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向全社会征集对古城保护与修复的建议和意见。希望广大市民、专家、学者、有识之士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
 
当前位置: 首页 >> 意见建议

对“古城保护和修复”的心理应对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艨善

古城保护和修复工程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大同作为优秀历史古城的希望,大同的文明和历史将不再沉睡!它将以崭新的面貌和姿态之在全世界中展示自己无穷的魅力。

但在古城保护和修复的工作中不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必然会涉及到许多人的利益,特别是在文物保护和恢复过程中的拆迁;对有碍古城建设的在建工程重新审批和规划;对违章违规建设和建筑物拆除等。另外,在古城保护和修复工作中,如何能让更多的人接受,并在市民中形成广泛的,并有积极和建设意义的保护和支持古城保护和修复的健康心态,这是我们在古城保护和修复最为基础的,但也是容易让人们忽略的一项内容。

人类在遇到重大的生活事件时,都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行为,特别对于一些涉及到一个群体的事件时,更有可能产生群体性心理反应,群体性心理反应如果不经过必要的干预,这种心理就会在群体中反复激荡,以至最后造成群体性的行为冲突,以至造成不良后果,对政府形象和社会的稳定产生不良的影响。

如何在古城保护和修复工程中塑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对个别心理和行为偏激的个人或群体进行的心理危机干预,这是我们心理工作者特别关注的事情,并希望通过这些建议能抛砖引玉。

1、组建一个“古城保护和修复”的心理应对专家组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以一定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和自己利益紧密相关的负性生活事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或者能往事件中软得利益。当事人必然会采取一一过激的或非正常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心理平衡。组建“古城保护和修复”的心理应对专家组其目的就是能够及时发现这类问题,并能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和预测可能发生的应激事件,以及事件产生的社会后果。尽早为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并通过适时地心理宣教与心理干预,有组织、有汁划、有目的、有方法、有效果地维护和改善当事人和涉及群体的心理平衡。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为古城保护和修复工作顺利进行提供心理力面的保障。

总之,心理应对专家组能为古城保护和修复提供一切在工程中遇到的有关心理方面的支持。包括科学分析在工程中市民的心理基础;如何创建市民良好的心理氛围;遇到个别心理危机和群体心理危机如何进行干预;处理突发性事件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等。

2、创建市民良好的心理氛围

用良性、有建设意义的宣传和互动,创建市民在“古城保护和修复”工程中良好的心理氛围,用人文性质的心理关注和心理引导来代替行政压力。人类无不例外地都有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得当可以形成大家齐心协力的和谐社会氛围,但也可能被少数人利用,从而扰乱局势。

良性、有建设意义的宣传和互动,是说服和改善人民态度的保证,宣传和互动必须具备的三个重要因素,包括:(1)有良好的人际形象和说服力较强的说服者和互动者;(2)有公信力、有权威的宣传媒体和互动活动;(3)广大市民原来所持的心理倾向。

良好的人际形象和说服力较强的说服者和互动人群包括“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人际形象好的专家学者、各种社会团体和各种字术团体、基层届委会和居委会组织的群众。

有公信力、有权威的宣传媒体和互动活动包括:广播电视等各类媒体、团体与社会各类人群的互动活动,群众活动等。

目前对新政府和新政府的施政行为的心理反应(仅指古城保护修复方面),人们较为普遍的积极的态度:(1)、不畏权势、不姑息迁就、有远见、能干、肯干。(2)、古城保护和修复符合大多人的利益,是众望所归。(3)、有足够的经济保证,不会是三分钟的热情。(4)、对目前城市整体环境卫生改善满意。(5)、对城市整体近期和远期规划满意并怀有很高的期待。(6)、对重新设置的博物馆充满期待。(7)、对上下寺规划建设的初步成效满意。(8)、对建设和恢复中的城墙有所期待等等。而对诸如道路建设造成的不便;对不能看到即时成效或建设缓慢有微词。

不论那种形式的宣传和互动都应该以贴近人民生活,谦虚和诚恳。

3、对个别人、个别事件、群体性事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

对突发的事件先期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要优于行政干预,心理干预是以心贴心的方式进行交流,是心理干预者站在事件当事人的角度上帮助当事人分析事件本身的利弊得失、帮助当事人解决内心冲突,改善当事人认知结构,维护当事人心理平衡。这种非对抗性的交流会有效降低当事人的抵触情绪,使事件更容易得到解决。

专业的心理干预是以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应用专业的心理干预技术,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它不同于市井中家长里短形式的聊天。这种干预不仅有利于问题得到解决,而且更符合当今人社会对突发性事件解决的趋势,更符合人性化管理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如对汶川5.12地震后的心理干预、对恐怖事件的谈判专家等。

心理干预的措施一般包括:(1)、心理专家面对面与当事人进行心理交流,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交流方式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都必须符合心理学意义。心理干预的地点根据事件发生的地点灵活选择。(2)、根据干预目的和任务,设置必要的心理底线与当事人能接受的心理底线寻找平衡点,从而解决问题。(3)、对群体性事件的领导者的心理干预,从而影响和转变参与者的态度。

4、心理宣教与心理干预的长期性

态度的改变和心理危机的改善不都是在一朝一夕内完成,另外,人的态度或心理危机的改善可能是暂时的,它可以随着事件的发展或在其他事件的激发而有新的变化,所以,心理宣教与心理干预的长期性跟踪和维护成为必然。它会同古城保护和修复与新城的建没一直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