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张嵩和吕令问在《 云中古城赋》中是这样描述平城的: 张嵩曰:"灵台山立,壁水池圆;双阙万仞,九衢四达;羽旄林森,堂殿交葛。"吕令问曰:"百堵齐矗,九衢相望;歌台舞榭,月殿云堂。"
两院院士、全国著名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周干峙在评价北魏平城时指出:“ 公元5世纪初,北魏平城的规划建设也曾在世界上独领风骚。平城时代积累的比较完备的规划理念及方法,对于我国后来规划建设的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城市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定都平城之初,开国皇帝拓跋圭一改“居无定所”的习惯,高度重视都城的规划与建设。不仅亲自到邺城考察,"巡登台榭,遍览宫城,将有定都之意,乃置行宫。"( 《 魏书·莫含·附孙莫题》) 还派能工巧匠到邺城学习,“ 太祖欲广宫室,规度平城四方数十里,将模邺、洛、长安之制。( 《 魏书·莫含传》) “ 天兴元年(398年)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
天兴元年秋七月起天文殿。从天兴二年至天赐四年(太祖道武帝时期)起鹿苑(南据台阴,北倚长城,东包白登山,西连西山,方圆数十里),天华殿、西武库、太庙、中天殿、云母堂、金华室、紫极殿、西昭阳殿,建成西宫,凿渠引武周川水入鸿雁池、东西鱼池,筑玄武楼、凉风观、鹿苑台、北宫苑等。
永兴四年(412年)至泰常八年(423年)(太宗明元帝时期)建篷台、白台于北苑、西苑,在鹿苑的基础上,建北苑、西苑、东苑,东包白登、西及西山、周回三十余里。广西宫,起外垣墙,周回二十里,筑平城外廓,周回三十二里。在北苑南侧建起虎圈。在白登山西北建起太庙、宫殿。在西苑建宫殿。
世祖太武帝始光二年(426年)至显祖献文帝皇兴五年(471年),(太武、文成、献文帝时期)筑永安殿、安乐殿、太华殿、寿安宫、崇光宫等。营建永安、安乐二殿和临望观、九华堂,在如浑水东侧建造了大道坛庙。在城东建太学,祀孔子,配祀颜回。建永宁寺、九级浮图。建琉璃行殿。
承明元年(476年)至太和十七年(493年)(高祖孝文帝时期):起七宝永安行殿、太和殿、安昌殿、坤德六合殿、乾象六合殿、思义殿、经武殿、皇信堂、宣文堂等,建朱明门、思贤门、东明观等,坏太华、安昌二殿建太极殿、东堂、西堂、朝堂等,还建起了明堂、圆丘等。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布局之道严、规划之完整、气势之宏伟、内涵之丰富都是空前的。
平城在规划理念上,祟尚先进,文化融合;空间布局上,宫城居北,中轴对称;路网架构上,棋盘交错,经纬分明;建设用地上,功能清晰,结构严谨;生态环境上,师法自然,天人合一;城市建筑上,殿堂宫阙,楼阁观亭,苑囿台榭,各具特色,结构奇巧,造形多样。平城首开皇城、中城、郭城三城制。首开规范的里坊制,“ 其郭城绕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每南(闭)坊搜检,以备奸巧。” (《南齐书·魏虏传》 ) 首开农耕、游牧两种文化结合的苑囿制。首开京城建孔子庙的祭孔制。
北魏作为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的王朝,在都城建设上既崇尚先进,效法先进,学习曹魏邺城和汉长安、洛阳的经验,又将本民族的文化理念融入都城建设,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为迁都后的洛阳的都城建设提供了范本,正如周干峙所讲,是都城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