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拓跋珪于公元398年自盛乐迁都平城,改号皇帝,改元天兴,并置司州、代尹,治代都平城。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三千家于代郡。“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首都建设。次月“诏有司正封畿,制郊甸”,划定京畿范围:“东至代郡(今河北蔚县暖泉镇西),西至善无(今右玉南古城村),南及阴馆(今朔县东南20公里夏官村),北尽参合(今阳高县东北)。西至河(黄河),南至中山隘门塞(今灵丘县东南),北至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地方千里。”又设四方四维,置八部帅统兵镇守。
平城由宫城、京城(都城)和郭城组成。宫城从天兴元年迁都平城至太和十八年迁洛阳,97年中代有新建,规模宏大,先后建宫殿、苑囿、观堂、楼池70多处,“欲广宫室,规度平城四方数十里,将模邺、洛、长安之制、运材数百万根”。其位置“截平城西为宫城,四角起楼。”即今大同城北门外。平城四面有如浑水所绕,399年筑鹿苑时,又“凿渠引武州水注之苑中,疏为三沟,分流宫城内外”。宫城中,以太极殿为中心,有西宫、东宫,经90多年的增扩改建,成为完整的宫殿群落。“月观霞阁,左社右廛……灵台山立,璧水池圆,双阙万仞,九衢四达,羽旄林森,堂殿胶葛……”
京城(即外城):天赐三年(406)“六月,发八部人,自五百里内缮修都城,魏始邑居之制度”。“规立外城,方二十里,分置市里,经涂洞达。”“启十二门”。“里宅栉比。”其位置即今大同城范围。京城内由里坊组成,“百堵齐矗,九衢相望,歌台舞榭,月殿云堂”。“犹分别士庶,不令杂居,伎作屠估,各有攸处。”
郭城:“泰常七年(422)秋九月,筑平城外郭,周回三十二里。”其郭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其郭城位于宫城南面。郭城略呈方形,边长4公里,周长16公里。郭城内规划了里坊、寺院、市廛、园林等。
城郭外分为四郊,建有苑囿。东南(疑在今轴承厂)有“基架博敞,为天下第一”的永宁寺。再南(今柳航里)有明堂、辟雍,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户九堂。上设天文设施。周边有藉田、药圃等。西郊有郊天坛,坛东侧有郊天碑,其东三里有崔浩《国书》及《五经碑》,碑上刻有《五经》及国书。附近有西苑、洛阳殿、鹿野苑石窟等。北郊有“皎若圆镜”的灵泉池、白杨泉。东郊有白登台、崇光宫、东苑,苑内建太祖庙。
北魏平城“京邑帝里,佛法丰盛,神图妙塔,桀峙相望”,京都内有寺庙百所,僧尼两千。有为太祖以下五帝铸像的五级大寺;有“镇固巧密,为京华壮观”的天宫寺,驰名中外的云冈石窟正是当时高僧昙曜主持开凿的,“凿寺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现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大小造像51000尊。最大高17米,最小的仅0.02米,成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还建有造型惊险、结构奇巧的“天下巨观”悬空寺。还有建明寺、报德寺、皇舅寺等。道教建有天师道场大道坛和静轮宫。
延和元年(432)改司州为万年尹。皇兴三年(469)在城西立平齐郡,旋废。北魏曾在平城南郊置鼓城县,属代郡,不久废。神麝二年(429)太武帝时,于平城以北,阴山以南,自西而东设置沃野(内蒙古五原县北)、怀朔(内蒙古固阳县西南)、抚冥(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土城子)、武川、柔玄(内蒙古兴和县台基庙东北)、怀荒(河北张北县)六个军事重镇,用以拱卫京都,组成北部又一道军事防线。太平真君七年(446)六月,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北魏长城),东起上谷,西至河,广袤皆千里。
北魏在平城建都长达97年,历经六帝七世,平城一直是我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以桑干为池,以长城为墙,交通四达,确是“四裔往还极盛”时代,孝文帝实行班俸禄、行均田、立三长三大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置恒州,治平城,管辖6郡14县:代郡治平城,领平城,太平(大同西15公里)、武周(旧高山村)、永固(大同北镇川堡)。高柳郡治安阳,领高柳、安阳(河北阳原南)。灵丘郡治灵丘,领灵丘、莎泉(灵丘西30公里)。繁畤郡治崞山,领崞山、繁畤。善无郡治善无、领善无、沃阳。桑干郡台桑干。后复置代郡平城,辖外长城京畿一带。孝昌二年(526)六镇之变,平城陷废。《读史方舆纪要》指出,“及六镇之乱,东魏以覆亡。说者谓弃代北而迁河南,非魏之利也”。东魏天平二年(535)复置恒州,寄治肆州秀容郡城(今忻州西北12.5公里河管村南)。北魏末分为东魏、西魏,东魏被北齐所代,西魏被北周所代。
北齐天保元年(550)东魏被北齐所代,大同为北恒州、北朔州地,属县未有大的变化。天保七年(556)改北恒州为恒安镇(今大同),又名东州城,隶属恒州太平县,徙豪杰三千家以实之。翌年废镇,仍为北恒州。周齐之间,突厥渐强,为防御突厥、柔然、契丹,于天保三年(552)自西河总秦戍(大同西北)筑长城,东至渤海(山海关)200余公里。天保六年(555)发夫180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夏口(居庸关南口),西至恒州(大同)450余公里。天保七年(556)先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筑东西凡1000余公里。
北周公元557年西魏为北周所代替。建德六年(577)灭齐后,州县并废,复置恒安镇,改朔州置北朔州总管府。改太平县为云中县(此大同称云中之始。由汉末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31公里的云中城,汉末侨徙至原平东南,北周时徙置于此)。灵丘属蔚州,为灵丘郡治。
隋开皇元年(581)重新统一中国后,改诸州为郡,其地为马邑郡、雁门郡之地。马邑郡治善阳(朔县西北),辖善阳、神武(神池东北)、云内(改云中为云内)、开阳(阳高)。雁门郡治雁门(代县),辖雁门、繁峙、崞县、五台、灵丘。恒安镇隶属马邑郡云内县。开皇五年(585)置代州总管府。隋为了防御突厥侵扰,大业三年(607)“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大同西北),一旬而罢”。公元615年八月,杨广巡游塞北,突厥得悉,率领10万兵攻入塞内,杨广被迫退到雁门,在各地军民增援下,杨广才解围而去。第二年突厥又犯,被李渊带兵击退。
唐唐初依隋实行州县制。武德四年(621)平刘武周,复于故恒安镇置北恒州。武德六年(623)于雁门郡之灵丘别置蔚州。武德七年(624)北恒州废。贞观元年(627)分天下为13道,云、蔚、朔等州属河东道。云州(云中郡,下都督府)治云中,辖县云中。蔚州(兴唐郡)治兴唐,辖兴唐,飞狐、灵丘。朔州(马邑郡)治善无,辖善阳、马邑。唐末,以浑源川为名,置浑源州;以雁门山、龙首山南北呼应为名,置应州。贞观十四年(640)于故云内县置定襄县(由朔州北界之定襄城移治),兼云州治(由内蒙古和林格尔移治)。龙朔三年(663)置云中都护府。永淳元年(682)为东突厥默啜所破,州县俱废,移百姓于朔州。开元十八年(730)复置县,改定襄为云中县。废北恒州为东州城,复置云州。天宝元年(742)改云州为云中郡。乾元元年(758)改云中郡为云州。会昌三年(843)以云、蔚诸州为大同道,罢属河东,置都团练使,治云州。咸通十年(869)置大同军节度。中和二年(882)改大同节度为雁门节度。四年(884)云州复隶河东道。唐至德以后,中原运兵刺史皆管军戎,大同防御使由云州刺史领管,辖云、蔚、朔三州。唐末云州地区成为沙陀部和吐谷浑赫连铎部争夺的主要地带。也是李克用父子发迹之地。乾符三年(876)大同军节度使李国昌子克用为云中守捉使,杀防御使,据州以闻。僖宗赦克用,以国昌为大同军防御使,不受命。广明元年(880)李琢攻国昌,国昌兵败,与克用奔北地。黄共巢入京师,诏发代北军,寻赦国昌,使讨赋,克用率三万五千骑而南,收京师功第一,国昌封陇西郡王。国昌卒,克用取云州。唐末封建割据,云州陷入长期战争中,后李克用子李存勖灭梁,是为唐庄宗。
贞观四年(630)李靖带兵10万,在大同西北进攻突厥,消灭20余万众,平刘武周乱;永淳元年(682)东突厥元珍侵边,围云州,代州都督薛仁贵率兵击突厥元珍于云州,斩首万能级,获生口2万;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别将、大同军使高秀岩,拒云州叛唐,被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击败,遂围云中城,直到至德二年(757)史思明奉表以十三郡降唐,云中遂归。唐乾符三年(876)代北发生灾荒,云州防御使段文楚消减军粮、军衣、酿成云州兵变,杀死段文楚,沙陀李克用袭据云州。五年(878)李克用出兵进攻项族,吐谷浑赫连铎乘机占据云州。
唐开元年间(713--741)在此创建开元寺(今善化寺)规模宏大,为唐朝国寺。开元二十一年(733)在北魏明堂遣址上(今柳航里)置孝文帝祠堂,有司以时祭享。天宝年间(742--755)在城西南建禅房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