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同古长城 >> 明长城
明外长城与内长城(四)

长城过徐达窑向西,到威鲁堡段,整体较好,堡北长城里侧有两座较大的敌楼,砌砖早被拆光。威鲁堡,明时称威虏堡,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万历元年(1573)砖包。堡周2里2分,高3丈8尺。明时在此设守备,分边12里3分,边墩16座,火路墩8座。今堡虽毁,四周围墙均有迹可寻。

长城由威鲁堡至八台段,墙体基本连贯,多存高5米左右。长城至八台子里侧的火路墩保存较好,台有圆形、方形两种,方形墩底约10米见方,台四周尚有约20米见方的夯土围墙。据《左云县志》统计,全县有火路墩132座,筑于高台,彼此相望,至今巍然屹立。

八台子南有宁鲁堡,原名宁虏堡,北至边墙2.5公里,为嘉靖二十二年(1543)土筑,万历元年(1573)砖包。堡周2里7分,高3丈7尺,明时驻守备,分边11里3分,边墩18座,火路墩11座,开南门。现墙体包砖已拆除,土墙较完整,左(云)凉(城)公路从堡西南北穿过。

长城转西北随山势蜿蜒而上,过八台子,跨墙有镇宁楼于河东坡之下,河床处原有镇宁口。此楼保存较好,由条石砌基,青砖砌墙的空心敌楼。楼南有门,门额上嵌有石匾,阴刻楷书“镇宁”二字,匾外四周有砖雕图案。券拱门石框上原雕有花饰,今仅存局部,楼分上下两层,下层由南门进,有梯道可通上层。上层东西各4箭窗,北有3箭窗,南有2箭窗,中开小门。楼为回廊结构,今已坍塌。残存瓦片瓦当。镇宁楼的长城内侧,现存一座50米见方的黄土夯筑的围城。该城南墙上尚存一座砖券拱门,以通内外。

过镇宁口至摩天岭山顶,这段长城尚存2~4米不等的残址。由摩天岭山起左凉公路与长城并行至十二窑村,这段长城存高不超过2米,呈土埂状。过十二窑村,公路从长城西北分行,自二十边村向西北约2公里,出左云县境,进入右玉界。这段长城土墙仅高1~2米,残损严重。

右玉县以西长城右玉县位于山西西北,东与左云县相接,西与平鲁毗连,北隔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置定边卫,永乐元年(1403)二月徙治北直通州。七年(1409)徙大同右卫来治。正统十四年(1449)又徙玉林卫来同治。长城由左云县二十边西北2公里出左云进入右玉县庄窝村界。长城在右玉基本走向:由庄窝向西北经破虎堡到残虎堡关口,然后转西南方向,经海拔1666米的五台山至杀虎口。长城过杀虎口后,向西南行经二分关,过海拔1747米的花林山与海拔1788米的圣山抵大沙口,由大沙口向西南约2.5公里出右玉县境入平鲁县界。长城在右玉境内长度约80公里。

长城由右玉县楼沟村,向西南进入平鲁县税家窑,在平鲁的基本走向为,向西南经大墩、大河堡至二道梁,转南过寺回、正沟,在头梁转西南,经六墩、九墩,向西进入内蒙古清水河县界。长城在平鲁县长约54公里,有敌楼和墩台155座。大同长城东起镇口台,西至丫角山,这丫角山即为清水河口子村东山。以西即为山西镇所辖。

内长城由偏关、老营、宁武、雁门关、龙泉关(阜平西)、固关、黄榆关、黄泽关到壶关。总长750公里。属关雁门、宁武、偏头三关,39堡,19个口。内长城由地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处的偏关,经老营堡,入神池县。由神池入朔县,转东入宁武县、代县至山阴县,过新广武,入应县境。由东安峪向东北经茹越口、小石口、大石口至北楼口。从北楼口经康峪、徐峪,向东北出应县境,入浑源县黄沙口地界。长城在应县境内约58.5公里,其残存黄土夯筑墩台69座。

浑源县辖长城浑源位居平型关至阳方口一线,北东南三面环山,西抵应县平川,整个县境内山、川、坡、丘兼有,崖、谷、河、渠交错。北岳恒山横亘县境,主峰屹立在距县城南4公里处。浑源县城筑于后唐,以浑水源头而得名。城池仿龟状。明洪武元年(1368)因之。万历元年(1573)砖甃。城周4里220步,高4丈。东、西、南各开一门。明代内驻知州、守备及安东中前二所官军,分管火路墩28座。据《三云筹俎考》称,浑源系腹里,“北岳巍峨环绕八山,浑源八水,凿若构木,遗址屹然,诚云中要害也。若守乱岭之关,则骑必难东下,固磁窑之口,则胡马不至南驰。况坚壁清野,虏不能久,故人谓浑源之地,可掠不可攻,贵守不贵战”。

长城由应县徐峪村东北1.5公里处出应县入浑源黄沙口村地界。长城在浑源县的基本走向是:由黄沙口向东北方向,经大峪口至凌云口,又向东经长城沟至黄土坡,转南经下柴树沟、老君店到西河口,向南过海拔1935米的目坨山,出浑源境入繁峙县界。浑源境内所辖长城约80公里。

浑源境内的长城是顺着恒山山脉的山势走向,由西向东南延伸。从黄沙口翻峰越涧至凌云口段长城,依山为险,多未筑墙。凌云口两侧山峦叠落,关居谷中。凌云口西山上有座黄土夯筑的小方城,城墙尚存。凌云口向东经海拔2267米的龙山梁,沿着翠屏山以北的长城沟村,至海拔2047米的大尖山以西的黄土坡村,断断续续存有零星残墙和墩台。龙山,亦名封龙山,山峰高耸入云,秀丽可爱,故又名秀丽岭,岭下有黑龙池。金末元好问、李治、张德辉尝游此山,号称“龙山三老”。

长城沿着翠屏山伸入桦皮沟、柴树沟、正沟、子鬃崖、上华岭,围着老君峰绕了半个圆形圈,曲串到老君峰上。由小川岭至大川岭段,只剩黄土夯筑的墩台。从大川岭至下柴树沟段,夯土城墙基本连贯。长城刚过下柴树沟村有夯土城墙高约5米。由正沟村东至东葫芦头东山上有座黄土墩台,原为条石基础,青砖包砌,今只存夯土痕迹。长城向南至上桦岭村,这段长城全部坍塌成堆状。从上桦岭南山长城折北转东,至老君店北山老君石处。这段城墙亦已坍塌,城墙内外散落着碎石残砖。老君店村西悬崖之上有一巨石,称老君石。原在巨石上还建有亭阁,后被拆毁,今石上尚存嵌立柱石的凿孔,相传此处为太上老君练丹之地。

长城由黑狗背,经海拔2140米的明石尖梁、管仲沟向南至西河口段,利用山险为障,在一些地段筑有简单的石墙。长城由西河口北山角至山顶有黄土夯筑的围城。今有浑源至繁峙的柏油公路穿越,公路两侧有夯土残墙遗址。从西河口自南小牛还村东山,尚存黄土夯墙长城。长城继续向南偏东至目泪坨山,山上有一段坍塌的毛石码砌城墙。目泪坨山方圆约15公里,主峰1935米。传说秦始皇修长城时,孟姜女寻夫沿路啼哭,哭到此山泪已哭干,故名。目泪坨山为浑源与繁峙两县的分水岭,长城过目泪坨山即出浑源进入繁峙县境。

灵丘县辖长城长城在繁峙县的基本走向为:由团城口向东南,经西跑池至平型关,向南经马跑泉、三岭、镢柄山,由神堂堡东北,插向灵丘境内的牛帮口。在繁峙境内的长城约49公里。

灵丘与阜平二县,皆位于太行山东麓,全境以山地为主,且层峦叠嶂的险峻陡崖多高不可攀,纵深交错的狭谷沟壑多深不可测。灵丘县南与阜平县北界相毗邻,长城走向经两县之间,时南时北。

据《三云筹俎考》载,灵丘县:唐开元年间创,明天顺三年(1459)土筑,万历二十八年(1600)砖包。城周4里13步,高3丈5尺。明时有守备驻守,是腹里山溪间,虏患犹存,矿盗时发,防范不易。明属大同府蔚州所辖。军事上属大同镇分巡冀北道不属路。

长城由神堂堡出繁峙县入灵丘县的牛帮口界,然后分为两路:一路向东南抵河北阜平县吴王口,转东奔倒马关、紫荆关、居庸关处,这路便是内三关长城;另一路是顺太行山南下,经娘子关、马岭关、黄榆关、峻极关,抵山西左权县的黄泽关。

东路内三关长城基本走向是:由牛帮口向东南至河北阜平的吴王口,由吴王口转向东北经灵丘县的青羊口、潘家浦,然后跨海拔1468米的铁角山,抵铜录崖,再转向东北,经西湾、檀山岭、龙须台,向北经大地至狼牙口,又向北跨海拔1716米的狼牙山,向东北经荞麦茬、青羊树、将峪门,向东由东大洼高尖出灵丘县境,入河北涞源县独山城界。在灵丘这段长城约95公里。有砖砌空心敌楼18座,据《灵丘县志》统计,在灵丘境内现存空心敌楼14座。

灵丘县长城依傍山势,蜿蜒曲折,连绵不绝。存高3~4米,宽2~3米。空心墩台大部为明代万历年间修建。分布在牛帮口段原有敌楼4座,现存3座为茨字二十一号台、二十号台、十八号台,茨字号是由灵丘牛帮口西南的茨沟营排起。十九号台于1968年修京原公路时拆毁。内中有一石碑,其内容是:万历二年(1574)春,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使汪道昆等,阅视蓟辽保真边务至此。此碑现存牛帮子村内,碑体完整,字迹基本可辨认。二十一台居村西四台山顶上,砖楼较完好,四面垛口齐全,楼西门居两箭窗之间,门额上嵌有石匾,阴刻“茨字贰拾壹号台”。公路南十八号台保存完好,顶上垛口全存。东南北三面墙各开有3个箭窗,西墙开有一门,居两箭窗之间,门额上嵌有石匾,阴刻横书“茨字拾捌号台”。牛帮子现存3座敌楼,楼顶原为木板制作,早已毁坏。下关乡潘家堡村北1.5公里的一条沟谷里,有3座敌楼(十一号台、十二号台、十三号台),相距百米左右。同录崖村南七号台,为现存较好的一座敌楼,楼东西北三面各开有三个箭窗,窗下有半尺见方的瞭望孔,南侧墙上开一门,门额上嵌有石匾,阴刻横书“茨字柒号台”。铜录崖村北亦有敌台一座,编号亦刻“茨字柒号台”。楼北有一道近百米的石砌城墙,向北抵山旁。

在灵丘县的龙须台和涞源县的狼牙口村交界处、狼牙山西南侧,两座山峰间有一关口,关口两侧石砌城墙较完整,关门石砌券门尚存,关门洞内外各嵌石匾一方,外侧匾为阴刻横书“狼牙口”3个字,里侧匾刻“狼牙险道”,匾头题“钦差整饬井径等兵备兼理马政驿传、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乔严”,匾尾属“万历十三年岁次乙酉中秋吉旦立”。在狼牙山关门南侧有一座较好的敌楼,楼东墙开门,门额石匾上刻有“茨字贰号台”,其他三面各开四个箭窗,楼顶已塌毁,东西两墙顶尚存两个吐水嘴。狼牙山北侧楼已圮残,据传为“茨字一号台”。此台外有一通石碑,碑体完整,字迹较清楚,为万历初年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汪道昆视边备至此所立。

长城过狼牙山后,为“插”字空心敌楼。插字号由涞源插箭岭排起,最后为灵丘荞麦茬村东南的“插字五十号台”。长城由狼牙口向东止于海拔1716米的狼牙山,因山势险峻未筑墙。至插字五十号台的大头山,又有石砌城墙。插字五十号台楼体保存完好,与其他台不同的是,东西两面墙各开一门,分居两箭窗之间,南北两墙各有四个箭窗,门匾完好,字迹清楚。插字四十九号台,居主城墙向外的一道墙上,此石砌墙长约30米。此楼为大回廊结构,楼中间结构墙上砌有双梯道,可上楼顶。插字四十八号台,楼北半侧已塌毁。长城由大头山向东,至插字四十七号台,全为石砌城墙。坍塌严重。由插字四十七号台向东,过荞麦茬大东洼高尖后,长城又依山险为塞,未筑墙体。由此向东北出降峪门村界,长城便进入涞源县七亩地村。转东即奔倒马、紫荆、居庸关而去。这便是内三关长城。

另一路由牛帮口向南,顺太行山南下的长城,出灵丘县牛帮口,至河北阜平县,循冀、晋两省交界的太行山脉南行,经河北阜平、平山县,山西的盂县、平定县、昔阳县、和顺县至左权县的黄泽关。

(姚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