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载研究会会员对大同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等等领域的学术成果和发表过的作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论坛

大同长城,让我欢喜让我忧



会员刘媛

题记:

长城,一个举世公认的历史奇迹。

大同长城,这个历史奇迹中最耀眼最灿烂的一部分。

我们从中体会到了深厚而又博大的文化底蕴,

我们从中感觉到了顽强而又奋进的民族精神。

在这个历史奇迹中,我们曾经得到过巨大的精神抚慰,

在这些古老的遗迹中,我们感觉到了来自血脉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因为走过,所以真实。

因为亲近,所以满怀感动与祝愿。

悠久灿烂的历史

长城,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其重要意义早已经被全世界公认。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信息年代里,各个网站上、各大图书馆里、各种教科书里、……关于长城的文字和图片连篇累牍、铺天盖地,里面充斥着大量宏大的词汇:民族、侵略、抵御、贸易、交往……长城被赋予了古往今来太多太多的重大意义,从军事到政治、到经济、到文化……长城承载着中华民族太多太多的历史人文信息。国歌里说“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课本告诉我们长城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英语中“长城”直译是“伟大的墙”;人们都知道保家卫国的将士就被称做是“钢铁长城”;……太多的信息灌输举不胜举,对于长城,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一种后天养成的敬畏之情。长城,确实是巨龙一样的神奇和伟大,人们对长城有着无限的崇敬。

中国修筑长城的历史至少两千多年,古城大同作为三晋屏藩和首都北京的西门户,可谓边陲要塞北方锁钥,因此大同以及临近地区分布着几乎所有修筑长城的朝代所留下的长城痕迹,从战国长城到明长城,最早期的历史比云冈石窟还早几百年。长城并非通常人们认为的一堵墙,它实际上是一个有机的军事整体,包括墙体、城堡、关隘、烽火台、敌楼等众多组成部分。大同市做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塞外名城,是著名的军事重镇和商埠,向来以横连燕云、北通塞上、卫国之雄关、经济之枢纽而闻名遐迩。作为拱卫京畿、屏蔽中原的重要门户,大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漫长的风雨岁月里,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汇融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使它成为长城内外人们的共同家园。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曾发生过许多传奇故事,拥有众多的历史典故和遗迹,留下多处古战场、古关塞、古城堡和军府遗址。

深厚广博的积淀

如果把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比做祖国母亲胸前的一条项链的话,那么,大同长城就这个项链中最精美最耀眼的项坠明珠。气势壮观的万里长城从山海关一路西来,到了居庸关后分为两支进入山西,其中南部的一支就是人们常说的内长城。外长城从大同市天镇县的平远头村进入到山西,一路向西,绝大部分是山西与内蒙交界的行政区划线,经过大同市的阳高县、新荣区、左云县,又进入右玉县、平鲁县,到达今偏关县老营。内长城则从河北涞源县进入到大同市灵丘县南部,经过大同市浑源县、繁峙县继续向东,在偏关县老营与外长城汇合,至此,内外长城在穿越了整个山西省北部以后,又在黄河边上汇聚成了一条巨龙,继续西进陕西,一直到甘肃的嘉峪关。

明朝时期,朝廷将整个北部边防按照区域划分为“九镇”,按照今天的通俗理解可以看做是九大军区,其中晋北就部署有“大同镇”与“山西镇”这两大军区,而明朝初期“大同镇”又曾经是整个“九镇”里管辖范围最大的,东至北京居庸关,西至黄河转弯处的偏关,北临今呼和浩特地区,南抵雁门关,东西绵延千余公里,南北纵横数百公里,其规模之宏大为九边之首,留下了以“镇城”大同城为首的著名的屯兵要地72座城堡,包括20座城、52座堡,大量的历史遗迹就分布在大同市的各个县区和朔州市,现河北境内的蔚县和涞源县也曾经是72城堡之内的两座城。如今大同市的行政区划绝大部分就是长城所界之处,长城就是大同市的“城墙”,大同是唯一夹在内、外长城之间的大城市,也就是说,无论从长城的修筑历史还是从地理分布的角度,整个晋北地区应该是不同年代不同质地的长城分布最广的地区,大同是不折不扣名副其实的“长城文化博物馆”。因此,全面细致地探访和总结大同地区的长城文化并使之促进边民生活乃至整个大同经济建设的全面进步,就成了方域文化研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沉重尴尬的现状

大同民众所称的“边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长城就在大同人民的身边,我们就生活在长城的脚下。但是请随意问问身边的大同人:“请你谈谈你所知道的长城好吗?”答案大多是“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还会提到“慕田峪”,他们的答案都很对,那些都是万里长城的一部分,甚至是世人眼里很经典的一部分。如今的大同有三百多万人口,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其实“长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竟是在我们的家乡大同,在晋北的黄土高原上?当那些在全世界都赫赫有名的地方已经成当地政府开发第三产业的摇钱树的时候,我们本该引以自豪的大同长城,不要说得到合理的保护与开发了,不要说利用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造福民众了,就连最基本的相关文化常识都不被世人所知,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文化尴尬?当我们只能感觉到沉重的时候,当我们感到惋惜与遗憾的时候,一定是某些地方出了问题了,一定是某些事情我们做得还不够好。

大同长城遗址的现状如何?在经历了几百年上千年的风雨沧桑之后,在承受多次地震洪水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之后,尽管历年来缺乏保护意识而导致随意人为损坏到处都有发生,但是通过实地全面考察,我们依然可以欣喜地看到,伟大的万里长城还在,我们的大同长城绝大部分地段依然保持着足够的完好程度,那些烽、堠、墩、台、城、堡、墙、关、口,直到今天依然矗立在大同大地上,默默地见证着我们生活的变化。那些被大同人民世世代代称做“边墙”的几百年上千年乃至两千多年的历史遗迹,即使在今天仍然顽强地抵抗着时间的侵蚀,究竟见证了多少人世沧桑已经无从统计,所积淀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却有待世人系统全面地发掘。

不能说没有学者关注过大同长城。翻开地方志,可以发现历年来曾有过众多的研究成果,但是,显然迄今为止大同的长城文化只是少数专家学者们笔下的长城文化,普通民众一律不曾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事情,我们怎么能不为大同这个城市“自我描述”的缺失而感到难过?以大同长城为代表的大同地方文化积淀是非常厚重的,即使是经历了无数剧烈的历史变革运动,今天仍然有必要在来自外部世界的众多惊奇目光之中反省到自身的缺憾,大同作为一个五十年代就由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无论是出于跟上文明时代前进步伐的迫切愿望,无论是因为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是出于更深刻的文化传承的自觉,都该出现出大量的、本乡本土的、真实具体的“自我描述”了。我市作为长城文化遗产最丰厚的地区,各个县区都有大量长城遗址分布,但是迄今本地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仍然不能被公众广泛了解,更缺少相关研究机构,就更谈不上将大同长城文化产业化造福边民了,在这方面我市已经明显落后邻近省市,为不给历史留下遗憾,迫切需要有识之士共同努力,以充分开发这一珍贵的历史宝藏。

美好广阔的将来

今年11月,全国人大审议并通过了《长城保护条例》,并将于12月1日正式实施,关于长城文化的研究以及长城的利用行为从此被全面纳入了法制轨道。国家明确宣布将对长城实施整体保护,其中明确规定将长城依法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规范了一系列具体实施方法,这无疑对促进大同长城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与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我市的文化建设工作与地方性法规制订工作一向成效显著,我们有理由期待《大同长城保护条例》能够尽快出台、专门的大同长城学术研究机构能够尽快成立,让大同长城在新的历史时期里,焕发出新的光芒。

我们相信,随着大同长城历史文化的不断深入研究与大力宣传,大同长城以及周边地区将会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现并挖掘,将会促进相关地区长城旅游项目的推介与开发。而且,随着我市长城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各地以及国际其他相关社会团体进行学术交流,共同举办各种活动,完全可以将大同长城作为“云冈大佛”的大同形象之后另一张响亮的新名片,把大同长城全面介绍给全世界,为大同“文化名城”形象再添风采。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凝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无数的辛勤汗水和无穷的智慧,是沉淀了人类文明宝贵精神资源和物质财富的载体。大同长城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文化遗产,更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守着如此珍贵的文化瑰宝,由衷希望社会各界、相关单位和人民群众充分认识保护长城的责任和意义,在切实维护长城历史风貌、保护长城方面采取卓有成效的措施,确保我市境内长城及其环境风貌保持历史原样,并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向世人展示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