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382~450),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人。累世工书,人争宝之。父崔宏仕道武帝为吏部尚书。浩自幼酷爱书史,广览百家,对科律、制度及经术造诣颇深,对天象阴阳无不精研,时人莫及。道武帝以崔浩工书法常置左右;明元帝以他讲授经书,并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甚得信任。曾敕诸尚书曰:“凡军国大计,卿等所不能决,皆先咨浩,然后施行。”太武帝迁崔浩为司徒,统一北中国,浩为主谋。但因所修《国书》有“播扬国恶”之嫌,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太武帝兴崔浩之狱,以矫诬罪将崔浩全家128口诛死灭族。浩的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皆遭株连。崔浩仕魏三世,谋略过人,有“智者”之称,但智而不得其死,揭示了封建社会君臣、主奴的关系,“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崔浩在平城建都期间曾做过许多贡献。
道武帝在平城初建都时,北魏四围面敌,战略态势十分严峻,朝廷上下主张迅速南下,入主中原。其时唯崔浩力排众议,坚持先解后顾之忧,扫清四围,巩固后方,再图南下。他认为,平城处在四方受敌的危险境地,没有巩固强大的后方,冒险南下,其后果不堪设想。拓跋珪接受他的建议,“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并“诏有司正封畿,制郊甸”进行国防建设。
明元帝泰常七年(422)平城发生大灾荒,赤地千里,饿殍载道,民怨沸腾,朝臣们纷纷要求迁都于邺(今河北磁县西),邺是魏晋以来黄河下游的重要都会,又可实现逐鹿中原的意图。又是崔浩出来,力排众议,坚决反对迁都。他认为朝廷新立,根基未稳,万民南迁,水土不服,又易暴露实力。更况北有柔然,西邻强夏,虎视眈眈,贸然南迁,前功尽弃,身临险境。在他有力的争辩下,才制止了这场沸沸扬扬的南迁活动,使朝廷赈灾救荒,度过饥荒。
太武帝始光元年(424)拓跋焘即位后,雄心勃勃,很想出征建立武功,有人提出先攻打夏国,众人面露难色,时任太常卿的崔浩,审时度势,认为可行。他极力为太武帝谋划,并随军出征,终于攻下长安,连克高平(夏的都城,今宁夏固原),歼灭了夏的主力,一举占领河套及关中的大部分地区。
神〓二年(429)拓跋焘准备出兵北击柔然以解除边患,遭到朝廷上下及太后的百般反对,有的认为柔然漠荒之地,地不可耕,民吏不可使;有的认为北伐损国耗民,徒劳无益,一旦南朝乘虚而入,腹背受敌,难以对付……在这强大的舆论反对下,崔浩又独自出来,力排众议,坚持北伐必胜的主张,一论北魏国力。二论柔然不能不除。三论实力。四论时机。他痛驳了群臣安于现状的陈词滥调,言辞激越,咄咄逼人,终于坚定了太武帝北伐的信心和决心。于是太武帝亲率大军,打得柔然绝迹西遁。扫平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的广漠,从根本上解除了北方边患。
北伐成功后,南朝刘宋惊恐万分,匆忙调集军队,在黄河沿岸布防。又与夏结盟伐魏,魏急召群臣商议,崔浩认为刘宋外强中干,不敢北进。担心的是夏国的残余势力,如与北燕相勾结,将造成肘腋之威胁,这是最危险的。拓跋焘采纳崔浩的建议,一举发兵吞了北燕,灭了夏,又乘胜攻克北凉,占领了河西走廊,从此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尽归魏土,为孝文帝迁洛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