgcb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