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代史(四)
 


元初大同仍称西京。太祖七年(1212)置警巡院。至元二年(1265)省云中县入大同。元划为省、路、府(州)县四级制,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西京道大同府为大同路,隶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管辖一领事八州。一领事是录事司,设在大同。属县有大同、白登、宣宁、平地(今集宁南)、怀仁五县。八州为弘(阳原县)、浑源、应、朔(辖善阳、马邑二县)、武(神池东北)、丰(呼市白塔镇)、东胜(内蒙古托克托县)、云内(内蒙古土默特左旗西北)。上都路管辖今大同和河北部分地区。顺宁府治所蔚州,领灵仙、飞狐、定安、灵丘,广灵。元改天城为天城县,隶属宣德府。后隶属兴和路。大德四年(1300)在西京黄花岭(山阴县北)立屯田。六年(1302)立万户府。

元初,成吉思汗三次攻打大同,大同城池破坏严重。到至元十四年(1277)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出使南洋,路经大同,称大同是“一座宏伟而美丽的城市……这里的商业相当发达,各种各样的物品都能制造,尤其是武器和其他军需品更为出名”。元曾在西京立炉炼铁,州、县拔炼铁冶户760煽。多次从西京运米、羊、皮、帽靴,以支战用。大同又是皇帝行猎之地,辽、金、元有不少皇帝在此打猎。

元代大同五教俱兴,《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十三年(1276)六月庚午,“敕西京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等有家室者,与民一体输赋”。也里可温即基督教徒,答失蛮即元代对伊斯兰教士的称号。这里不但设有基督教堂,而且成为主教管辖区。这里又是佛道之争的中心,蒙哥可汗时,全真道丘处机毁西京天成夫子庙,谋占佛教寺院482所。至元二十二年(1285)“集诸路僧四万,于西京普恩寺(今善化寺),作资戒会七日夜”,四万人云集一寺,实属佛教盛举。元代在鼓楼东街建关帝庙(大庙),庙对面建有大同最早最精美的戏台。

明洪武二年(1396)左副将军常遇春攻取大同。明行政区划为省、府、州、县四级制,洪武七年(1374)改大同路为大同府,隶属山西行中书省。九年(1376)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大同府治大同县,辖浑源、应、朔、蔚四州,大同、怀仁、马邑、山阴、广灵、灵丘、广昌(河北涞源)七县。宣宁县并入大同县。明军事上实行卫所制,洪武四年(1371)置大同都卫治白羊城(左云县东2.5公里古城村)。洪武八年(1375)改为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洪武二十五年(1392)徙治大同。初领卫二十六,管辖范围:东至北京的居庸关;西起黄河转弯处的偏关,东西延绵千余公里,南北亦有数百公里。其范围之大,实属九边之首。后领卫十四,有大同前卫、后卫、左卫、阳和、天成、威远、平鲁、云川、玉林、镇鲁、高山、宣德、东胜。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公守冀北道,驻大同,嘉靖中移驻朔州。永乐六年(1408)置巡抚都御史。永乐七年(1409)置大同镇,设镇守总兵官,为镇之最高指挥官。成化七年(1471)设巡抚。正德八年(1513)设总制,辖13卫所,823堡寨,307座墩台。大同分4道(阳和道、分巡冀北道、大同左卫道、分守冀北道),辖9路(新坪路、东路、北东路、北西路、中路、威远路、西路、井坪路、不属路),驻军最多时达135778员,战马51654匹。时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称。

明王朝为防御蒙古、女真无休止侵扰,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的政策,各府、州、县城修筑得十分坚固,全部砖砌。尤以大同城“为肩背之地,镇守攸重”.洪武五年(1372)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南之半增筑”。此城是在北魏都城、唐辽金元旧土城的基础上,从南截1.38公里,略呈方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城墙一律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方为基础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砖分大、中、小三号,中号砖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重18公斤,为现代砖的7倍。城墙高14米,垛墙上又砌长5米,高0.8米,厚0.5米的砖垛,垛间距0.5米,垛口为瞭望和射击口,共580米对垛子,代表当时大同所辖村庄数。城设四门,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上各建重檐九级歇山顶、三层重楼一座,外有廊柱环绕,平面均为凸字形,面积约1420平方米。城墙四角各建角楼,西北角楼称“乾楼”,高大瑰丽,为“大同八景”之一。城墙四面还伫立着54座望楼,96座窝铺。城墙外轮廓凸凹排列有序,突出部分为城墙垛子,每边计12个,外加角墩计52个,墩距113米,墩作梯形结构,底边长32米,顶边长20米,顶面积400平方米。四角墩相距6.6米,上架踏板与城墙相通,以发挥侧射、策应和多角度瞭望的作用。四门之外是瓮城,面呈方形,面积为17000平方米,瓮城旁设城门,拐旋出入。门洞进深约30米,门上建“箭楼”或称“匾楼”。东瓮城内建岳王庙、王狱庙;西瓮城有老爷庙、白衣庙;南瓮城有药王庙;北瓮城有眼光寺、关帝庙。城外侧修有壕堑,深约5米,宽10米,俗称护城河。波光涟漪,环绕古城。各门设吊桥。城东、南、北各设小城(关城)。景泰年间筑北小城,周3公里,高12.6米,东西北各辟一门(长春、玄冬、大夏)。天顺年间筑东小城、南小城,各周长2.5公里,池深5米,多次增修加高,包砖加女墙。南小城开四门,东迎晖、南永和、西永丰、北文昌,门上各建阁,小东门上建“四仙阁”,小西门上建“三星阁”,北门上建“文昌阁”。

阁内正殿、配殿、牌坊、旗杆及钟鼓楼应有尽有,雕梁画栋,小巧精致。东小城三门:东迎恩、南园、北园。迎恩门外有万寿厅。独西门外未建小城,故有“凤凰单展城”之称。城内以四牌楼为中心,“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个绵绵巷”,136条街衢规整通达,保持了北魏坊的格局。大街巷口多建二层小角楼。四大街路宽12米,两边人行道各6.56米,中段十字路口各建一楼,东有太平楼,西有钟楼,南有鼓楼,北有魁星楼。城中心建四牌楼。全城共建各种牌坊56座,乐楼戏台26座,较大的寺庙神祠70余座,还有朱衣阁、青龙阁、三官阁、赐福阁。县楼等楼阁10多座。大同府、帅府、都察院、户部分司、县治、山西行都司、卫所等公署都设在城内。明大同城“壮丽雄观”,郭固城坚,各种防御设施配套自成体系,为我国古代军事建设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

明长城修筑工程浩大,为历朝之最。九边重镇大同镇,管辖的长城,东起镇口台(今天镇东北),西至丫角山(偏关东北清水河子村东山),全长335里。据《三云筹俎考》载,大同镇“北捍胡虏以控带幽燕,南总三关,以招徕晋魏,翼卫陵寝,屏捍神京,屹然甲九塞焉”。大同镇先后筑大边、二边516.3里,内五堡,外五堡,塞外四堡,云冈六堡,计主要城堡72座(其中城20座,堡52座),边墩776座,火路墩833座。《读史方舆纪要》指出,“境内有大将统领,重兵镇守,城堡林立,烽火相望。加上内外长城南北囊括,太行、黄河东西夹持,人工天造,就使得大同府像一卒坚固的堡垒,虎视入犯之敌,防卫京师,而屏蔽中原了”。

明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朱元璋先后派其皇子分藩于全国各地。派其十三子朱桂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月就藩大同,成为九塞王之一。代王府占地17.67万平方米,建宫殿门所30余处,金碧辉煌,豪华壮丽,是一组完整的王城府邸。崇祯末年毁于兵火。九龙壁为王府照壁。成为我国现存最高、最大、最巍峨壮观、最富魅力的龙壁。代王府还在大同建玉皇阁、七佛寺、新寺、圣母庙等寺庙多处。

大同儒学即北魏中书学、辽之西京国子监、金之太学、元之县学。洪武八年(1375)在原云中驿建府学,成为规模宏大的学宫建筑群。明正统中,在城东南建柳港寺,浮图高耸,柳港泛舟。景泰初在北门外建玉虚观。万历年间,在南门外建兴国寺、极乐寺。

明英宗时国力衰落,防务日差,酿成“土木之变”,大同总兵郭登修城备械,救死扶伤,“誓与此城共存亡”,还主动出击,景泰元年(1450)也先进攻大同,在沙窝(今大同县)郭登以800骑兵,击败敌几千骑,打了一次大胜仗,使大同犄角之势不失。在战争的间隙与蒙古通贡互市,这里经常是“贡使络驿,商队接踵”,“往来接送及延住弥月”。曾三设马市,有官市、民市、月市、小市之分。蒙古以牛、、马、羊、骡、驴与皮毛,换取中原的绸、缎、布、绢、棉和茶叶。大同成为蒙汉交流的商品集散地,马帮、驼帮终年不绝。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自西安北上,出雁门,破宁武,三月初一兵临大同,大同总兵姜瓖不占而降,李自成入城杀代王朱传#全家,在大同休整6天,挥戈东进,直抵北京,推翻明王朝。临行留下张天琳等万人镇守大同。

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王派恭顺候吴惟华攻大同,姜瓖将驻同农民军将领张天琳等杀死,投降清军。清大同府治大同县,初因明治,领州四县七,隶属山西布政司,后改为山西省。顺治五年(1648)姜瓖降而复叛。次年,多尔衮亲自督战围城达9个多月,城破后,清军对大同进行了最野蛮的屠城,除杀献姜瓖人头的杨震威等23员及其家属外,其他所有官司吏兵民尽行杀戮,并将大同城墙拆去5尺。大同变成一座荒城,大同废,不立官,府移治阳和卫,名阳和府。大同县移治怀仁县西安堡。直到顺治九年(1652)府县才复还故址,从附近移民逐渐复兴。顺治十三年(1656)裁宣大总督,置山西总督,驻大同。康熙四年(1665)裁总督,并入雁门道。雍正四年(1726)于右玉林卫置朔平府并废除明代卫所,改天镇卫为天镇县,阳高卫为阳高县,左云川卫为左云县,右玉林卫为右玉县,平虏卫为平鲁县。大同府治所大同县,辖浑源、应州,大同、怀仁、山阴、阳高、天镇、广灵、灵丘二州七县和丰镇厅(乾隆十五年丰川、镇宁二卫合并为厅)。清末大同县辖580村,城东194村,城南177村,城西91村,城北118村。朔平府治所右玉县,辖右玉、左云、平鲁、朔州、马邑。

清顺治十三年(1656)对大同城进行全面修治,大同总兵彭有德身先士卒,露宿城巅,“未十载而颓垣坏垒,易以纥纥金城矣!”顺治八年(1651)重修云冈石窟五、六、七窟窟前木构楼阁。顺治年间还重修了鼓楼、观音堂、关帝庙、五岳庙、太宁观、三元宫等寺庙,兴建开化寺、劝忠祠及皇城、云冈等戏台。康熙二年(1663)建圆通寺;八年(1669)建马王庙;二十二年(1683)建武成王庙;嘉庆十年(1805)建灵感白衣寺、海藏寺;二十二年(1817)建清凉寺;道光年间建龙王庙、太平寺、天尊庙及火神庙等。明清大同寺院林立,庵堂相望,俨然是个佛国世界。

康熙三十五年(1696)亲征厄鲁特噶尔丹,冬十二月回銮,九日幸石窟寺,题“庄严法相”匾。十日幸大同。

光绪廿六年(1900)大同义和团和全国一样风起云涌,有四五百人,设4个团,杀洋鬼子,烧教堂。七月下旬被官司府暴力扑灭,马正太等8名首领被杀。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慈禧偕光绪西逃,8月30日来同,驻跸4日,沿途狂奔乱逃,军令不行,所过州,县“十室九空”,给雁同人民带来奇祸。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大同人民积极回应,于1911年11月30日午夜举义,攻下总兵府,成立军政府,后清军围城,太原革命军派续桐溪率忻代宁民团北上增援,与清军对峙。直到12月11日才达成协议,革命军南撤。

(姚斌供稿)

 

 
 
     
 
版权所有 © 2009 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
地址:大同市新建南路5号
网址:http://www.dtgcb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