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史籍记载的西域诸国东来朝贡情况
北魏大军经过向西的不断征讨,逐步控制了鄂尔多斯沙漠南缘路、秦州路以及河西走廊,世祖的武威也已随着征讨的步伐远播域外。西域至平城之间的丝绸之路变得畅通无阻。太延年间,北魏王朝陆续派出王恩生、许纲,董琬、高明等大批使者前往西域。“太延元年(435)夏五月庚申,遣使者二十辈使西域”。“太延二年(436)八月丁亥,遣使六辈使西域”。太延三年(437年)三月,龟兹,悦般、焉耆、车师、粟特、疏勒、乌孙、渴槃陀、鄯善等国来平城朝贡。于是盛极一时的西域诸国对平城的朝贡贸易活动便拉开了序幕。
由于丝绸之路的通畅,西域诸国的朝贡掀起了汉代以来的又一次高潮。“蕃贡继路,商贾交入,诸所献贸,倍多于常”,一时间国家贸易的朝贡使团和民间贸易的胡人商队喧嚣尘起、不绝于途。来自西域的奇珍异宝和各种商品源源不断地涌向平城,丰富了北魏社会的经济生活,也促进了北魏经济的繁荣,“卉服毡裘,辐凑于属国;商胡贩客,填委于旗亭”,“自魏德既广,西域、东夷贡其珍物,充于王府”。而中原的绢帛、丝、粮食、铁器等也源源不断地流向西域诸国,极大的推动了这一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这种以朝贡贸易为主体的对外贸易形式已成为北魏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影响波及隋唐。
西域与北魏平城交往的国家,《魏书·西域传》记载有51国,《北史·西域传》记载有75国。其中,位于中亚甚至西亚的国家有粟特(今里海一带)、波斯(今伊朗)、悉万斤(今撒马尔汗)、破洛那(今费尔干纳)、者舌(今塔什干)、罽宾(今克什米尔)等等。所有西域诸国通往北魏平城的里程(去代×××里)也均有记载。此外,《魏书·帝纪》中也大量记载了与西域诸国的交往情况。
据粗略统计,仅从太延元年(435年)到太和十八年(494年)间,西域的吐谷浑、敦煌、鄯善、于阗、悉居半、渴槃陀、高昌(车师)焉耆、龟兹、疏勒、悦般、者舌、破洛那、粟特、普岚、悉万斤、嚈哒、波斯、遮逸国、罽宾、乌孙、匹黎尔、阿袭、吐火罗、对曼、具伏弗、郁羽陵、日连、阿大何、宕昌、叠伏罗、西天竺、员阔、舍卫、车多罗、曹利、石那、蓰王、思厌于师等40余国前来平城朝贡约有140余次。
这些记载充分说明了北魏平城时代的贡市和文化交流活动涉及的西域国家众多,次数频繁,规模宏大,与两汉时期相比并不逊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