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向全社会征集对古城保护与修复的建议和意见。希望广大市民、专家、学者、有识之士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
 
当前位置: 首页 >> 意见建议

重修东关华严寺建议



刘文丰

研究会主任及各位委员:

你们好!

现将修复和保护东关华严寺的建议和想法呈交给你们,希望能得到重视和采纳。

东关华严寺位于大同东门外南侧东关南园街路东,坐西朝东。主殿大雄宝殿后墙西侧不远就是大同东城墙,东面约七十米便是正在扩建的御河路(原御河南路)。

东关华严寺是我市现存建造历史较早的寺庙之一,从建筑风格及寺庙布局上看,与城内的上下华严寺应属于同一时期建造。寺内南侧地藏殿南门口的一对石狮子,其造型风格独特,为其他寺庙所罕见,属于元代遗物。历史上的东关华严寺,山门开向正东方向,与传统的坐北朝南的寺庙建筑布局不同。究其原因,应当与城内上下华严寺坐西朝东的建筑布局原因相同,即辽代为契丹人所建,而契丹人是草原游牧民族,其民俗“好鬼而拜日”,契丹人所居住的帐篷,门皆建在东方。作为重要的宗教建筑,寺庙的山门和主体建筑也相应的朝向了东方,中轴线呈东西走向。

东关华严寺中轴线上由东向西依次为山门(已毁)、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主院南北配殿分别为地藏殿和观音殿。地藏殿背后为一小跨院,左右两侧分别建有钟鼓楼和斋房。东关华严寺另一独特之处,就是大殿顶部的正脊由彩色琉璃雕刻构件构成,造型有花卉、枝叶、护法金刚和白象等,造型生动,雕刻精美,釉色鲜艳,烧造质量上乘,与鼓楼东街关帝庙大殿和天镇慈云寺毗卢殿屋脊的建造风格相同,应属于明代所建。寺内南侧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地洞,转券拱顶,宽敞高大。1946年解放大同战役时,指挥所就设在东关华严寺,寺里的僧人们把三间经堂和地洞腾出来,做为指挥所和抢救攻城受伤的解放军战士的临时战地医院。

东关华严寺为大同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关华严寺经过历代战火的洗礼、文革的冲击、人为日常的破坏,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原中轴线上的山门已荡然无存,东出口被挤占。寺内主殿、配殿、经堂、寮房,或被占为民居,或被占为库房、豆腐房和猪舍,住持僧人被赶走,历尽九百多年风雨洗礼,曾经闻名云中古城的一方名刹,已成为一片残垣断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妙果师傅由城内华严寺来到东关华严寺任主持。之后,她一边开展宗教活动,一边奔走于有关单位和部门之间,要求落实宗教政策,发还被挤占的寺庙房产。同时,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周围的群众针灸把脉,行医问药。在妙果师傅的努力和周边信教居士们的资助下,寺庙被挤占的房产得到发还,寺内主殿配殿得以修复,四大殿内的主佛、菩萨、罗汉、天王塑像重塑一新,大雄宝殿两侧内墙还彩绘了壁画,院内地面也全部进行了硬化。

今年,新一届市政府制定了“古城保护、老城改造、新区开发”的宏伟战略,华严寺、善化寺、关帝庙、府文庙、乾楼等一批文物古迹正在得到保护、修复和恢复重建。随着御河南路的扩建和一批违章建筑的拆除,东关华严寺一样,从众多的违章建筑或缺乏统一规划和风格的建筑包围中脱颖而出,成为交通主干道旁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如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周边环境整体协调开发,已经成为摆在决策和规划部门面前的一道重要而迫切的课题。东关华严寺背依大同明城墙,东临新扩建的交通主干道御河路和东关商业区,处在大同老城和规划新区的过渡带上,是东入大同老城的必经之路上的一处重要文物古迹。在这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应当重新审视东关华严寺的文物和宗教地位,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开发,在其中轴线东部延伸段内,不宜再规划建设任何新的建筑,而应当还其历史原貌,修建与御河路的连接通道,按照寺庙的原来格局,恢复重建中轴线上的牌楼、山门、山门殿、天王殿,把现在偏置于地藏殿外的钟鼓楼恢复在中轴线两侧。有条件的话,在寺前中轴线的旁边重建古云中八景之一的“宝塔凝烟”景观。据实地调查了解,东关华严寺目前除了大雄宝殿、弥勒殿、观音殿和地藏殿内供奉的佛、菩萨、天王像外,妙果师傅又倾其多年的积蓄,请回了一组铜制三世佛和诸菩萨像,因大殿没有恢复原来的格局,现在只能拥挤安放在地藏殿内。而且,如果中轴线布局能够恢复,妙果师傅还计划在寺内兴建龙华山会殿,并修建一座大同市最大的佛学图书馆。

如果东关华严寺的保护重建和寺庙东出口规划问题能够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相信不久的将来,东关华严古寺会焕发生机,一座新的旅游景点将在古城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2008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