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代万岁瓦当》,初见于一九九八年,据云出土于大同东关建筑工地的淤沙层中,碰巧被大同市考古所所长张畅耕先生发现并采得。二○○二年之后,在大同市北部操场城的东西街管道沟、北街路东大同四中背后的北魏一号遗址又出土过几件,在城外一处北魏瓦窑遗址也见到过一些。在这些大小不同、形制各异的同类瓦当中,最大也是最完整的仍然是考古所的这一枚。此当直径20.5—21厘米,厚3.3厘米。当面以井字格分割,格宽5.8厘米,当文及中心乳突4—4.5厘米,格内四乳约2厘米。外沿宽1.5厘米,沿内饰弦纹。
魏亦称代,这与拓跋氏建国代地有关。《魏书·崔浩传》说:“以始封代土,后称为魏,故代、魏兼用,犹彼殷商。”因此终北魏一朝,不仅早期铭刻书迹中称“大代”,而且直至迁都洛阳后的龙门石窟的《孙秋生》、《始平公》仍出现“大代”之称。平城时期则有瓦当为《皇魏万岁》,与《大代万岁》对举。《大代万岁》书体为平城时期的新隶体,与《司马金龙墓表》和《“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寿砖”题字》相仿佛。书风方峻沉雄,模制精整简洁,制作考究精良。四个字无一处轻率,无一笔苟且。“大代万岁”四字恰好上部都有长横,长横都是方起挑收,线条的力度正反映书家的功力,这与《南巡颂》、《司马金龙墓表》相类。因为瓦当仅有四字,书家又是全身心投入地进行创作,力求比一般的碑铭庄重美观一些,所以隶书的特点便多了一些。与上述诸刻相较,一是体势平正而不右昂。二是撇笔向左呈复笔方出,如“大”、“代”、“岁”都是这样。三是直笔左出圆收,如“代”、“万”的竖笔皆左挑作隶法,笔势温和了,但笔力并不显弱。
北魏王朝是两汉之后出现的又一个瓦当制作繁荣期。随着基本建设中北魏皇家建筑遗址的出世,各种瓦当也不断与世人见面。除大量不同纹饰、形制的兽面纹、佛陀纹、莲花纹等图纹瓦当外,这几年在大同市出土的各种文字瓦当有十来种。文明太后冯氏永固陵太和五年至十四年(481~490年)的“富贵万岁”瓦当,早期的直径18厘米,晚期的16厘米。大同东百里北魏瓦窑遗址所见“富贵万岁”瓦当样式尤多,文字、乳丁、界格、边沿、大小各不相同,小的才12厘米。永固陵还有“忠贤永贵”瓦当,径16厘米;“福”字残文瓦当(大小不明)。云冈石窟第四窟顶部寺院遗址的“传祚无穷”瓦当,径14.2厘米。2003年大同市考古所在市内操场城宫殿遗址发现的“皇□万岁”、“长寿永□”(尺寸未录)均为首见,惜皆缺一字。好在2004年操场城西街出现了一枚完整的“皇魏万岁”瓦当,径16厘米,可见考古所的皇字残当所缺在一个“魏”字,也证明二千年我在方山万年堂东南所见雀羽格四字瓦当也是“皇魏万岁”。其重要性在于,证明这种瓦当的年代为太和十五至十六年。另外操场城街的“寿贵”瓦当(当径未录)则是完全意义上的篆书,其年代是否会早一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