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曜,西域人,约生于公元410年。少出家,随着佛教东传,来到北凉,以禅业知名于时。太延五年(439)北魏灭北凉,徙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城,沙门佛事皆随之而来。昙曜来到平城后,为太子恭宗礼遇。太平真君七年(446)太武灭佛,“沙门无少长悉坑之”,昙曜“誓欲守死”,太子恭宗延缓灭佛令,亲自劝喻,至于门再三,不得已,乃止。昙曜密持法服器物,一刻也不离身,在恭宗的劝导和保护下,离开平城,逃亡于山泽,后到中山(河北定县)。文成复法后,于兴安二年(453)昙曜受命由中山回京,正值文成帝出巡,在路上相遇,御马衔住昙曜僧服,当时人们认为是“马识善人”,文成帝将他奉为法师。
昙曜向文成帝建议,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文成帝欣然同意。在他的主持下,开始了石窟寺的建造,“凿石开山,因崖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高者七十尺,次者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和平初年(460)道人统师贤卒,由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为解决庞大的寺院管理问题,昙曜创立了寺院经济制度,建立僧祇户、佛图户,向寺院输粟,以供寺院洒扫,使以云冈为代表的寺院经济迅速膨胀。
和平三年(462),昙曜针对太武灭佛时佛经被焚、所剩无几的状况,主持在云冈石窟内集诸高僧译经,参加译经的有天竺沙门常那邪舍等10多人及刘孝标等人。译出新经14部之多。有《付法藏经》、《因缘经》、《杂宝藏经》、《称扬诸佛功德经》、《方便心论》、《八大乘论》、《大吉义神咒经》、《净度三味经》、《净土经》等。
昙曜任沙门统达30余年,一直从事造像、译经和寺院管理。在孝文帝迁洛前圆寂。昙曜是云冈石窟的创始人,是寺院经济制度的开创者,是石窟寺译经的开山祖师。如今云冈石窟第16~20窟仍以他的法名命名,称“昙曜五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