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八月,明军进入大都城(今北京),元顺帝北逃。洪武二年(1369)一月廿五日,左副将军常遇春率师攻大同,元守将竹贞不战弃城而逃。至一月底,山西全境尽为明军占据。洪武三年(1370)元顺帝死,其子爱猷识理达腊即位,仍称大元皇帝。明王朝为消灭掉对中原威胁最大的、盘踞在和林的扩廓帖木耳部队,于洪武五年(1372)春正月,出动15万大军,分三路进击漠北。大将军徐达为中路,出雁门关趋和林;左副将军李文忠为东路,出居庸关至应昌;征西将军冯胜出金兰取甘肃。这次出击中路大败,东路孤军作战,遭蒙军袭击,奋战而回。仅西路打开河西走廊。明王朝由此时起,才感到凭当时的力量不可能消灭蒙古族的军事力量。元朝灭亡后,但元的残余势力对明帝国北部边疆仍是很大的威胁,不断南下掠夺,同时在东北又有女真兴起,为了防御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的侵扰掠夺,这就决定了其相互的敌对关系,虽然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蒙古族各部曾先后臣属明王朝,但这种关系时断时续,很长一段时间,双方则处于对立冲突之中。为此明王朝特别重视对北方的防务。远在明太祖即将统一全国的时候,就采纳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同时提出“以夏制夷”,恢复汉族统治。不仅对全国各府州县城墙修得十分坚固,先后用砖包,而且长城修筑工程十分浩大,明王朝270年间从未停止过。明长城规模之大,结构之坚固,防御设施之完善,自秦皇、汉武没有一个朝代能与之相比。明长城防御工程技术也远远超过了以前历代所筑长城,其建筑结构更加坚固完善。
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御体系,明王朝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分别驻有重兵,称为九边或九镇。《明史·兵制》载,“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每镇设有总兵统辖,又配有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若干员协守。辽东镇管辖东起丹东鸭绿江畔,西至山海关的长城防御;蓟州镇管辖东起山海关,西至四海(今北京延庆县)的长城防务;宣府镇管辖东起四海治,西至西洋河(河北省怀安县西北)的长城防御;大同镇管辖东起镇口台(今天镇县北),西至丫角山(今内蒙清水河子上村东山)的长城防御;山西镇管辖西起黄河东岸,经外三关至平型关的长城防御;延绥镇管辖东起清水营(今陕西省府谷县北),西至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的长城防御;宁夏镇管辖东起盐池,西至靖远的长城防御;固原镇管辖东起定边(今陕西定边县),西至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的内长城的防御;甘肃镇管辖东起金城,西至嘉峪关的长城防御。九镇之外,为了加强京城的防务和保护帝陵(明十三陵)。于嘉靖三十年(1551),又在北京西北增设昌平镇(今昌平)和真保镇(今保定),构成了九边十一镇的防御体系。九边十一镇的长城总计约7300多公里,全线防守官兵额达97.66万名。
明太祖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同时,将其23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为亲王,分驻在全国各战略要地,封国星罗棋布。这些封藩大致可分两类,一是在边塞,分别授以兵权,如西安的秦王樉、太原的晋王、北平的燕王棣、大同的代王桂等,命他们驻守北方,节制沿边兵马,防御蒙古,号称“九塞王”。其护卫军特别多。另一部分则驻于内地各省,如开封的周王、武昌的楚王、长沙潭王、青州的齐王等。用以监督地方官吏。为避免权臣擅政,明太祖又规定,诸王有移文朝廷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靖难”之权,又怕诸王权势日大,威胁中央集权的统治,又申明诸王“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
据《大同县志·藩封》载,朱珪,朱元璋的第13子,于洪武七年(1374)七月十八日由赵惠妃所生,于洪武十一年(5岁)封为豫王。洪武二十四年(1391)四月十三日又改封为代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月二十五日就藩大同,成为九塞王之一。由于他的特殊身份,实际上起着地方“小皇帝”的作用。据《明史·朱桂传》载,代王妃为中山王徐达之女,其姊即仁孝文皇后(朱棣之妻)“娇而妒,桂不悦”,由于此层关系,朱桂在朝内外均有一定实力,史书上说他“性暴,建文时,以罪废为庶人。成祖即位,复爵。永乐九年(1411)条桂三十二罪,醮让之,召入朝,不至;再召乃至,遂革其三护卫……”其桀骜不驯即可显见。代王活了71岁,生子十一,除长子未立而薨,其余十子皆封郡王。自简至懿其子孙先后封郡王者,共有23位,外徙者十郡王,这些郡王先后均在大同建过王府,如今的“十府街”,即曾建过十座王府故名。
明大同镇管辖长城东起镇口台(今天镇县东北),西至丫角山(今内蒙古清水河口子上村东山),全长255公里。据《三云筹俎考·大同总镇图说》载,“我朝(明)设大同府,建代藩,永乐七年(1409)置镇守总兵官,于是大同称镇。是镇也,北捍胡虏以控带幽燕;南总三关,以招徕晋魏;翼卫陵寝,屏捍神京,屹然甲九塞焉!正统后虏酋滛逞剽掠……三云以内赤白之丸不绝于道。嘉靖中俺酋猖獗,遂令邑无完雉堡,尽血燐边,氓裭魄则惟窃出从虏耳……复以守塞之道,长城以为守城必附台,以利旁击;台必置屋,以便瞭卒。西起丫角山,东止李信屯,延袤三百余里,森列敌台、暗门……先后缮堡、缮城、置道、置将,区划周防,已无遗筭。而虏氛正炽,荷戈无停,墙台渐圮,守者难之……万历初,更筑大边五百六十余里……”。
大同镇,因总兵驻大同而得名。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读史方舆纪要》称,大同镇“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大漠,居边隅之要害,为京师之藩屏”。
明大同镇长城修筑年代,始筑于成化八年(1472)四月初三,巡抚右都御史林聪奏请“增筑大同沿边诸堡”。此长城是在北魏旧长城基础上建的,故称“增筑”。到成化十三年(1477)六月,大同东、西、中三路“计修边墙、壕堑、墩台九万三千七百七十九丈”。据《大同县志》载,成化二十一年(1485)余子俊以户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军务时,由“大同中路起,西至偏关接界处止,东西地远六百余里,地势平坦无险可据,应调集中、西二路征操马步官军并屯种官军舍余人等做与墩样。从中路起随小边故址,每二里立墩台一座,每座四面根脚各阔三丈,高三丈,对角做悬楼二座,长阔各六尺。空内挑壕堑阔一丈五尺,深一丈,计用做工人五百,土近者十日可成一座”。据《明史·余子俊列传》载,余子俊向朝廷请修宣大边墙时“旧有墩台百七十,应增筑四百四十”,说明在成化二十一年余子俊修长城前,宣大间已修有边墙。
大同镇大规模修筑长城是在明嘉靖年间。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总督翟鹏“挑修大同壕墙一道,深广各二丈,且垒土为墙,高复倍之,延袤390余里,添筑新墩二百九十二座,护墩堡一十四座”。嘉靖二十三年(1544)巡抚詹荣“筑东路边墙百三十八里,堡七,墩台百五十四”。嘉靖二十五年(1546)总督翁万达请修宣大边墙千余里,烽堠三百六十三所”。嘉靖三十四年(1555)总督军务兵部尚书杨博……“因筑牛心诸堡,修烽堠二千八百有奇”。嘉靖三十四年(1555)总督军务兵部尚书杨博“既解大同右卫围,因筑牛心诸堡,修烽堠二千八百有奇”。“明万历二年(1574)四月,户部发二十六万二千余金修大同边墙,岁费五万”。“明万历七年(1579)二月,筑大同镇屯堡二百五十七,敌台千二十八所”。
长城的建筑是与长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布局相适应的。明长城的防御体系,首先是中央政权的军事机关兵部,奉皇帝之命,掌管长城沿线以及全国军事。在长城沿线所设的军事管理区——镇,即九边重镇,每镇设总兵(又称镇守),负责指挥本镇所辖长城沿线的兵马。每镇兵员约10万左右。镇下又分路,路的军事头目为守备。关城和隘口是长城线上的重要据奌,管辖附近长城的巡防。关口设守备把守。次要关口设千总把守。堡或小城这是长城防线上的基本单位,沿着长城的堡,还有长城内外纵深排列的堡,堡内有烽火设备,并驻有守兵,设百总或把总把守,守兵数10~100人。敌台和敌楼是跨建在长城上的台子,上面可住人巡逻、眺望和打击敌人。墩台中的火路墩即烽火台,专门用于传递军情。
明在军事上实行卫所制,洪武四年(1371)置大同都卫,治白羊城(今左云县东5里古城村)。八年(1375)改为山西行都指挥使司。二十五年(1392)徙治大同。初领卫二十六,管辖范围:东至北京的居庸关;西迄黄河转弯处的偏关、保德;北临丰州滩,即今呼和浩特地区;南抵雁门关,东西延绵千余公里,南北亦有数百公里。其范围之大,实属九边之首。后领卫十四,有大同前卫、后卫、左卫、右卫、阳和、天成、威远、平鲁、云川、玉林、镇鲁、高山、宣德、东胜卫。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分守冀北道,驻大同。嘉靖中移驻朔州。永乐六年(1808)置巡抚都御史。永乐七年(1409)置大同镇,设镇守总兵官,为镇之最高指挥官。成化七年(1471)设巡抚。正德八年(1513)设总制,辖13卫所,823堡塞,307座墩台。
大同镇,分为四道,辖九路,分边总计560.5里。驻军135778员,战马51654匹。
阳和道新平路辖三守备、一防守,分边49里。有平远堡、新平堡、保平堡、桦门堡。
阳和道东路辖六守备、三操守,分边沿长96里4分。有永嘉堡、瓦窑口堡、镇宁堡、镇口堡、镇门堡、守口堡、靖鲁堡、天成城、阳和城。
分巡冀北道北东路辖六守备、一操守。分边沿亘96里3分。有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得胜堡、镇羌堡、拒墙堡、镇鲁堡、镇河堡。
分巡冀北道所辖不属路无设参将,其兵马隶总戍节制,粮草属中路。有大同镇城、聚落城、许家庄堡、王家庄堡、浑源城、灵丘城、广灵城、广昌城(河北涞源)、蔚州城、高山城。
大同左卫道所辖北西路辖五守备、四操守。分边沿亘77里。有拒门堡、助马堡、保安堡、云冈堡、破鲁堡、灭鲁堡、威鲁堡、宁鲁堡、云西堡。
大同左卫道所辖中路辖五守备、八操守。分边沿亘124里有奇。有左卫城、三屯堡、云阳堡、破胡堡、牛心堡、马堡、残胡堡、黄土堡、杀胡堡、红土堡、马营河堡、右卫城、铁山堡。
大同左卫道所辖威远路辖三守备、二操守。分沿边39里9分。有祁家河堡、威远城、云石堡、威胡堡、威平堡。
分守冀北道西路辖二守备、二操守。分边沿亘47里6分。有平鲁城、败胡堡、迊恩堡、阻胡堡。
分守冀北道井坪路辖八守备、二操守。分边沿亘31里有奇,沿边4堡最冲。有井坪城、灭胡堡、将军会堡、乃河堡、朔州城、马邑城、山阴县城、应州城、怀仁县城、西安堡。
(姚斌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