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婚俗
大同婚俗大体分为合婚、换贴、下茶、通书、催妆、娶亲,拜天地、拜堂、回门、住对月。过去婚姻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讲究门当户对,相亲后两家父母都同意,即换庚帖合婚,将双方生年月日时(四柱)写在红纸上,请人卜算,看相互间有无克界。如意者皆大欢喜,不如意者把恨终身,引发悲剧不可胜数。或因门楣不对,或因属相不对,或因五行相克,好多有情人未成眷属,阴差阳错,比比皆是。合婚后卜日下聘,称“换帖”。印有龙风的帖上书定式套语,大同龙凤帖讲究叠成九折,有天长地久之意。随帖各备信物(戒指等)相互交换,即为订婚。宴席上女婿拜丈人,岳父给婿礼,遂举行纳币礼,由婿家备服饰礼品,由媒人送至女家,名曰“下茶”。并附请期书,称为“通书”。女家同意后,由媒人告知婿家,即准备迎娶。在迎娶前,男女至亲均请新人吃“喜头饭”。
迎娶的前一天,婿家备肉、面、茶饼等食盒送至女家,称“催妆”。女家将所赔妆奁用食盒送至男家。是日女家给女儿“上头”。改变发式。“开脸”(开面),用丝线绞去脸上汗毛,修居,剪齐鬓角。晚上男女双方各选“全人”陪新人吃“翻身饼”’,小菜6碟,点独明灯。天镇县在吃翻身饼时,还用竹签扎7个眼;左云县男吃饼,女吃“争气果”;广灵还要吃“下议面”。
成婚清晨男女家炸油糕,放炮三声。大同在炸糕时盆底放块素糕,而周县在炸糕时,先捏一猪头状的油糕。置于盆底称“坐底糕”。婚家备龙凤轿,择女眷娴熟礼者二人随轿迎女。名曰“娶亲”。随轿坐一男童称“押轿”。一路鼓手随行,吹吹打打,至女家轿口对喜神方向,父母出迎,对送亲人以茶点招待。农村路远,以半桌酒席招待。新妇凤冠霞帔,红绫盖首。女离娘时,有哭嫁之俗,称“新媳蛆哭,娘家富”。有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眷恋兄嫂弟妹相处之情,女临行吃煮鸡蛋和肉骨头。然后拜别父母,在鼓乐讯炮声中,由长兄背入或抬入轿中。
花轿沿途遇庙和井时,需用红布遮挡轿口,以避邪。大同女婿不迎亲,而左云、灵丘女婿迎亲,到女家后。先由妻兄为新郎斟酒三杯,新郎饮尽,方许进门。花轿至男家门,行迎亲礼。女婿帽插金花,十字披红,于门外迎接新妇下轿,新妇由两名女眷搀扶下轿,称“搀亲”,脚踩红毡,随婿入中堂。周县在花轿到后,由婆婆为新妇搽粉,称“添胭脂”。还要新妇吃两个半生不热的鸡蛋,赚她怯生生地说出一个“生”字来。天镇、广灵等县,花轿到门口时,先燃大门左右两个草人,用草把先点旺火,后打醋炭(引礼人端一醋盆,将一烧红的炭块放入),绕桥转一圈。新郎父母先在院中香案前敬天地,烧香表,新娘由搀亲搀扶下轿,将保平壶和铜镜置于右肩(壶前镜后),新郎手捧古书(《春秋)、《札记》等),随司礼先生,撒五谷开路,过马鞍,绕旺火。院中陈香案,满斗等。随司仪呼程序,男左女右,三拜九叩,称”拜天地”。大同拜天地时,男女不对拜。遂入洞房,新郎为新妇揭盖头,新郎手持弓箭向四角虚射—下。称“撵白虎”,以防邪鬼侵扰。炕上放桌、布席,行合##之礼。夫妇饮合欢酒。广灵还要吃开脸饺子,换头面。桌上放长命灯、面鱼、面兔,称“滑鱼吉兔”。新娘盘坐在窑囱旮旯,称“坐福盛”。婆母给新妇端碗红糖水,意思“进门就甜”。其时看媳妇的涌入,争食席下四角的红枣,核桃、花生,向新娘索要烟糖,直至席散。当晚吃“对面饭”、抓保平壶、闹洞房。广灵是晚由婆婆进入喜房送给新娘一块胰子,还要问“有意无意?”新娘将一小包盐递给婆母,并答:“言和意合。”随后由婆母提灯带新妇上厕所,每走一步。婆母往地上掉一枚硬币,新妇一一拾取。新妇回房后,公爹脚跨门槛,将一对大馍馍抛滚到炕上,尖朝上预兆生男孩儿,底朝上生女孩儿。##后婆婆在院里骑扫帚从窗口“撒帐子”。将枣、栗等干柴抛人新房,新娘边抬边说:“拾个枣儿,养个小儿;拾个栗子,养个贵子。”
次日新婿夫妇于中堂先拜祖先,后拜父母、长辈、亲朋,名曰“拜堂”。女家备酒菜送至男家认亲。后改用食盒盛“满家饺子”以代之,称“圆饭”。农村是日先到祖坟拜祖茔,归后拜祖宗,然后沿门拜亲族,亲族摆茶点招待。回后逐一见亲朋,中午宴宾客,女婿坐正席,由长辈陪席。
第三日女家接新娘偕婿回娘家省亲,名曰“回门”。婿至堂前。同样拜祖先和岳父母及长族亲戚。然后茶点款待。正午开席,至晚而归。
大同县农村有第二日拜堂,敬酒后即回门。先吃碰门饺子、下马面,后开席,新婿坐正席,丈母娘送新婿一双新鞋。晚上留住女家,次日拜别还家,称“合堂”。
三日后新娘偕夫再回娘家省亲,称“打当日”。婚后一个月,新媳妇回娘家过夜,叫“住对月”;广灵等县婚后八天至九天,女家用骡马搬请新婚夫妇,留住同样天数称“搬对月”,有“八对八,两家发;九对九,两家有”之谚。其间让女儿整鸡毛、施棉花,以教海女儿“整##过日子”,期满送妇。
民国以来,婚礼趋于简化,一般由亲友介绍,男至女家相亲,双方同意后,交换首饰作为押定,商定吉日。结婿时,举办文明典礼,男穿长袍或西装,女着花冠旗袍或婚纱礼服。胸佩红花,手握花束,乘坐大马车,伴郎、伴娘陪同,举行文明典礼,宴请宾客。农村遂依旧俗,也有不少改革和简化。
新中国成立后,自由恋爱,自主婚姻,陈规陋俗早巳革除,代之而起的新风尚诸如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等愈来愈时新起来。
旧时大同在婚嫁中尚有一些陈规陋俗:
童婚过去有七八岁就订婿者。还有指腹为婚者,均由家长包办。年稍长迎娶。当地贫苦之家有童养媳者,将八九岁的女孩儿,送男家养活,往往挨打受气,受尽磨难,长成择日圆房。
招婿俗称上门女婿、倒插门、人赘,一般为有女无儿之家,招婿人赘,立契为证。男到女家继承产业,生长子从母姓,次子从父姓,称“一支两门”。
换亲不同姓两家无力娶亲,各以女儿许对家为婚。还有三家连环换亲者,这种婚姻多以牺牲女儿的幸福为代价,因一家不和累及两家或三家。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农村换亲之风尚存。改革开放以来,已鲜见。
再婚男女离婚或丧偶后,再续婚姻。女于离婚后称“活人妻”,夫死妻称寡妇。寡妇改嫁时,须取得族长和父母同意,临行烧离家纸,哭亡灵,手不托门框,于日落时出门。改嫁所带子女,凡带活者仍姓原姓:凡带死者,从继父姓,不得继承生父家业。再婚带去子女与继父子女成亲者,称“子母婆婆”。
续亲男妻死后,再娶妻妹,称小姨续亲。过去多为子女考虑。
冥婚俗称阴配。过去男子未婚而故,由家长另找一死去的闺女“合葬”,一切费用均由男家承担,还买炸油糕请至亲,举行仪式。也有子女因母亲改嫁,为其父找配偶而阴配合葬者。
(二)丧俗
火同丧俗大体分为小敛、大敛、烧纸、送灯、辞灵、出殡,复三等。
凡人弥留之际,子女环立于侧,聆听遗嘱,并为亡人理发、沐浴、整容、更衣。既终即打窗户、翻镜、摔碗、扯枕头、于门前烧纸舆。于尸前焚锡箔,吞纸,纸灰用麻纸包揣于死者胸口。口含铜币—枚,袖一饼(俗称打狗饼子)。灵丘还讲究带一节木棍,上裹棉花,称“打狗棍”。手握卷帕,移至门板之上停尸,合家踵哭,此为“小敛”。有的县区讲究寿衣件数是单不要双,忌用兽皮、毛料;有的还不让穿缎子,因缎子与断子谐音。有的县人死后要杀“倒头鸡”,打“倒头鼓”,吹“倒头号”(唢呐)。有的还给死者怀揣一张麻纸,上书死者姓名、年龄、籍贯、出生年月日等内容,称“怀阳”。
小敛后,一边治棺及丧具,请阴阳批殃,一边讣告亲族。报丧时,倒头就磕,哭述。大门口设“殃状”讣告乡里。天镇剪麻纸条,悬于大门右侧,名“告天纸”,死者是男,在纸条中向吊一犁铧;是女就吊—烧火棍或炉盘,其纸条数与死者寿数同。五服以内皆以麻括发,妇女麻鬏,称“做头”。还要加首##、腰##(麻辫)。家人裂布裹首、幔鞋、缝制孝服(衣裤杉)。亲戚不分远近,皆裂布戴孝帽、幔鞋,称“头脚孝”。当晚成殓(县区有二日或三日成殓),殓前由亲人为亡人刑棉球洗眼,称“开光”,棺内置五谷、纸钱之类,称“镇物”。入夜由长子捧冠,仰面抬尸入棺,先脚后头,松袖口、脚带、头枕、脚凳安置停当,脚下蹬块炭,称“登山”:吊相。周以草纸、甘草、灯心等,盖棺加锭,孝子高喊“躲钉”,男女扶棺哭踊,此为“大敛”。
灵前设香案供品,灵后设长命灯,朝夕奠祭,每饭必荐供,一如生时。每日晨,至亲焚香哭灵称“开路”。二日夜,诸孝子侄用茶盘托香表,到本街五道庙内焚香烧纸,称“鸡呜纸”。三日破土开墓。是日安鼓。白天亲友吊奠,请带子侄,男左女右,按辈排两行于灵前,侍吊奠者拈香焚纸,鼓手奏乐,孝子磕头称谢。周县上祭有家祭、干祭、大祭之分。大祭由女儿、侄女送馍馍、麻花、馓子、拨吊馍各l2个,外加猪头,幛子、烧纸等。中午开饭前。孝子跪于灵前行礼,称“烧窑道纸”。是夜亲友各持纸灯,诸孝子排成—行,长女手拂灵位、遗像坐蓝轿。外甥扶轿杆提灯,沿途憎道其打不念,至城隍庙前,由女婿接灵位入庙,跪告城隍后,焚香、烬表、布施,出庙回府,称“告庙”,俗称“送灯”。孝子沿途哭至家门,由女孝在门前烧纸迎人,称“接灯”。是日凡散头孝子女,均在灵前取其所括麻焚之,并每人吃一大饼,转着吃,称“收头”。是夜僧道念经,以荐亡人。丧期—般为五日至九日,富家也有十多日的,但不愈月。
辞灵为出殡前一日,是日招待亲朋、跪灵、守灵。大同等县要在辞灵日由长子、长女,长媳到墓家安家。阳高等县辞灵日举行“盼灵”、“坐道场”、“游莲池”、“过桥”,以超度亡灵,是夜妇女轮番凭棺而哭至旦,称“吵灵”。长子移材,长媳摸材开路,炸“压材糕”。
天明起灵,丧主以下子侄于灵前焚纸拜泣,亲属宾友致奠行礼。在踵哭声中抬棺升柩,安放于舆中帷盖之下,孝子头戴麻冠,身披孝衣,腰扎麻辫,面戴眼帘,手拄丧杖,跪于舆前。执事人手捧丧盆在长子头顶上转一圃,摔盆、齐哭、执拂挽枢,不避泥泽,且哭且行。浑源等地是在村外十字路口,于灵柩前,由长媳头顶丧盆,摔地打碎,“顶灵棒盆”。舆前有名旌、牌位、遗像、挽幛、纸扎。妇女乘车于枢后。柩过亲属门前时,由亲属设香案、供品,称“路祭”。焚香点纸,孝子跪谢后续行。沿途鼓乐助哀。僧道超送,柩至瓮城,女眷、亲朋向枢再拜而后返。
灵行至墓地。从墓道而入,先将衣钵等置于墓中侧面的小洞中,称“安家”。下葬降柩,前后滚木将灵推入墓穴。锁其封门,长子以下孝子先复土,培成堆,将引魂幡插入坟头。供后土。墓前设祭,典酒,焚纸后辞归。大同县等地在孝子从墓地回后,在大门前置一瓦盆,将菜刀左右转磨,以割断阴阳。中午在院中生旺火。放炮竹,安神。
三日后,子侄携祭品于墓地,探望死者,修整墓丘,将坟头幡杆拔松,称“复三”。又叫“圆坟”。浑源复三时,孝子围坟丘,手拿扫帚,左扫三圈,右扫三周,称“扫坟拜墓”,均为探视怀念问寝之意。
过七一七称头七,,三七称散七,七七称尽七,均在家中牌位前上祭,晚上在门外烧纸,百日祭、周年、三周年都要举行奠祭。农村还要到坟头上供、烧纸。烦琐的丧俗,早在《朔平府志》中就指出,“市商农民多请僧诵经超度,有力者或置幡楼、设俳优、陈百戏。自以为孝于亲而早已流于易,适见其悖于礼而已,则何益哉”!
新中国成立后,丧葬从简,从速,请阴阳,雇僧道、粘纸扎,告庙等已不多见。l966年,大同市建立火葬场后,土葬逐步被火葬所代替,简朴的追悼或遗体告别仪式,使死者早日安息;生者继承遗志,激励奋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